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0年浙江省并殖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方法:2005-2020年,在浙江省并殖吸虫病历史疫区每年选择1~2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的2~3个村开展监测,每个村选择当地居民50~150名作为监测对象,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每个村捕捉50~100只中间宿主溪蟹或蝲蛄,使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对3 297人进行血清学检测,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2.9%(94/3 297);共检测溪蟹或蝲蛄3 929只,分为2 749组,其中790组检出囊蚴,囊蚴感染率为28.7%。结论:浙江省部分县存在并殖吸虫传播链,仍具有并殖吸虫病流行的潜在风险。因此,需加大监测力度,广泛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患者主要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囊蚴的蟹或蝲蛄等后被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不典型,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结核病、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现报道1例非肺吸虫病高发区的以胸腔积液、肺部"隧道征"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病例,以提高非高发区临床医师对肺吸虫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食野生螃蟹致并殖吸虫病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多由进食未经煮熟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而得病,此类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容易误诊漏诊,诊断明确后吡喹酮治疗常有效。本文2例患者早期均未得到确诊,后经免疫学检查而明确诊断。提示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是预防并殖吸虫病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8岁,2022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反复绞痛4 d”来本院治疗。既往有肝吸虫及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实验室检查:AFP 1 599 μg/L,PIVKA-Ⅱ 27 mAU/L。上腹部增强CT:肝右后叶下段混杂密度占位,不排除肝细胞癌(图1);右后叶上段类圆形稍低密度灶,不排除转移瘤(图2)。胸部CT: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大小约3 mm。初步评估患者Child-Pugh评分A级,无绝对手术禁忌,患者接受了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被切除的肝脏组织包含2个结节,其中较大者体积为11 cm×10 cm×3.5 cm,质软,另一较小结节大小为1 cm×0.9 cm×0.5 cm,质地较韧。大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突触素(Syn)及CD56阳性,嗜铬粒蛋白A(CgA)及AFP等阴性,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80%,考虑该肿物性质符合神经内分泌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明该肿瘤由肺转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考虑为肝神经内分泌癌(PHNET)(图3)。小结节HE染色可见癌组织呈腺样分布(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表达阳性,符合胆管癌表现。行基因检测,大结节检测到TP53基因变异,小结节检测到CDKN2A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患者出院25 d后返院复查,AFP水平明显下降(6.3 μg/L),PIVKA-Ⅱ 20.6 mAU/L,AST、ALT、胆红素等指标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及MRI未见明显复发。由于患者同时存在PHNET和胆管癌,笔者采用静脉输注依托泊苷0.3 g+顺铂120 mg,同时口服索凡替尼300 mg。依托泊苷分3 d完成,每天通过静脉输注0.1 g,第一次疗程因患者无法耐受,第2天及第3天未输依托泊苷。后患者每隔1个月返院行化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复发。至2022年9月患者返院复查,上腹CT示术区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考虑复发(图5),行CT引导下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19(+)、CgA(-)、Ki-67>90%,CD56仍呈阳性。住院期间行CT引导下肝脏肿物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行PET/CT示右侧心膈角及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图6),肝右叶消融病灶边缘代谢稍活跃,综合考虑后行射频消融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2023年2月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行CT平扫,可见肝区一巨大肿块(图7),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中灌注重组人5型腺病毒1 ml+雷替曲塞2 ml+洛铂30 mg,同时继续静脉滴注卡瑞利珠行免疫治疗及加用白蛋白-紫杉醇200 mg,每3~4周1次。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CT见肿物无明显缩小,经与肿瘤科医师讨论后决定加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2023年5月患者返院复查,CT图像上可见肿瘤明显缩小(图8),且综合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对综合治疗方案敏感,继续规律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后1次复查是在2023年6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FP 10.4 μg/L,PIVKA-Ⅱ 34.02 mAU/ml,针对先前右肝可疑复发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1 d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不适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世界性食源性传染病,中国肺吸虫病的病原体有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和含EOS的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对诊断斯氏并殖吸虫感染具有重要价值,而对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价值有待证实。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以童虫形式存在,不能采用寻找虫卵的诊断方法。并殖吸虫抗原皮试和(或)抗体检测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20年收治的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患儿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病例2以头痛、肢体活动障碍起病,2例患儿入院时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升高,行痰液检查检出活的蠊缨滴虫、肺吸虫虫卵,病例1还查到粪类圆线虫幼虫。经甲硝唑注射液及吡喹酮片治疗,随访均治愈。结论:蠊缨滴虫是一种较少见的机会致病性寄生虫,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罕见,期待通过该文拓宽临床医生思路,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腔积液为表现的肺吸虫病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疾病;9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地区,患病数约为2 000万例[1].肺吸虫引起的胸腔积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无特异性,往往难以与结核性胸腔积液或恶性胸腔积液区分,尤其在肺结核流行的人群中,诊断延误或误诊较多.