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联质谱法检测24 h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诊断性能评价。选取2019年1月到10月间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413例,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3例。测定立位2 h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及肾素浓度(DRC),留取24 h尿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尿醛固酮。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尿醛固酮及尿醛固酮与肾素浓度比值(UADRR)在筛查PA中的价值,并与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值(ADRR)筛查PA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考察尿钠大于200 mmol/24 h、老年患者或低血钾患者中尿醛固酮在筛查PA中的应用价值。结果:LC-MS/MS检测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95 %CI 0.679~0.767),最佳切点为7.13 μg/24 h,低于ADRR的ROC曲线下面积(0.958, 95 %CI 0.934~0.975)。UADR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7(95 %CI 0.920~0.966),最佳切点为1.11(μg/24 h)/(μIU/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89.0%,与ADRR无统计学差异。当24 h尿钠含量大于200 mmol时,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95 %CI 0.730~0.910),最佳切点值为9.31 μg/24 h,该切点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68.7%。对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95 %CI 0.770~0.925),最佳切点值为6.91 μg/24 h,该切点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1.3%。当入院血钾水平小于3.50 mmol/L时,尿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95 %CI 0.684~0.917),最佳切点值为10.63 μg/24 h,该切点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66.7%。 结论:LC-MS/MS检测尿醛固酮可为临床筛查PA提供参考,且在24 h尿钠大于200 mmol、老年患者或低血钾患者中筛查性能更优,若联合肾素浓度检测可提供与ADRR相当的筛查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中邻苯二甲酸盐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尿中邻苯二甲酸盐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112例不育症男性为不育症组,另择本院同期已生育的体检健康男性6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尿液及精液样本,采用全自动彩色精子质量检测系统检测精液质量参数,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液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脂(DEHP)浓度,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4种邻苯二甲酸盐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育症组尿中DMP、DEP、DBP、DEHP及总邻苯二甲酸盐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不育症组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及a+b级精子、前向运动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而畸形精子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尿中DMP、DEP、DBP、DEHP浓度与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及a+b级精子、前向运动比率均呈负相关( P<0.05),与畸形精子比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不育症男性尿液中邻苯二甲酸盐浓度偏高,其浓度与精液质量呈负相关,邻苯二甲酸盐蓄积可能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种点尿法估算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的可行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Kawasaki法、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算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在浙江省抽取义乌市、海宁市、泰顺县、宁波市鄞州区、丽水市莲都区的1 499名18~69岁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并进行体格测量,收集24 h尿液后记录尿量并检测尿钠、尿钾和尿肌酐浓度,最终共有1 426名调查对象通过了尿液完整性检测。分别应用Kawasaki法、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算24 h尿钠排泄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46.71±14.04)岁,其中男性700名,占49.1%。调查对象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为(167.10±74.70)mmol,Kawasaki法估值偏高,为(184.61±57.10)mmol,INTERSALT法和Tanaka法估值偏低,分别为(134.62±39.21)和(143.20±35.66)mmol。估算差值(95 %CI)(mmol)由小及大依次为Kawasaki法[17.51(13.54,21.47)]、Tanaka法[-23.90(-27.60,-20.20)]和INTERSALT法[-32.48(-36.29,-28.67)]。随着24 h钠盐摄入量的增加,各估算方法均由高估转为低估:在24 h钠盐摄入量<9.0 g者中,INTERSALT法估算差值(95 %CI)最小,在<6.0和6.0~8.9 g者中分别为[43.15(37.73,48.57)]和[1.26(-2.10,4.63)]mmol;在24 h钠盐摄入量≥9.0 g者中,Kawasaki法估算差值(95 %CI)最小,在9.0~11.9和≥12.0 g者中分别为[-12.50(-18.14,-6.86)]和[-53.73(-61.25,-46.22)]。Bland-Altman法一致性分析显示,Kawasaki法估算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最好,范围外点数最少(69个,占4.84%)。 结论:在3种点尿法中,Kawasaki法对预测中国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液游离型及分馏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尿液游离型和分馏型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统称MNs)临床界值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诊断效能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180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及54例嗜铬细胞瘤(PCC)患者尿液游离型和分馏型MNs分别进行检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建立不同形式MNs临床界值(cut-off值),评估并比较游离型、分馏型、总MNs诊断效能。