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噬细胞极化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表现为炎症过度反应性疾病,主要由各种感染因素诱发,其核心机制为免疫障碍。被称为先天免疫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巨噬细胞,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已被证明与炎症和免疫力密切相关。脓毒症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多条信号通路如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AMPK-PPARγ)、Notch、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 2)等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各通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将成为防治脓毒症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新靶点。因此,本文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脓毒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温肾益气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温肾益气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按体质量排序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温肾益气颗粒组(1.5 g/kg温肾益气颗粒)、高压氧组(0.20 MPa高压氧)、联合组(0.20 MPa高压氧+1.5 g/kg温肾益气颗粒),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采用烟熏联合气道滴注脂多糖法建立COPD模型。建模后按照相应治疗方法持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因子、肺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模型组、温肾益气颗粒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第0.3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 0.3/FVC)分别为83.69±5.24、62.30±6.07、75.26±7.15、75.87±6.02、81.85±6.3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分别为(48.61±3.10)mm Hg、(57.92±4.23 )mm Hg、(54.14±3.19 )mm Hg、(54.08±3.62 )mm Hg、(49.32±3.87)mm Hg。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EV 0.3/FVC降低、PaCO 2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肾益气颗粒组、高压氧组及联合组FEV 0.3/FVC均升高、PaCO 2均降低( P<0.05);与温肾益气颗粒组和高压氧组相比,联合组FEV 0.3/FVC更高、PaCO 2更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肺组织中丙二醛(MDA)、NF-κB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PARγ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 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肾益气颗粒组、高压氧组及联合组BALF中TNF-α、IL-1β、MCP-1及肺组织中MDA、NF-κB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温肾益气颗粒组和高压氧组( 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肾益气颗粒组、高压氧组及联合组肺组织中SOD、PPARγ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温肾益气颗粒组和高压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温肾益气颗粒能够对COPD大鼠气道炎症及氧化应激起到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γ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PARγ/NF-κB信号通路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NF-κB信号通路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7~9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丁酸钠组(NaB组)和PPARγ抑制剂GW9662组(GW9662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后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W9662组于缺血前1 h腹腔注射GW9662 2 mg/kg,NaB组和GW9662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丁酸钠500 mg/kg。于再灌注2 h时,心脏穿刺采集血标本,然后处死小鼠,取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行Chiu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IL-6及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PPARγ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ham组比较,IIR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升高,PPARγ表达下调,NF-κB p65表达上调( P<0.05);与IIR组比较,NaB组小鼠Chiu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降低,PPARγ表达上调,NaB组及GW9662组NF-κB p65表达下调( P<0.05);与NaB组比较,GW9662组Chiu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升高,PPARγ表达下调,NF-κB p65表达上调( P<0.05)。 结论:丁酸钠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讨防己黄芪消肿方干预代谢综合征表型骨关节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究防己黄芪消肿方对代谢综合征表型骨关节炎(MS-O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关节炎(OA)组、MS-OA组、西药组和中药高、低剂量组,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OA模型,改良Hulth法+高碳水高脂肪饮食建立MS-OA模型.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予防己黄芪消肿方药液15.12、7.56 g/kg灌胃,西药组给予洛索洛芬钠16.2 mg/kg灌胃,其余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测量大鼠体质量,生化检测血脂及血糖,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及瘦素含量,番红O-固绿及HE染色观察软骨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软骨组织蛋白聚糖(Acan)、Ⅹ型胶原(Col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TNF-α、IL-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组织PPARγ、核因子(NF)-κBp65、p-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MS-OA组大鼠体质量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IL-1β、瘦素含量均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10含量降低(P<0.01),软骨组织退变明显,Mankin评分增加(P<0.01),软骨组织ColⅩ、MMP13、TNF-α、IL-1β、p-NF-κB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Acan、PPARγ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MS-OA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LDL-C、TNF-α、瘦素含量降低(P<0.05,P<0.01),IL-10含量增加(P<0.05),软骨组织病理损伤改善,Mankin评分降低(P<0.01),软骨组织ColⅩ、MMP13、TNF-α、IL-1β、p-NF-κB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can、PPARγ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 防己黄芪消肿方可改善MS-OA大鼠脂代谢紊乱、改善关节内炎症环境、平衡软骨代谢、延缓软骨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PARγ/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虎杖苷对间质性肺病模型小鼠免疫炎性代谢性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虎杖苷(Polydatin,PD)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肺间质病变小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20±2)g,经BLM气管内滴注诱导间质性肺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6只、阳性药组6只、PD高、中、低剂量组各6只,另选6只未造模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10 ml/(kg·d),阳性药组给予泼尼松7.5 mg/(kg·d),PD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PD 200 mg/(kg·d)、100 mg/(kg·d)、50 mg/(kg·d)剂量灌胃给药,其中PD高剂量组2次/d灌胃给药.