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7~69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17例肿瘤直径≤4.0 cm,行单纯耳后沟切口;2例为哑铃型,下颌骨内侧肿瘤前后径>4.0 cm,肿瘤突向咽旁间隙,经耳后沟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结果:17例肿瘤经耳后沟切口完全摘除,2例哑铃型肿瘤经口内切口取出,术后病理多形性腺瘤13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Warthin瘤2例。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颌缘支麻痹,术后3周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1~5年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年,患者均未出现Frey综合征和涎瘘,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及家属对术区面部外形、切口瘢痕外观满意。结论:耳后沟切口入路应用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不仅保留了腮腺浅叶及面神经的功能,同时具有创伤小、组织缺损少、瘢痕隐蔽、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延长负压引流时间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延长负压引流管时间在腮腺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与术后涎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因腮腺良性肿瘤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负压引流管时间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术后单纯负压引流1周后拔除负压引流管,对照组传统腮腺局部包扎2周加2~3 d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及涎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引流总量为(77.93±23.83)mL,多于对照组的(47.06±24.71)mL( t=6.17, P < 0.001)。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为(3.021±1.07)分,低于对照组的(7.53±1.27)分( t=18.63, P < 0.001)。观察组术后涎瘘发生率为2.1%(1/47),低于对照组的17.0%(8/47)(χ 2=4.42, P=0.035)。 结论:单纯延长负压引流时间可达到充分引流,可提高腮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术后涎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12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周V形切口腮腺浅叶切除术可行性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将腮腺浅叶切除手术耳周V形切口与传统Blair切口及发际线N形切口进行对比,探讨耳周V形切口的可行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需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手术的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25~63岁,通过抽签随机分为3组:V形切口组(VI组20例)、Blair切口组(BI组20例)和发际线N形切口组(NI组20例)。比较3组在术中、术后及随访各项指标上是否有差异,并比较VI组内不同位置肿瘤的手术时间、引流量是否有差异。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手术操作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耳周麻木感、腮瘘、疼痛评分、面瘫、术后第3个月伤口瘢痕评分方面,3组切口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术后第6个月外观满意度评分方面,VI组优于BI组及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组比BI组:9.00[8.00, 9.00]比5.00[4.00, 5.25],χ 2=6.629, P<0.001;VI组比NI组:9.00[8.00, 9.00]比7.00[6.00, 8.00],χ 2=2.942, P=0.010;BI组比NI组:5.00[4.00, 5.25]比7.00[6.00, 8.00],χ 2=-3.687, P=0.001)。位于腮腺前、上、中部的肿瘤中,3组不同切口的手术时间、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位于腮腺下部的肿瘤,3组切口所需要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78, P=0.010),经过两两比较,VI组所需要的手术时间多于BI组及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组比BI组:(181.00±22.89) min比(132.50±9.01) min, t=3.694, P=0.004;VI组比NI组:(181.00±22.89) min比(149.00±15.94) min, t=2.585, P=0.025;BI组比NI组:(132.50±9.01) min比(149.00±15.94) min, t=1.257, P=0.235]。位于腮腺下部肿瘤的引流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I组内比较不同位置肿瘤手术时间及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V形切口,仅位于腮腺下部的肿瘤手术时间会延长。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能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腮腺癌术后调强放疗缩小临床靶区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腮腺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缩小临床靶区对局部控制和患者生存的影响,并分析失败模式,为精准放疗时代腮腺癌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术后放疗的126例腮腺癌患者,根据CTV前界勾画不同分为腮腺前缘组(A组)和咬肌前缘组(B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腮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A组和B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率、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96.7%∶91.3%、96.7%∶90.2%、86.9%∶81.3%、86.0%∶8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局部复发7例:A组2例,野内、外复发各1例;B组5例,4例野内复发,1例边缘区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LRFS的影响因素,年龄、N分期和病理类型是OS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分期、病理类型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前界无腮腺外侵犯、术后切缘阴性的腮腺癌患者,缩小CTV前界体积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与勾画至咬肌前缘相比,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CTV勾画需根据风险因素区别对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腮腺肿瘤手术和切口的变革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腮腺肿瘤切除术历经200多年,手术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手术切口的选择上,从传统主张大切口、大翻瓣术式,到现代功能性腮腺外科理念引导下利用人体天然隐蔽部位的改良除皱美容切口,以及在内镜辅助下的各种个性化改良手术切口,让手术越来越精细化,并可以达到术后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还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理念和技术的改进提高了腮腺肿瘤的治疗水平。本文回顾了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并就腮腺手术切口的设计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后发际加颞部小切口入路免充气完全内镜下腮腺深叶肿瘤切除16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探讨耳后发际加颞部小切口入路免充气完全内镜下腮腺深叶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采用耳后发际加颞部小切口入路免充气完全内镜下完成的腮腺深叶肿瘤切除病例16例。在患者耳后发际处设计4~5 cm主切口,颞部发际内设计0.5 cm的辅助切口,在专用建腔拉钩的辅助下建立操作腔。全程在内镜下行面神经“顺行”解剖,连同部分或全部腺体切除肿瘤。1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面神经主干及分支均获得完整保留,肿瘤获得完全切除,切口甲级愈合。术后6例出现轻度面神经麻痹症状,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无涎瘘、Frey综合征、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效果良好。临床疗效表明,耳后发际加颞部小切口入路免充气完全内镜下可完成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并且安全可行;该技术可实现面神经总干至分支的全程解剖,对位于腮腺区任何部位的肿瘤均有较好的可及性,在肿瘤根治的基础上实现了微创和美观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倒"V"形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治疗中的应用及美学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S"切口进行腮腺肿瘤切除,观察组采用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进行腮腺肿瘤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美学效果[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患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 scar appraise scale,PSAS)、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OSAS)]、生活质量(华盛顿医科大学生存质量量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VSS、PSAS、O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外貌、表情评分低于术前,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疼痛、活动能力、娱乐、肩部功能、工作、咀嚼、语言清晰度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切除患者术后美学效果,且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一例并文献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儿临床资料.同时以"儿童""涎腺"和"黏液表皮样癌"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以"children""salivary gland"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为检索词在 PubMed 数据库,未限定时间检索相关文献.按照一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患儿行肿物切除+周围淋巴结摘除手术治疗,持续随访2年无复发,外观恢复良好,未见肿瘤转移.收集符合条件英文文献共报道原发涎腺黏液表皮样癌4例,2例行腮腺浅表切除术,其中1例切缘阳性,5个月后行二次手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另外2例行全腮腺切除术,保留面神经.随诊无一例复发.结论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以手术为主;若切缘及淋巴结阴性,则规律随访即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8/31
目的:评价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6例.术后随访1~3年,比较两组术后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涎瘘、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涎瘘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无肿瘤复发.结论: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