结果:(1)游离型MN(f-MN)和NMN(f-NMN)的cut-off值分别为48.7 μg/24 h和52.3 μg/24 h,分馏型MN(t-MN)和NMN(t-NMN)的cut-off值分别为224.9 μg/24 h和664 μg/24 h,总游离MNs(total f-MNs)和总分馏MNs(total t-MNs)的cut-off值分别为126 μg/24 h和1070 μg/24 h。(2)f-MN与t-MN( r=0.976, P<0.001)、f-NMN与t-NMN( r=0.940, P<0.001)相关性均较好。f-M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低于t-MN(0.579<0.730, P<0.01),敏感度较t-MN略差(37.01%< 51.85%, P=0.036),而两者特异度相当(99.44%>96.67%, P>0.05)。f-NMN与t-NMN敏感度(90.74%< 92.59%, P>0.05)、特异度(97.78%<98.89%, P>0.05)及AUC(0.944<0.959,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N与NMN联合诊断价值较MN高(游离型:0.932>0.579,分馏型:0.960>0.730),与NMN相当。 结论:尿游离型NMN或总MNs对PCC诊断性能与分馏型基本相当,可满足临床需求,且影响因素较少,未来可能作为PCC筛查的替代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NNLUTD的患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功能障碍及解剖学畸形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所有患儿进行影像尿动力学和尿常规检查,并依据影像尿动力结果分为4组:尿动力结果正常者(Normal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者(DO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DSD组)和逼尿肌活动低下者(DU组)。分析4组患儿临床症状、影像尿动力学结果、尿路感染(UTI)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比例等。结果:共1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103例、女70例,年龄(7.2±3.3)岁。Normal组46例(26.6%),DO组63例(36.4%),DSD组39例(22.5%)和DU组25例(14.5%)。DSD组和DU组VUR比例均高于Normal组和DO组[18例(46.2%)和11例(44.0%)比7例(15.2%)和14例(22.2%),均 P<0.05],DO组VUR患儿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12例(32.4%)比2例(7.7%), P=0.020];DSD组和DU组UTI比例均高于DO组[16例(41.0%)和12例(48.0%)比12例(19.0%),均 P<0.05],Normal组、DO组和DU组UTI患儿中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9例(45.0%)比4例(15.4%)、8例(30.8%)比4例(10.8%)和7例(87.5%)比5例(29.4%),均 P<0.05]。DSD组最大逼尿肌压力高于Normal组、DO组和DU组[(95±47)比(43±18)、(56±18)和(12±9)cmH 2O,均 P<0.05,1 cmH 2O=0.098 kPa];与Normal组和DO组两组相比,DSD组和DU组两组残余尿量均较多[(58±38)和(70±62)比(8±8)和(8±7)ml],两组低顺应性膀胱比例均较高[15例(38.5%)和11例(44.0%)比1例(2.2%)和10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O组、DSD组和DU组最大膀胱容量均低于Normal组[(178±61)、(184±81)和(194±93)比(256±92)ml,均 P<0.05]。4组患儿之间尿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13例(28.3%)、41例(65.1%)、22例(56.4%)和11例(44.0%), P=0.001];4组患儿之间排尿困难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5例(10.9%)、18例(28.6%)、20例(51.3%)和15例(60.0%), P<0.001]。 结论:儿童NNLUTD 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尿动力学特征。DSD和 DU患儿VUR和UTI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膀胱顺应性降低和残余尿量增多相关。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治难治性NNLUTD患儿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抑制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本例患者进行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家系遗传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25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反复血尿2 +年"于2017年5月27日至本院就诊。当地医院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3+)、白细胞(±)。膀胱镜检查、腹部平扫及增强CT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进行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活性(FⅤ∶C)、FⅫ活性(FⅫ∶C)、FⅤ抗原(FⅤ∶Ag)分别为42.3 s、15.2 s、40%、38%和40%。尿常规结果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结果示:左肾"胡桃夹征"阳性。③本例患者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④患者母亲及外祖母PT分别为15.3和15.2 s,FⅤ∶C分别为47%和53%。⑤本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内多次接受血浆、冷沉淀输注等对症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间断出现血尿,暂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结论: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该患者仅出现反复血尿症状,可能是较低的FⅤ∶C水平加重胡桃夹综合征的出血症状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腹腔镜辅助高位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尿道憩室及尿道瘘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辅助下高位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发生的尿道憩室及尿道瘘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123例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行腹腔镜辅助下高位无肛肛门成形术。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均在新生儿期因先天性肛门闭锁(高位)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术前无严重并发症。