-
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至2020年收治的3例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平均年龄32岁。例1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810.18 μg/L),因腹膜后占位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膜后病损切除”。术后病理示胚胎性癌,需除外性腺转移,行彩超见右侧睾丸实性占位,部分区域低回声伴散在钙化。例2为“右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标本”,胸片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灶,穿刺活检病理示转移性胚胎性癌,行双侧睾丸彩超见右侧睾丸内异常钙化灶。例3因发现右侧睾丸囊实性占位伴钙化。3例均行“根治性右侧睾丸切除术”。大体观察:睾丸瘢痕区界限清楚,灰白-棕黄,单灶或多灶,最大径0.6~1.5 cm。镜下观察:瘢痕内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玻璃样变的管状结构影、簇状血管增生、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瘢痕周边见萎缩和硬化的生精小管、簇状的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增生、管内微小或粗颗粒状钙化,其中例1见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例2见原位生殖细胞肿瘤,例3见生精细胞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胚胎性癌表达SALL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CD30;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表达OCT3/4、SALL4、CD117;不典型增生的生精细胞表达CD99和SALL4,Ki-67阳性指数约20%,而OCT3/4、CD117均阴性。结论: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罕见,性腺外的生殖细胞肿瘤首先要考虑到来自性腺睾丸转移的可能性,如果在睾丸内发现瘢痕,一定要判断是否为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消退机制可能与肿瘤免疫介导和局部缺血性损伤的微环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linefelter综合征睾丸活检标本8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linefelter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KS)患者睾丸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共87例KS患者共107个睾丸活检标本,患者均经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KS,对睾丸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睾丸体积及激素水平进行回顾性评价。分别从Leydig细胞的量和形态、生精小管生精状态和管壁增厚程度及间质变化等方面进行病理组织学评估。结果:95.3%(102/107)的KS睾丸穿刺组织中可见Leydig细胞增生结节。Leydig细胞内的嗜酸性包涵体和脂褐素分别见于52.3%(56/107)和57.9%(62/107)的送检组织。唯Sertoli细胞的小管和管壁玻璃样变的小管分别见于66.4%(71/107)和76.6%(82/107)的送检组织。完全生精阻滞的小管见于15.9%(17/107)的送检组织,5.6%(6/107)的送检组织中可见生精低下或不完全生精阻滞现象。85.0%(91/107)的送检组织中可见厚壁小血管的增多伴玻璃样变。结论:KS的睾丸活检标本少见,其最常见的特征是Leydig细胞增生结节、生精小管的玻璃样变和厚壁血管的增生、玻璃样变。病理医师基于组织学表现,结合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出KS的倾向性诊断,有助于KS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2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又称Swyer综合征,患者往往因原发性闭经或青春期第二性征不发育就诊,其合并性腺肿瘤可能性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推荐预防性切除性腺,术后予激素替代治疗。我们描述两例诊断为Swyer综合征的患者,1例合并性腺母细胞瘤及成熟畸胎瘤,1例为合并结节状Leydig细胞增生及异位的肾上腺组织,并进行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睾丸间质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儿童睾丸间质病变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8例睾丸间质病变患儿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性早熟8例,性激素升高5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2例.病变位于单侧睾丸6例,双侧2例,单发与多发各4例,直径3~14 mm,均边界清晰.间质细胞增生(LCH)4例,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内部血流信号稍丰富;CT表现为等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MRI T1WI呈等信号,T2WI压脂以等信号为主,增强后轻度强化.