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40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在输卵管妊娠手术中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效果优缺点.方法 选取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因输卵管妊娠实施行输卵管切除手术的病人共204例.单孔组,40例病人行单孔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多孔组,164例病人行常规多孔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切口满意度评分.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病人中转开腹或中转行多孔腹腔镜手术.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为(17.35±6.15)h,多孔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21.45±7.50)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病人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为2.50%,多孔组病人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为14.02%,单孔组病人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低于多孔组(P<0.05);单孔组术后腹壁切口满意度评分(4.45±0.68)分,明显高于多孔组术后腹壁切口满意度评分(3.65±0.77)分(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的特点,在输卵管切除术中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伴Ollier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伴Ollier病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卵巢JGCT伴Ollier病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因性早熟伴进行性腹围增大1个月入院,6岁时诊断内生软骨瘤病伴下肢畸形(Ollier病)。此次入院经腹部B型超声及CT检查提示左侧卵巢实性占位,腹水大量;行左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网膜切除+腹水脱落细胞检测。以"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病"、"Maffucci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1981年1月至2021年1月的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JGCT,腹水脱落细胞检测(+),网膜无结节,肿瘤分期为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cs,FIGO)Ⅰc期,术后予卡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化疗,恢复良好,雌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文献检索到13例患儿患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Ollier病或Maffucci综合征),结合本组1例,共14例患儿。14例患儿内生软骨瘤病诊断中位年龄为7.0岁,范围在1 d至17.0岁;卵巢JGCT诊断中位年龄为11.5岁,范围在1 d至22.0岁。其中6例患儿有雌激素升高相关表现;6例患儿合并腹水。所有患儿卵巢JGCT诊断时为FIGO Ⅰ期(其中Ⅰa期7例,Ⅰc期7例),均接受保育手术(患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辅助化疗5例,除1例术后7年复发外,其余患儿均达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范围在5~96个月。内生软骨瘤病最终转化为软骨肉瘤2例,经过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罕见。对诊断为内生软骨瘤病患儿,当发现卵巢占位,且有雌激素水平升高临床表现时,通常被诊断为卵巢JGCT。卵巢JGCT伴内生软骨瘤病患儿经过手术治疗、辅助化疗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0.2±10.4)岁,体质指数(BMI)为(24.4±3.6)kg/m 2。其中,恶性肿瘤811例,包括子宫颈癌405例、子宫内膜癌279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112例、外阴癌15例;良性疾病189例,包括子宫脱垂43例、子宫≥孕12周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57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84例、要求复通的输卵管结扎患者5例。手术方式: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Ⅰa1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Ⅰa2~Ⅱb期患者行子宫广泛性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卵巢癌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外阴癌行外阴广泛性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良性疾病患者中,子宫脱垂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阴道骶骨固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孕12周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要求复通的患者行输卵管复通术。(2)手术并发症: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中,25例(2.5%,25/1 000)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其中血管损伤11例、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1例;130例(13.0%,130/1 0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66例、淋巴潴留囊肿20例、感染16例、肠梗阻9例、肾积水8例、生殖道瘘6例、腹壁切口疝4例、皮下气肿1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3.1%(25/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0/189; χ2 =4.778; P=0.029);子宫颈癌(4.2%,17/405)、卵巢癌(3.6%,4/112)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1.4%,4/279)、外阴癌(0/15; 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15.2%(123/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3.7%(7/189); χ2 =17.807, P<0.01],但各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4.318, P=0.229)。(3)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疾病性质(良、恶性)、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40岁、BMI≥25 kg/m 2、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不同疾病的不同术式而异,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慢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研究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诊疗经过。检索国内外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相关文献,分析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等资料。结果:(1)病例报告:患者33岁,孕37周 +2时因“发现盆腔包块7个月,阴道流液半小时”入院。入院当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盆腹腔肿物切除术。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明显复发迹象。(2)文献复习:检索到相关文献13篇,共15例(含本例)。15例患者发病年龄32岁(19~47岁),其中5例有肌瘤切除史。12/15孕期无明显症状,于分娩时或产后发现;3/15孕期出现明显症状,以腹痛为主。6/15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位异常、羊水过少等产科相关并发症。2/15例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11/15分娩孕周>32周,3/15分娩孕周<28周,1/15因严重并发症于孕10周终止妊娠。12/15采取剖宫产术+肌瘤清除术,并保留子宫和附件;3/15例采取了子宫切除术(其中2例同时切除双侧附件)。7例病理表现为广泛、大量分布的小肌瘤,类似恶性肿瘤浸润,直径0.5~1.0 cm;5例有多个较大肌瘤,伴随散在分布的小肌瘤。 结论: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疾病,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术前较难诊断,多于术后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可能误诊为恶性肿瘤。