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e-MEP对大鼠坐骨神经显微吻合术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对大鼠坐骨神经断裂损伤动物模型显微外科手术吻合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坐骨神经断裂损伤吻合手术组(Model组)、坐骨神经断裂损伤不吻合组(SNI组),每组各6只.Sham组只行坐骨神经分离术不损伤坐骨神经,SNI组和Model组大鼠在距梨状肌下缘1 cm处切断坐骨神经干,Model组立即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SNI组不吻合.各组均记录大鼠术前及术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的Tce-MEP潜伏期及波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行大鼠B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各组均在术后第30天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坐骨神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Mod-el 组和SNI组所有大鼠坐骨神经剪断后均出现Tce-MEP波形变化,Model组吻合术前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P<0.05),术后不同时间段复测波形均有所恢复.Model组和SNI组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BBB评分降低(P<0.05)o HE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显示,Model组坐骨神经远端脱髓鞘现象较SNI组好转.结论 显微外科吻合手术可以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断裂损伤的神经功能修复,且可以减轻神经损伤远端的脱髓鞘改变;Tce-MEP可以连续客观地评估大鼠坐骨神经断裂损伤修复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因外伤致脊柱骨折的58例患者,均行PSF治疗,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肌电图(EMG)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胫后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指标、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患者术后行CT复查评估螺钉发生破壁情况,以Gertzbein分级≥1级为标准,分析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报警的准确性.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为(143.72±14.38)min、出血量为(175.92±24.62)mL、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5.68±1.15)d、住院时间为(9.35±1.48)d;术后患者胫后神经SEP潜伏期缩短,波幅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术后患者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58例患者共置入螺钉384枚,46枚(11.98%)螺钉置入时神经电生理监测报警.术后CT 复查 Gertzbein 分级 0 级 337 枚(87.76%)、≥1 级 47 枚(12.24%),SEP、MEP 和 EMG 监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1.49%、87.23%和59.57%,特异性分别为94.66%、92.58%和89.32%;多模式监测的敏感性为97.87%,特异性为96.74%.结论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准确发现PSF术中置入螺钉时患者发生神经损伤的情况,提醒术者修正手术操作,使患者术后脊柱神经功能获得较大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其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密切相关的炎症反应关键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在HC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肝肿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RNA表达数据作为训练集,从GEO数据库中获取HCC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作为验证集.筛选出与HCC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运用LASSO回归和随机生存森林(RSF)方法筛选与HCC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关键基因.基于这些关键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验证,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构建列线图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个与HCC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基因,经LASSO回归和RSF分析,确定11个炎症反应关键基因,即IL18RAP、MEP1A、RIPK2、CYBB、SLC7A1、ADM、IL7R、P2RX4、ACVR2A、SERPINE1、SLC7A2.构建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预测1、3、5年生存率,AUC值均超过0.60;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总生存期(O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1);PCA和t-SNE分析显示该模型能有效区分高、低风险患者.Cox回归分析提示预后风险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且与OS显著相关(P<0.01).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67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1年和3年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吻合度好,5年吻合度稍弱.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模型,筛 选出的11个炎症反应关键基因(IL18RAP、MEP1A、RIPK2、CYBB、SLC7A1、ADM、IL7R、P2RX4、ACVR2A、SERPINE1、SLC7A2)与HCC进展密切相关,且在模型中显示出较强的预后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镜像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3~4 h/d,6 d/周,共 4 周;MT组、rTMS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T疗法、5Hz rTMS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MT及 rTMS疗法.四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4 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患侧脑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共 65 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MT组脱落 2 例,联合组脱落 1 例.经治疗后,四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优(P<0.05);四组患者CL和CMCT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MT组和rTMS组(P<0.05).结论:MT和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早期进行MT联合rTMS治疗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靶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2周,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82例患者,男39例,女43例,年龄(67±8)岁。治疗前,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 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鼠改良脊髓栓系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SD大鼠改良脊髓栓系综合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2020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清洁级SD大鼠60只,按照体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采用改良慢性牵拉法建立大鼠脊髓栓系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大鼠后肢行为学功能、膀胱功能、运动诱发电位及脊髓病理生理变化,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7 d残余尿量为(1.94±0.23) ml,明显高于对照组[(0.18±0.16) ml, t=3.886, P<0.05],术后30 d实验组大鼠出现严重的膀胱功能障碍[(2.92±0.32) ml],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21) ml, t=7.542, 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Tarlov评分降低,运动诱发电位(MEP)中的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χ2=4.876, t=3.468, P<0.05);病理检测发现,脊髓末端组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坏死、胞浆内尼氏体淡然,数量明显减少并分布不均匀。 结论:SD大鼠改良脊髓栓系综合征模型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TBS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和营养指导,iTBS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小脑iTBS刺激(iTBS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小脑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对2组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分级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分,并检测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iTBS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 Z=-2.207, P<0.05)。治疗后,iTBS组临床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iTBS组治疗后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治疗后,iTBS组患者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只有波幅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与其下颌舌骨肌MEP波幅不相关。 结论: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可显著地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结论: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P<0.05)。 结论: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