间质细胞瘤(LCT)2例,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CDFI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CT呈等、稍低密度,伴低密度液化坏死,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睾丸肾上腺残余瘤(TART)2例,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CDFI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CT呈等、稍低密度,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MRI 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压脂以稍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合并肾上腺增生.结论 儿童睾丸间质病变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与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同患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的姐妹发现DICER1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1 姐姐,21岁.因腹部肿物伴阴道不规则出血半年,于2015年2月25日入院.自诉末次月经为半年前,既往月经规律,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入院查体:腹部可触及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后线肿物,腹围107 cm.超声示盆腔内巨大囊性光团回声,约20.8 cm×15.6 cm,右卵巢内见3.7 cm×3.3 cm囊性光团回声.CT示腹腔内见巨大多房囊性低密度影,最大层面大小为3.2 cm×2.1 cm,其上缘位于肝门区,下缘位于盆腔内,右侧附件区混杂密度影.甲状腺超声示多发甲状腺结节.血糖类抗原125(CA125)251.90 U/ml,甲胎蛋白(AFP)17.71 ng/ml,促甲状腺激素(TSH)6.75 μIU/ml,性激素6项结果正常.临床诊断:盆腹腔肿物.2015年3月5日行双侧卵巢肿瘤剥除术.术后病理:左卵巢巨大肿物, 37 cm×35 cm×13 cm,表面大部分光滑.剖开肿物呈囊实性,囊性区为多房性,直径0.5~20 cm不等,部分囊腔内容物为清亮液体,部分囊腔内容物为黏稠液体,最大囊腔内容物为血性液体.实性区呈淡褐及淡黄色,质韧,大部分坏死.镜下可见,核分裂象3~6个/10 HPF.免疫组化:Vimentin (+),α-Inhibin(+),CD99(+),Calretinin(+),AE1/AE3(+), EMA(-),PLAP(-),CD117(-),Ki-67(+15%).右卵巢分叶形肿物,3.0 cm×2.3 cm×1.2 cm,剖开双房囊性,内容脂质,未见明确头节.病理诊断:左卵巢低分化支持-间质细胞瘤(Sertoli-Leydig cell tumor, SLCT),伴异源性(横纹肌母细胞瘤)成分;右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因肿瘤恶性程度高, 2015年3月24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左侧附件+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盆腹腔)送检组织内未见肿瘤残余,其内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慢性炎细胞浸润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网膜)脂肪组织内未见肿瘤;(腹膜)纤维脂肪及血管组织内未见肿瘤;送检各组淋巴结未见转移.分期为ⅠC期.术后复查CA125和 AFP 均降至正常.术后给予 BEP 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化疗4个疗程.随访至今,无复发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肿瘤相关性早熟30例病因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儿童肿瘤相关性早熟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收治的30例肿瘤相关性早熟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因、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象包括男14例,女16例;年龄(3.74±2.44)岁,其中0~<5岁22例(73.3%).其病因构成:下丘脑错构瘤8例;下丘脑生殖细胞瘤2例;蛛网膜囊肿1例;肾上腺皮质肿瘤7例(腺瘤1例,皮质癌6例);卵巢囊肿5例;卵巢肿瘤2例(内胚窦瘤、性索间质肿瘤各1例);MuCune-Albright综合征2例;纵隔畸胎瘤、阴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睾丸间质细胞增生伴瘤结节各1例.中枢性性早熟11例(36.7%),病因以下丘脑错构瘤(8例)最多见,其中4例下丘脑错构瘤患儿伴有痴笑癫(痫),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患儿的性早熟症状.外周性性早熟19例(63.3%),病因男童以肾上腺皮质肿瘤、女童以卵巢囊肿居多.除1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以面部痤疮伴多毛起病、1例卵巢囊肿患者以间断腹痛起病,其余男童均以外生殖器发育、女童均以乳房发育或阴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结论 肿瘤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病因之一.在性早熟诊治过程中,除应重视性早熟患者垂体、性腺以及肾上腺的影像学检查外,还需注意一些少见部位发生的肿瘤.