通常选择剖宫产术+肌瘤切除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vNOTES与TU-LESS行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研究经阴道自然孔道内镜手术(vNOTES)及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行子宫全切除术时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因子宫良性病变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vNOTES组和TU-LESS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子宫体积、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vNOTES组患者30例,TU-LESS组患者77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子宫全切除术,无患者更改手术途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vNOTES组和TU-LESS组患者的子宫体积[分别为(165±36)、(235±38) cm 3, P=0.243]、手术时间[分别为(150±41)、(169±48) min, P=0.063]、手术失血量[分别为(54±15)、(54±14) ml, P=0.98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0)、3%(2/77), P=1.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4/30)、4%(3/77), P=0.095]、切除双侧附件的比率[分别为50%(15/30)、31%(24/77), P=0.069]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7±0.5)、(2.3±0.6) d, P=0.001]、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分别为(1.9±0.4)、(2.3±0.6) d, P=0.004]、住院时间[分别为(3.2±0.8)、(3.6±0.9) d, P=0.04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vNOTES组患者均短于TU-LESS组。 结论:vNOTES途径及TU-LESS途径行子宫全切除术时均安全、可行,但vNOTES途径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有更小的创伤及最佳的手术无痕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外科视角认识恶性卵巢甲状腺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ii,SO)是一种高度分化单胚层畸胎瘤,其中甲状腺组织已超过所有其他组织或仅有甲状腺组织。恶性卵巢甲状腺肿(malignant struma ovarii,MSO)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研究证实其发病机制与原发性甲状腺癌基本一致;但因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需依据术后石蜡病理;需强调组织学恶性并不代表恶性行为。MSO原发病灶手术方式多样,以经腹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预后比较理想而占主流。甲状腺的处理观点不一,大多切除甲状腺,然后再选择行化疗、放疗及 131I治疗。术后随访按照原发性甲状腺癌原则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双侧卵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儿童双侧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例双侧卵巢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儿,年龄1个月至15岁10个月(中位年龄13岁零7 d)。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其他有腹部膨隆、代谢综合征、性早熟等。术前B型超声发现双侧卵巢肿瘤12例,其中伴卵巢扭转9例,术中均证实。1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患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升高,余良性肿瘤患儿及1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患儿瘤标未见异常。双侧卵巢肿瘤同时发生14例,其中4例患儿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对侧卵巢肿瘤剥除术,10例良性肿瘤患儿行双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双侧卵巢异时性肿瘤1例,初次行右侧卵巢肿瘤剥除术,二次手术切除右侧剩余卵巢、输卵管并剥除左侧卵巢肿瘤。结果:病理检查示双侧卵巢肿瘤性质一致者12例,双侧肿瘤性质不同者3例。术后1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患儿及1例未成熟畸胎瘤行化疗,余无特殊治疗。随访患儿14例,均无复发,除1例颗粒细胞瘤患儿性激素低,无月经,其余患儿性激素、月经均未见异常。结论:儿童双侧卵巢肿瘤,患儿大部分为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绝大多数是同时性双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病变,应结合多项指标评估肿物的良恶性,进一步决定手术方式。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优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 SLNB)、全子宫及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BSO)的微创手术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的1例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根治手术中严格遵循"精准""微创"理念,贯穿"无瘤"原则,通过荧光剂示踪下前哨淋巴结切除和免举宫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病灶组织,术中出血少,无损伤;手术病理分期为子宫内膜样腺癌IAm POLEmut期,术后评估随访未见异常,也进一步明确了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论: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安全可行,前哨淋巴结切除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益气化瘀通络法提高输卵管积液经微创疏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抑制TGF-β1、CTGF的表达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目的]探讨益气化瘀通络法对输卵管积液经微创疏通术(腹腔镜下输卵管伞端造口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海口市中医医院2014年2月~2020年2月因不孕症经宫腔镜检查以及腹腔镜探查术确诊为双侧输卵管轻、中、重度积液患者各80例,分别设为A、B、C组,共计24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A组患者分为A1、A2组,将B组患者分为B1、B2组,将C组患者分为C1、C2组,每组各40例.其中,A1、B1、C1为观察组,A2、B2、C2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腹腔镜下输卵管伞端造口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化瘀通络法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服药半个月,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1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总妊娠率、活产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的轻度(A1组)、中度(B1组)、重度(C1组)输卵管积液患者的总妊娠率、活产率分别高于相同程度的对照组(A2、B2、C2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低于相同程度的对照组(A2、B2、C2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2组不同程度输卵管积液患者间的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比较(A1&A2,B1&B2,C1&C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7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同程度输卵管积液患者的血清TGF-β1、CTGF水平比较(A1&A2,B1&B2,C1&C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血清TGF-β1、CTGF水平均较术后7 d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轻度(A1组)、中度(B1组)、重度(C1组)输卵管积液患者对血清TGF-β1、CTGF水平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相同程度的对照组(A2、B2、C2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化瘀通络法能提高输卵管积液经微创疏通术后的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的妊娠率、活产率,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TGF-β1、CTGF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输卵管及卵巢切除术的ICD-9-CM-3编码案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编辑人员丨2024/7/27输卵管和卵巢二者合称为子宫附件,附件手术是妇科的常见手术,包括单侧附件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单侧输卵管切除术、单侧卵巢切除术和卵巢输卵管部分切除术等术式.通过剖析输卵管及卵巢的手术案例,总结临床医师书写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手术分类名称存在差异.输卵管及卵巢作为成对的性腺器官,同样的手术范围、术式名称,手术编码会因为疾病性质、手术结局、目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残留/孤立"的输卵管及卵巢切除应编码在相应双侧全部切除的亚目中,如"单侧输卵管切除术,仅切除一侧,保留对侧",编码于66.4单侧输卵管全部切除术,而66.52残留/孤立输卵管切除及66.51 一次性切除双侧输卵管均归类于亚目66.5双侧输卵管全部切除术.当疾病性质系输卵管妊娠行"单侧输卵管切除术",编码于66.62输卵管切除术伴去除输卵管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