干预4周后处死小鼠,采集肺组织标本.以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RT-PCR技术检测肺组织 AMPKα1、PPARγ、PGC-1α mRNA 转录水平;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肺组织 AMPKα1、pAMPKα1、PPARγ、PGC-1α、HMGB1、TGF-β1、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病理改变(P<0.01),主要表现在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阳性药组肺组织炎症病变较模型组有改善(P<0.05);PD各治疗组小鼠出现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较模型组有改善(P<0.0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AMPKα1、PPARγ、PGC-1α mRNA转录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下降趋势,阳性药及PD各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AMPKα1、PPARγ、PGC-1α mRNA转录水平较模型组均有升高趋势;阳性药组及PD各组间变化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HMGB1、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AMPKα1、pAMPKα1、PPARγ、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及PD高剂量组AMPKα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D高、低剂量组pAMPKα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D中剂量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阳性药组HMGB1、PD低剂量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治疗组HMGB1、TGF-β1、NF-κB p65较模型组均有下降趋势;阳性药组及PD各组间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PD能够改善CTD-ILD模型小鼠肺组织炎症病理损伤,改善肺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抑制免疫炎性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α1/PPARγ/PGC-1α信号通路,抑制下游免疫炎性因子HMGB1、NF-κB的高表达,改善肺组织免疫炎性损伤;抑制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的释放,改善肺组织免疫炎性损伤及间质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肺心汤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核因子κB(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讨肺心汤(黄芪、桃仁、红花、葶苈子、赤芍等)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48 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地那非组(0.025 g·kg-1)及肺心汤低、中、高剂量组(11.7、23.4、46.8 g·kg-1).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野百合碱溶液(60 mg·kg-1)构建PAH大鼠模型.造模 1h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28 d.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肥厚指数(RVHI)、肺动脉加速时间(PAAT)、肺动脉射血时间(PET)、三尖瓣环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IDd)和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小动脉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肺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 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RVSP、mPAP、RVHI、RVIDd及RVAWT显著升高(P<0.01),PAAT、PAAT/PET、TAPSE均显著降低(P<0.01);肺小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血管直径的百分比、血管壁面积占小动脉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肺动脉中α-SMA蛋白免疫荧光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血浆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的PPAR-γ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PPAR-γ、IκB-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NF-κB/NF-κB蛋白表达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RVSP、mPAP、RVHI、RVIDd和RVAWT均显著降低(P<0.05,P<0.01),PAAT、PAAT/PET、TAPSE均显著升高(P<0.05,P<0.01);血管壁厚度明显降低,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血管直径的百分比、血管壁面积占小动脉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P<0.01);肺动脉中α-SMA蛋白免疫荧光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浆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肺组织中的PPAR-γ蛋白阳性率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P<0.01);肺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p-NF-κB/NF-κB蛋白表达比值显著降低(P<0.01);肺心汤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IκB-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肺心汤能改善野百合碱诱导的PAH大鼠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功能障碍和肺血管重塑,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茱萸丸通过PPARγ/NF-κB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旨在探讨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 12 周.造模成功的 47 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 5 组,即模型组 10 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 9只,阿托伐他汀钙片组 10 只,C57BL/6J小鼠 10 只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d-1 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片组10.40 mg·kg-1·d-1 灌胃,每日1 次,各组小鼠共灌胃 12 周.给药结束后,采用生化法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区域斑块分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M1 型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和M2 型抗炎性因子(IL-13、IL-4)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主动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Arg-1和iN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中PPARγ、NF-κB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升高,HDL-C降低;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免疫荧光可见M1 型促炎性因子(TNF-α、IL-6)升高,M2 型抗炎性因子(IL-4、IL-13)降低;主动脉中PPARγ、Arg-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NOS、NF-κB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组TC、TG、LDL-C降低,HDL-C升高;HE染色可见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免疫荧光可见M1 型促炎性因子(TNF-α、IL-6)降低,M2 型抗炎性因子(IL-4、IL-13)升高;主动脉中PPARγ、Arg-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F-κB、iNOS mRNA 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 或 P<0.01).