其中,行腹腔镜辅助治疗直肠膀胱瘘肛门成形术32例(术后并发症8例,无尿道憩室和尿道瘘),行腹腔镜辅助治疗直肠尿道瘘肛门成形术91例(术后并发症19例,其中尿道憩室5例,尿道瘘2例)。对5例尿道憩室患儿经后矢状入路再次手术切除憩室,修补尿道瘘;对2例尿道瘘患儿经会阴肛门修补尿道瘘。结果:5例尿道憩室患儿再次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小便正常,未再出现排尿黏液症状,尿液检查正常。2例尿道瘘患儿再次术后随访2年,小便正常,未再出现黄色大便样尿液及尿路感染,尿液检查正常。目前,本研究的7例患儿仍在随访中。结论:对腹腔镜辅助下高位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发生的尿道憩室及尿道瘘,在合理的手术方案及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对尿道憩室行后矢状入路再次手术切除尿道憩室,对尿道瘘经会阴直肠入路修补尿道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并对其进行验证,在保证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检验效率。方法:收集来自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航天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5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期间的尿液标本共5 359份,其中建立表观健康人群参考区间组355份,规则建立组3 449份和规则验证组1 555份。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应用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对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建立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各实验室均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规则建立阶段计算正常人群参考范围和自动审核规则结果(包括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自动审核通过率),规则验证阶段计算自动审核规则的性能指标包括(有效拦截率、无效拦截率、有效审核率、无效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率、自动审核通过正确率)。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初步建立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其自动审核通过率为52.51%(1 811/3 449),显微镜检查率为2.58%(89/3 449),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和真阳性率分别为2.26%(78/3 449)、11.86%(409/3 449)、47.00%(1 621/3 449)和38.88%(1 341/3 449)。验证数据与规则建立数据一致并有一定提升,最终设定20条自动审核规则,其有效拦截率、无效拦截率、有效审核率、无效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正确率分别为38.52%(599/1 555)、10.35%(161/1 555)、49.07%(763/1 555)、2.06%(32/1 555)和87.59%(1 362/1 555)。结论:应用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能够提高尿液检验的效率,节省人力,同时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氨基乙酰丙酸诱导卟啉代谢物在大肠癌大鼠尿液中积聚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ALA)诱导卟啉代谢物[尿卟啉原(UP)Ⅰ和粪卟啉原(CP)Ⅲ]在大肠癌大鼠尿液中的积聚。方法:采用二甲基肼建立大鼠大肠癌模型。收集30只大肠癌大鼠(大肠癌组)和30只正常大鼠(正常组)的尿液。每只灌胃给药5-ALA(50 mg/kg),2、4、6、8 h后留取尿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卟啉代谢产物UP Ⅰ和CP Ⅲ的含量,比较其含量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结果:在口服5-ALA前,大肠癌组和正常组尿液中UP Ⅰ和CP Ⅲ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口服5-ALA后大肠癌组尿液中UP Ⅰ和CP Ⅲ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0.05),4 h测得大肠癌组尿液中UP Ⅰ和CP Ⅲ含量达最高值。根据4 h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UP Ⅰ诊断大肠癌的阈值为50.43 μmol/g,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63.3%;CP Ⅲ诊断大肠癌的阈值为108.85 μmol/g,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6.7%。 结论:5-ALA诱导卟啉代谢物在大肠癌大鼠尿液中的积聚显著,尿液中卟啉代谢物可能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可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例法布里病患者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及酶替代疗法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酶替代疗法治疗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法布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及家系调查结果、酶替代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5例患者阿加糖酶β用量为1 mg·kg -1·次 -1静脉泵注,每2周用药1次。 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7岁(29~51岁),均通过结合临床表现、家族史、肾病理检查、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检测及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临床表现多样,所有患者均有尿检异常及心电图和心脏B超异常,肾功能不全4例,幼年时肢端疼痛3例(持续至成年1例),皮肤血管角化瘤3例,少汗4例,腹泻4例,角膜涡状混浊4例,高频听力异常2例。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为 GLA基因错义变异[c.272T>C(p.I91T),c.868A>G(p.Met290Val)],1例为移码突变[c.348del p.(Ile117Phefs*4)],2例为无义突变[c.1024C>T(p.Arg342*),c.838C>T(p.Gln280*)],其中移码突变患者表现为经典型法布里病,该变异在已知数据库中未见收录。5例患者输注阿加糖酶β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酶替代治疗2~10个月后,5例患者血浆三己糖酰基鞘脂醇(Lyso-GL-3)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4例患者长期腹泻症状在用药后明显改善。 结论:法布里病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多样,短期阿加糖酶β治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血浆Lyso-GL-3水平显著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