现报告本院1例该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的免疫层析试条的制备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类和效价.筛选基于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吸附于交联垫;将另一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划线包被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手术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87例)、多房棘球蚴病(40例)、囊尾蚴病(25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弓形虫病(5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患者血清,以及60例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为免疫源制备单克隆抗体,共筛选了11株能高效分泌效价在1:25600~1:102400特异抗体的细胞株,抗体亚类为IgG1或IgG2a.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F3B6作为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C4H6作为包被抗体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127份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12%(112/127),其中试条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51%(77/87),检测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7.50%(35/40),试条法检测两型包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与2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6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总特异性为100.00%.结论 成功制备了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此单抗为基础研制出的快速诊断棘球蚴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胸肺型合并脑型并殖吸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本文报道了1例疑因食用"嗍螺"引起的胸肺型合并脑型并殖吸虫病病例.该病例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作性抽搐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CT呈片状高密度影并双侧胸腔积液及右侧气胸表现;头颅CT和MRI呈低密度影和"隧道征"表现;并殖吸虫IgG抗体阳性;经吡喹酮抗虫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本病例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并殖吸虫病的认知和理解,为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通过药物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视黄醛X受体α(PPAR-γ/RXR-α)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从云南省疫源地采集溪蟹,分离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于SD大鼠腹壁皮下注射后尾蚴(8条/鼠),感染大鼠分为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高脂饮食(高脂饲料)、罗格列酮[3 mg/(kg·d)]、蓓萨罗丁[10 mg/(kg·d)]灌胃,连续给药7 d,以感染大鼠和健康大鼠分别为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首次给药后28 d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心尖血液,制备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损伤情况,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提取肺组织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PPAR-γ/RXR-α信号通路[PPAR-γ、RXR-α、脂肪酸转运蛋白3(FATP3)、载脂蛋白A1(ApoA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p65、激活子蛋白1(AP1)]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STAT)信号通路(JAK2、STAT3)关键靶分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 除蓓萨罗丁组2只大鼠感染失败外,其余大鼠均被感染成功,肺脏可见寄生虫囊包或在胸腔中可查见寄生虫.HE染色显示,感染对照组大鼠肺泡间隔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出现肺泡腔塌陷或闭合;高脂饮食组可见明显炎症损伤,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较轻,肺泡腔充气略改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肺泡间隔的炎性细胞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少,肺泡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肺泡腔充气明显改善.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300±0.053)、(2.200±0.189)、(1.900±0.320)、(1.300±0.301)和(1.500± 0.112)分(F=12.033,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 丁组大鼠血清 IL-1β 水平分别为(103.23±3.37)、(111.59±20.49)、(110.13±12.95)、(89.91±14.84)和(96.34±19.03)pg/ml,TNF-α水平分别为(144.81±1.35)、(180.21±23.38)、(171.76±27.83)、(155.37±13.67)和(143.24±23.66)pg/ml,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236、13.558,均P<0.05);其中,感染对照组IL-1β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均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肺组织中,PPAR-γ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51±0.09、0.67±0.06、0.75±0.08、0.34±0.02 和 0.56±0.04,RXR-α分别为 0.89±0.05、0.15± 0.03、0.81±0.09、0.22±0.02 和 0.61±0.10,FATP3 分别为 0.59±0.06、0.64±0.060、0.68±0.09、0.59±0.09 和0.55±0.03,ApoA1 分别为 0.58±0.04、0.83±0.11、0.92±0.19、0.71±0.04 和 0.63±0.08,5 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70、67.12、8.94、11.58,均P<0.05);p65 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25±0.19、1.01±0.21、0.27± 0.15、0.32±0.01 和 0.22±0.11,AP1 分别为 0.11±0.09、1.12±0.36、0.08±0.02、0.03±0.00 和 0.02±0.01,JAK2分别为 0.76±0.18、1.11±0.24、0.34±0.06、0.42±0.01 和 0.35±0.04,STAT3 分别 为 0.80±0.33、1.11±0.27、0.68±0.22、0.77±0.06 和 0.68±0.19,5 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7、85.19、37.22、17.63,均P<0.05).其中,感染对照组PPAR-γ、FATP3、ApoA1、p65、AP1、JAK2和STAT3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感染对照组RXR-α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高于感染对照组(均P<0.05).结论 建立了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肺损伤模型,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