综上所述,茱萸丸可能通过调控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M1 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M2 型极化,改善巨噬细胞炎症微环境,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益气养阴通络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分析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益气养阴通络(YQYY)方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使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YQYY方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 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对YQYY方治疗RA的靶点及可能起作用的信号通路进行预测;采用 ELISA、qPCR、Western blot 法验证 YQYY方治疗RA的作用机制.结果:FABP4、MMP9和PTGS2是预测的共同治疗靶点.病理和CT结果显示YQYY方能改善CIA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滑膜炎及骨侵蚀.与模型组相比,YQYY组、YQYY+甲氨蝶呤(MTX)组可显著减轻CIA大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TNF-α、IL-1β、FABP4 的分泌(P<0.05 或P<0.01),并且使滑膜组织中FABP4、IKKα、p65的mRNA 表达降低(P<0.01),PPARγ 升高(P<0.01).蛋白电泳结果显示,YQYY方治疗能明显降低FABP4、IKKα、pp65蛋白在滑膜中的表达,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FABP4、MMP9和PTGS2可能是YQYY方治疗RA的靶点;YQYY方能够缓解CIA大鼠滑膜炎,并通过抑制FABP4/PPARγ/NF-κB通路调控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RA的作用;YQYY方联合应用MTX的疗效更为突出.该研究为临床实践中单独或联合使用YQYY方疗效的有效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通过药物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视黄醛X受体α(PPAR-γ/RXR-α)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从云南省疫源地采集溪蟹,分离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于SD大鼠腹壁皮下注射后尾蚴(8条/鼠),感染大鼠分为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高脂饮食(高脂饲料)、罗格列酮[3 mg/(kg·d)]、蓓萨罗丁[10 mg/(kg·d)]灌胃,连续给药7 d,以感染大鼠和健康大鼠分别为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首次给药后28 d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心尖血液,制备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损伤情况,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提取肺组织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PPAR-γ/RXR-α信号通路[PPAR-γ、RXR-α、脂肪酸转运蛋白3(FATP3)、载脂蛋白A1(ApoA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p65、激活子蛋白1(AP1)]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STAT)信号通路(JAK2、STAT3)关键靶分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 除蓓萨罗丁组2只大鼠感染失败外,其余大鼠均被感染成功,肺脏可见寄生虫囊包或在胸腔中可查见寄生虫.HE染色显示,感染对照组大鼠肺泡间隔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出现肺泡腔塌陷或闭合;高脂饮食组可见明显炎症损伤,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较轻,肺泡腔充气略改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肺泡间隔的炎性细胞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少,肺泡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肺泡腔充气明显改善.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300±0.053)、(2.200±0.189)、(1.900±0.320)、(1.300±0.301)和(1.500± 0.112)分(F=12.033,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 丁组大鼠血清 IL-1β 水平分别为(103.23±3.37)、(111.59±20.49)、(110.13±12.95)、(89.91±14.84)和(96.34±19.03)pg/ml,TNF-α水平分别为(144.81±1.35)、(180.21±23.38)、(171.76±27.83)、(155.37±13.67)和(143.24±23.66)pg/ml,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236、13.558,均P<0.05);其中,感染对照组IL-1β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均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肺组织中,PPAR-γ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51±0.09、0.67±0.06、0.75±0.08、0.34±0.02 和 0.56±0.04,RXR-α分别为 0.89±0.05、0.15± 0.03、0.81±0.09、0.22±0.02 和 0.61±0.10,FATP3 分别为 0.59±0.06、0.64±0.060、0.68±0.09、0.59±0.09 和0.55±0.03,ApoA1 分别为 0.58±0.04、0.83±0.11、0.92±0.19、0.71±0.04 和 0.63±0.08,5 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70、67.12、8.94、11.58,均P<0.05);p65 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25±0.19、1.01±0.21、0.27± 0.15、0.32±0.01 和 0.22±0.11,AP1 分别为 0.11±0.09、1.12±0.36、0.08±0.02、0.03±0.00 和 0.02±0.01,JAK2分别为 0.76±0.18、1.11±0.24、0.34±0.06、0.42±0.01 和 0.35±0.04,STAT3 分别 为 0.80±0.33、1.11±0.27、0.68±0.22、0.77±0.06 和 0.68±0.19,5 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7、85.19、37.22、17.63,均P<0.05).其中,感染对照组PPAR-γ、FATP3、ApoA1、p65、AP1、JAK2和STAT3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感染对照组RXR-α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高于感染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建立了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肺损伤模型,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陈皮理气功效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陈皮通过理气功效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键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与通路,以探究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对陈皮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进行收集.从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理气、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相关靶点,对理气靶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靶点与药效靶点进行映射,得出陈皮理气功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功效靶点.将功效靶点输入 STRING 数据库中得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用Cytoscape 3.9.0 软件进行可视化.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陈皮关键活性化合物和靶基因后,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得出其可能作用的分子机制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陈皮中共有 63 种活性成分和 540 个相应靶点,理气靶点580 个,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靶点 478 个.最终筛选获得56 个关键靶点和 16 个重要的信号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蛋白激酶B1(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陈皮理气功效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成分为川陈皮素、柚皮素、橙皮苷等,关键靶点为Ak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PPAR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分子对接显示柚皮素、川陈皮素、柚皮苷分别与Akt1、PPARγ、原癌基因c(JUN)、雌激素受体α(ESR1)、PPARα结合良好.结论 陈皮中的柚皮素、川陈皮素、柚皮苷可能为其发挥理气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多靶点、多途径地调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等生物效应过程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为陈皮在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