卵巢囊肿伴性早熟的患者应注意与MuCune-Albright综合征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F1代测交斑马鱼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精巢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诱导雄性生殖功能异常的传代效应.方法 对4-5月龄的成年雄性斑马鱼进行连续30 d的DBP的暴露实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溶剂(丙酮0.01%)对照组,0.2、0.6和1.8 mg/L DBP暴露组;暴露后的雄性斑马鱼定义为F0代.各组随机选择20条F0代雄鱼与野生型雌性斑马鱼交配产卵(称F1代测交胚胎)进行实验.F1代受精后6、24、48和72 h (hour post fertilization,hpf),用显微镜观察F1代测交胚胎发育形态改变,测定24hpf自主运动次数和72hpf心率.采用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标记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迁移;组织病理学检测F1代测交成年斑马鱼精巢特征.结果 成年F1代测交雄性斑马鱼精巢发育及功能被抑制,同时存在间质(Leydig)细胞增生与精子数量减少的病理损害特征.DBP(0.6和1.8 mg/L剂量组)暴露后F1代出现小头小眼畸形、弱色素沉着、心包及卵黄囊水肿和脊椎异常等;24hpf自主运动(抽动)减弱,且随DBP浓度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2=0.8929,P<0.05);72hpf心率随着DBP暴露浓度增加逐渐降低,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2=0.8999,P<0.05).胚胎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8 mg/L DBP暴露组的F1代测交斑马鱼发育至24hpf时,PGCs分布异常,部分PGCs没有迁移到生殖脊部位.结论 DBP暴露导致成年雄性斑马鱼的生殖异常和胚胎的发育异常可以传递至F1代,可能通过PGCs的迁移异常干扰生殖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睾丸间质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儿童睾丸间质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间3例睾丸间质细胞增生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1.8及2.9岁,表现为同性假性性早熟,血清睾酮升高,影像学示双侧睾丸均匀增大,有多发小结节.另1例为13岁男性假两性畸形、隐睾症患儿.肉眼检查双侧睾丸弥漫增大,却无明确包块.镜下示间质细胞弥漫或结节状增生,但不破坏曲细精管,周围曲细精管有精子形成.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抑制素、calretinin、Melan A;超微结构示胞质内有多量内质网.2例随访7年,1例病情平稳,1例无复发;另1例失访.结论 睾丸间质细胞增生是罕见的良性病变,易与睾丸肿瘤及其他非肿瘤性疾病混淆,需结合临床、影像、病理检查综合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睾丸间质病变9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儿童睾丸间质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儿童睾丸间质病变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儿童睾丸间质病变,年龄1.9~16岁,平均8.3岁.男童7例,2例社会性别为女,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临床表现:1例性早熟,2例性发育异常,5例主要表现为睾丸肿瘤,1例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并睾丸肿瘤.4例性激素水平升高.B超提示7例睾丸肿瘤,2例为双侧隐睾.病理检查:睾丸病变双侧3例,单侧6例,其中左侧4例,右侧2例;病灶直径0.1 ~3.0 cm.镜下观察Leydig细胞增生4例,Leydig细胞瘤4例,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1例.免疫表型:Leydig细胞均表达α-inhibin、vimentin、Melan-A和Calretinin,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亦可见α-inhibin、vimentin及Melan-A不同程度表达,Syn局灶表达,不表达Calretinin;8例均不表达AR.结论 儿童睾丸间质病变罕见,明确不同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鼠 60Coγ线照后睾丸的超微结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用电镜观察小鼠受 60Co550拉德照射后不同时间睾丸各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着重探讨损伤后修复细胞的来源、多核巨细胞形态特点及形成机制等问题。照后损伤最严重的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次之,精子细胞受到损伤较轻。幸存的精原干细胞是修复生殖上皮的一种细胞。支持细胞只显轻微改变,并具有吞噬和消化死亡生精细胞的功能。肌样细胞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并在照后第20天和30天见到分裂增生,间质细胞大多数无明显改变,从而保证了曲细精管完整性及生精过程所需的高浓度雄性激素的产生。照后生殖上皮中可见三型多核巨细胞,即精原细胞性、精母细胞性及精子细胞性多核巨细胞,从其形态特点表明它们是前代细胞核分裂而胞浆不分开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