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乙酰半胱氨酸对伴有肝硬化患者肝切除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乌司他丁对伴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部分肝切除的肝硬化患者74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7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NAC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炎症氧化应激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术后3 d和7 d时,观察组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43.59±6.17)、(35.94±5.1 0)μg/L 和(26.53±3.91)、(20.48±3.27)ng/L,低于对照组的(47.92±6.58)、(39.71±5.76)μg/L 和(29.86±4.35)、(25.61±3.8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4、6.249、6.725、7.314,均 P<0.05).观察组的 MDA 水平为(12.08±2.15)、(8.14±1.5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4.35±2.39)、(9.82±1.76)μmol/L,观察组的 SOD水平为(55.04±5.81)、(63.27±6.24)U/L,高于对照组的(52.15±5.46)、(58.79±6.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2、6.823、6.739、6.541,均 P<0.05).观察组的 ALT、γ-GT、TBil、TBA、SF、RBP、CysC 水平为(80.59±6.51)、(59.34±5.62)U/L和(90.15±6.83)、(64.28±5.74)U/L、(21.06±2.37)、(15.79±2.08)μmol/L 和(11.54±1.90)、(9.64±1.57)μmol/L 和(385.92±31.70)、(351.48±27.09)ng/mL,低于对照组的(86.73±7.04)、(67.19±6.47)U/L 和(98.74±7.49)、(70.26±6.15)U/L、(22.79±2.51)、(17.84±2.35)μmol/L 和(12.76±2.02)、(10.79±1.83)μmol/L 和(407.59±34.28)、(369.85±30.63)ng/mL,观察组 ALB水平为(30.78±2.18)、(32.51±2.46)g/L,高于对照组的(29.16±2.04)、(30.76±2.1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3、7.128、6.784、6.573、5.487、6.284、5.185、5.384、6.719、5.826、5.438、5.629,均 P<0.05).观察组的 RBP 和 CysC 水平为(62.28±5.39)mg/L、(52.06±4.92)mg/L、(2.60±0.52)mg/L、(2.42±0.43)mg/L,低于对照组的(68.17±5.74)mg/L、(57.48±5.26)mg/L、(2.81±0.59)mg/L、(2.64±0.4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9、6.793、6.836、6.287,均 P<0.05).观察组的术后感染、HE、PHLF 和 AKI 发生率为 2.70%、2.70%、0、0,低于对照组的 8.11%、10.81%、2.70%、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4、3.827、3.496、3.608,均 P<0.05).结论 NAC联合乌司他丁能抑制具有肝硬化背景的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发挥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一种以青紫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罕见疾病。细胞色素b5还原酶异常以及血红蛋白M症是引起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接触利多卡因、亚硝酸盐等物质则可能诱发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气分析是高铁血红蛋白简便的检测方法。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与新生儿腹泻、酸中毒、晚发型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相关。亚甲蓝是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常用药物,维生素C、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B 2在治疗上可能也有一定疗效。该文对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AECOPD的疗效及对血清LTB4、IL-6、PCT和SOD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122例AECOP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 n=61)与对照组( n=61)。其中对照组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治疗,疗程均为14 d。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观察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EV 1/用力肺活量(FVC)]、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及血清LTB4、IL-6、PCT和SOD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58/61)]显著高于对照组[83.6%(51/61)]( χ2=4.219, P<0.05)。在各项典型临床表现(咳、痰、喘和肺部哮鸣音)的缓解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 t=8.075、9.010、6.810、4.969, P值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EV 1%pred、FEV 1/FVC均显著升高( P值均<0.05),FeNO水平和CAT评分则均显著降低( P值均<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EV 1%pred、FEV 1/FVC的改善,FeNO水平和CAT评分的降低均更显著( t=3.512、2.504、7.025、4.372, P值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LTB4、IL-6和PCT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值均<0.05),而血清SOD水平均显著增高( P值均<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TB4、IL-6和PCT浓度较同期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t=3.621、4.020、10.275, P值均<0.05),血清SOD水平则显著增高( t=4.124, P<0.05)。2组不良反应均少而轻微。 结论: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AECOPD的整体疗效满意,能迅速控制患者呼吸道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肺功能,这很可能与该联合用药方案能进一步降低FeNO及血清LTB4、IL-6和PCT水平,增强血清中SOD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倍氯米松对COPD患者免疫功能及ESR、PCT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倍氯米松混悬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免疫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 n=51)、B组( n=51)。A组:对症治疗+倍氯米松混悬液,B组:A组+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耐力、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免疫功能、血清ESR、PCT水平。 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6.08%(49/51),明显高于A组的82.35%(42/51)(χ 2=5.14, P < 0.05)。A组治疗后的6 min步行试验(6MWT)、CD 3+、CD 4+及CD 4+/CD 8+[(317.19±46.70)m、(54.53±7.98)%、(34.76±4.23)%、(1.20±0.28)]均明显长于、高于治疗前[(266.49±43.01)m、(49.38±8.27)%、(28.75±3.33)%、(0.85±0.21)]( t6WMT=5.70、 tCD3+=3.20, tCD4+=7.97, tCD4+/CD8+=7.14,均 P < 0.001)。B组治疗后的6MWT、CD 3+、CD 4+及CD 4+/CD 8+[(328.19±41.48)m、(60.02±5.17)%、(36.89±5.59)%、(1.37±0.27)]均明显长于、高于治疗前[(265.69±49.60)m]、(44.33±7.34)%、(28.59±4.35)%、(0.83±0.12)]( t6WMT=6.90、 tCD3+=12.48, tCD4+=8.36, tCD4+/CD8+=13.05,均 P < 0.001);且B组治疗后6MWT、CD 3+、CD 4+及CD 4+/CD 8+均长于、高于A组( t6WMT=3.35, tCD3+=10.94, tCD4+=5.83, tCD4+/CD8+=8.42,均 P < 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CD 8+、ESR、PCT[(1.30±1.04)分、(14.37±4.58)分、(30.61±8.32)%、(24.28±4.88)mm/h、(0.44±0.16)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3±0.85)分、(20.10±6.34)分、(35.90±9.71)%、(33.26±6.28)mm/h、(0.72±0.16)μg/L]( tmMRC=6.54、 tCAT=5.23、 tCD8+=4.21、 tESR=8.06、 tPCT=8.83,均 P < 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mMRC、CAT评分、CD 8+、ESR、PCT[(1.09±0.90)分、(13.58±3.59)分、(27.63±5.24)%、(23.16±6.71)mm/h、(0.34±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47±0.93)分、(19.93±4.60)分、(34.93±5.52)%、(33.25±77.59)mm/h、(0.72±0.12)]( tmMRC=7.61、 tCAT=7.77、 tCD8+=6.85、 tESR=7.11、 tPCT=14.71,均 P < 0.05);且B组治疗后的mMRC、CAT评分、CD 8+、ESR、PCT均明显低于A组( tmMRC=2.87、 tCAT=2.57、 tCD8+=5.74、 tESR=2.57、 tPCT=8.77,均 P < 0.05)。 结论: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倍氯米松治疗COPD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在提高运动耐力、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乙酰半胱氨酸及salubrinal对全反式视黄酸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选择性内质网应激反应抑制剂salubrinal在全反式视黄酸(ATRA)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ARPE-19细胞系进行培养,并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NAC+salubrinal组,分别采用完全培养基、含10 μmol/L ATRA、含10 μmol/L ATRA+5 mmol/L NAC、含10 μmol/L ATRA+40 μmol/L salubrinal、含10 μmol/L ATRA+5 mmol/L NAC+40 μmol/L salubrina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比率、多重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Multicaspase)阳性比率、活性氧簇(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C/EBP同源蛋白(CHOP)、剪切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细胞凋亡比率、Multicaspase阳性比率及ROS水平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13.23、602.41、160.39,均 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组细胞凋亡比率、Multicaspase阳性比率、ROS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VEGF-A、CHOP、cleaved-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4.62、36.35、60.25,均 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组VEGF-A、CHOP、cleaved-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TRA诱导RPE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损伤并导致细胞凋亡,NAC及salubrinal可通过抑制应激反应,有效减轻细胞凋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氧化和抗衰老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 HSF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PE/Hsf1 -/-),分别命名为H8、H9细胞株。取野生型、H8和H9细胞株,应用DHE探针染色结合流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周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活力值;采用结晶紫染色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实验检测衰老细胞比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株中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聚集素(CLU)、p53、p2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细胞株中p53、p21、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比较各细胞株在不同热休克处理条件下和HSP90抑制剂IPI504处理下热休克反应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细胞株不同浓度H 2O 2处理后相对存活率,比较各细胞株经或未经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基因测序显示H8和H9细胞株成功携带突变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8、H9细胞株不表达HSF1蛋白,HSF1在ARPE-19细胞中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H9细胞株中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细胞株HSP9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9, P>0.05)。在不同热休克刺激和IPI504诱导下野生型细胞株中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处理的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培养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比较,H8和H9细胞株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3、p2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衰老相关炎症因子IL-6、IL-8、IL-1β、MC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8和H9细胞株ROS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8和H9细胞株经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经NAC处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8和H9细胞株200、400、600、800 μmol/L H 2O 2处理条件下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敲除HSF1可下调HSP的表达,激活ROS/P53/P21通路,诱导RPE细胞衰老,并增加RPE对氧化应激刺激的敏感性。HSF1在RPE细胞中可能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乙酰半胱氨酸上调Sirtuin 3蛋白表达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脓毒症致小鼠急性肾损伤(AK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盲肠结扎和穿孔术组(CLP)、CLP+NAC(50 mg/kg)和CLP + NAC(100 mg/kg)组,每组10只;CLP造模后24 h处死小鼠,留取血液和肾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法评估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肾损伤分子1(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Sirt3蛋白表达;RT-qPCR法测定Sirt3 mRNA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损伤情况,并计算线粒体密度,同时检测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导致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重( P<0.001),肾功能指标Scr、BUN、KIM-1和NGAL水平均明显升高(均 P<0.001),肾组织Sirt3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0.001),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破坏增加,线粒体密度的明显减低( P<0.001),肾皮质中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水平均显著降低(均 P<0.001),同时脂质过氧化物MDA显著升高( P<0.001)。与CLP组相比,虽然50 mg/kg NAC预处理组肾损伤评分、肾功能指标Scr、BUN、KIM-1和NGAL水平均有所降低,肾组织中SOD,GSH-Px和CAT的水平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给予100 mg/kg NAC预处理可显著降低CLP引起的肾组织病理损伤( P<0.001),并且均明显降低Scr、BUN、KIM-1和NGAL水平(均 P<0.001),显著升高肾组织Sirt3蛋白[(50.20±2.79) vs. (20.00±0.75), P<0.001]和mRNA [(0.57±0.07) vs.(0.41±0.07), P<0.001]表达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更加稳定,线粒体密度明显增加[(0.60±0.05) vs.(0.43±0.06), P<0.001],均显著升高SOD(U/mg)[(67.37±3.79) vs.(21.09±0.89), P<0.001]、GSH-Px(U/mg)[(265.61±9.61) vs.(180.00±3.31), P<0.001]和CAT(U/mg)[(8.58±0.65) vs.(5.19±0.58), P<0.001]水平,同时明显降低MDA(U/mg)表达水平[(40.36±1.79) vs.(83.81±1.70), P<0.001]。 结论:NAC可通过上调Sir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脓毒症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肾功能、维持线粒体结构稳定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对CLP诱发AKI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ROS/Nrf2信号通路在地氟烷预处理减轻脂多糖诱导大鼠脑急性炎症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在地氟烷预处理减轻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脑急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8~10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30):对照组(C组)、脑急性炎症组(L组)、地氟烷预处理组(D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地氟烷预处理组(ND组)。L组、D组和ND组采用尾静脉注射LPS 1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脑急性炎症模型;D组吸入8.2%地氟烷1 h,每天1次,连续5 d进行预处理,第5次吸入停止后24 h时注射LPS;ND组每次吸入地氟烷前30 min,腹腔注射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150 mg/kg,其余操作同D组。于LPS注射前(最后1次地氟烷预处理后24 h)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Nrf2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表达;于LPS注射后6、12和24 h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逃避潜伏期、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8和IL-1β的表达;于LPS注射后24 h时采用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法分别计数海马正常神经元、活化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结果:与C组比较,L组LPS注射前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Nrf2和Kea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S注射后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正常神经元数量降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多,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表达上调( P<0.05);与L组比较,D组LPS注射前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Nrf2表达上调,Keap1表达下调( P<0.05),LPS注射后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海马正常神经元数量增多,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减少,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表达下调( P<0.05);与D组比较,ND组LPS注射前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Nrf2表达下调,Keap1表达上调( P<0.05),LPS注射后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正常神经元数量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多,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表达上调( P<0.05)。 结论:ROS/Nrf2信号通路参与了地氟烷预处理减轻LPS诱导大鼠脑急性炎症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胆道闭锁小鼠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小鼠生存晚期的脑损伤情况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BA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只新生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疾病组、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及药物对照组,每组各40只。疾病组出生后第3天腹腔注射30 μl恒河猴轮状病毒(rhesus rotavirus,RRV)诱导BA小鼠模型;治疗组出生后第3天注射等量RRV后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的NAC治疗至第12天;空白对照组出生后第3天予腹腔注射30 μl未扩增RRV的MA104细胞培养上清;药物对照组出生后第3天起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的NAC至第12天。取第19天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血浆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评估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层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尼氏染色及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评估小鼠肝门管区HE染色、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情况。组间样本神经功能评分、血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采用 t检验,组间样本海马锥体细胞层HE染色评分、尼氏染色评分、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生后第19天疾病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一般评分及局灶评分分别为(10.24±1.27)分、(6.84±1.05)分,与空白对照组小鼠均为0分比较,一般评分( t=-39.90, P<0.001)、局灶评分( t=-32.03,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第19天治疗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一般评分及局灶评分分别为(4.84±0.92)分、(1.88±0.59)分,与疾病组小鼠比较,一般评分( t=16.81, P<0.001)、局灶评分( t=20.2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第19天药物对照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一般评分及局灶评分均为0分。疾病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血浆NSE水平分别为(27.79±2.50)ng/ml、(18.93±2.7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63, P<0.001),治疗组血浆NSE水平为(23.08±1.96)ng/ml,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 P<0.001)。药物对照组血浆NSE水平为(18.95±2.79)ng/m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2, P=0.983)。疾病组与空白对照组血浆S100β水平分别为(285.01±27.84)pg/ml、(180.77±35.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33, P<0.001),治疗组血浆S100β水平为(218.29±31.02)pg/ml,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6, P<0.001)。药物对照组血浆S100β水平为(188.11±46.29)pg/m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 P=0.571)。疾病组HE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8、17、5个,空白对照组HE染色评分均为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74, P<0.001)。治疗组HE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17、13、0个,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7, P=0.006)。药物对照组所有视野HE染色评分均为0分。疾病组尼氏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6、19、5个,空白对照组尼氏染色评分均为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14, P<0.001)。治疗组尼氏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22、8、0个,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28, P<0.001)。药物对照组所有视野尼氏染色评分均为0分。疾病组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0、14、0个,空白对照组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3、1、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57, P<0.001)。治疗组小鼠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0、3、2、0个,与疾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11, P<0.001)。第19天药物对照组小鼠Iba1染色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3、2、0、0个,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07, P=0.944)。肝门管区HE染色见疾病组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肝门管区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疾病组胆管缺如,治疗组可见少量发育不全的胆管。肝门管区天狼猩红染色可见疾病组大量肝组织纤维化,治疗组肝组织纤维化减少。 结论:BA小鼠生存晚期存在脑损伤,早期使用NAC治疗可以减轻其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特发性肺纤维化起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起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AID-ILD)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以IPF起病的14例AID-ILD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55~87(69.7±9.1)岁。总结诊疗过程以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确诊IPF后规律随访,因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进一步筛查发现AID:气短加重7例、发热6例,镜下血尿5例,关节肿痛4例,关节痛、晨僵、肾功能不全2例。最终诊断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6例,抗蛋白酶3抗体(PR-3)-ANCA阳性1例,抗环瓜氨酸肽阳性7例。在最初诊断为IPF阶段,7例接受抗纤维化药物治疗,5例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1例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后加用抗纤维化药物,1例患者未接受药物治疗。诊断AID-ILD后,1例继续吡非尼酮治疗,其余均加用了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调整治疗方案后,13例患者病情均好转或稳定。结论:IPF患者出现发热、镜下血尿以及关节炎的相关表现时,需要警惕AID-ILD可能,尤其是ANCA相关性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ANCA相关性血管炎-UIP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UIP;加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使其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