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腹型肥胖对认知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认知障碍为核心症状之一.腹型肥胖等代谢并发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广泛存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也与认知障碍,尤其是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的损害相关.精神分裂症合并腹型肥胖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共同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如激发慢性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以及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进一步加剧认知障碍.本文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和治疗策略,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腹型肥胖和认知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干预对策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泌乳素血症是抗精神病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导致闭经、溢乳、性功能低下、骨质疏松及代谢异常等不良后果,降低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转归及结局。本文介绍了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评估、监测及干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7例急诊药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 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113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迟发性运动障碍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发现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13例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收集资料,主要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居住环境、工作性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引起运动障碍的药物、服药至发生运动障碍的时间、运动障碍部位、运动障碍病程和干预措施。将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对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 P≤0.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13例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中,16例(14.16%)痊愈,27例(23.89%)症状明显好转,25例(22.12%)症状轻度好转,26例(23.01%)症状无明显变化,15例(13.27%)症状轻度恶化,4例(3.54%)症状明显恶化。预后良好率为60.18%,预后不良率为39.8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52岁(χ 2=15.07, P<0.001)、文化水平在中学及以下(χ 2= 8.58, P=0.003)、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χ 2=4.66, P=0.031)、合并高血压(χ 2= 16.38, P<0.001)、合并糖尿病(χ 2 =6.06, P=0.01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和钙离子拮抗剂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引起的运动障碍( P<0.001)、运动障碍病程>2年(χ 2=7.05, P=0.008)和不良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迟发性运动障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高血压( OR=3.60,95% CI 1.17~11.05, P=0.025)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引起的运动障碍( OR=3.14,95% CI 1.21~8.16, P=0.019)。 结论:大部分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预后良好,合并高血压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钙离子拮抗剂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引起的运动障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精神障碍症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精神障碍症患者口服氯氮平后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药剂科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TDM)进行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的221例住院患者报告,收集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史、氯氮平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等信息,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障碍症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21例监测报告中,氯氮平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50~600 ng/ml)内74例(正常浓度组),低于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50 ng/ml)103例(低浓度组),超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600 ng/ml)44例(高浓度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氯氮平血药浓度组患者的氯氮平日服药剂量、标准剂量、吸烟史、病程、肝功能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均 P<0.05)。221例患者与氯氮平联合使用最多的抗精神病药物依次为丙戊酸钠、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和碳酸锂。正常浓度组使用氯氮平联合≥2种抗精神类药物比例高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合使用1种抗精神病药物和≥2种抗精神病药物可能有助于精神障碍症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达到目标浓度(350~600 ng/ml),其中联合两种药物更有益[ OR(95% CI):1.795(0.753~4.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氯氮平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大,治疗窗窄,需结合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信息等因素调整给药剂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从而达到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与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第2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中广泛使用,长期使用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增高。然而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并不明确,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源性代谢综合征患者具有独特肠道菌群特征,靶向菌群的探索性治疗有初步临床效益,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免疫、炎症、神经、基因表达调控等多个方面参与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肠道菌群与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未来病因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2代抗精神病药引起QTc间期延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精神病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方面,通常将QTc间期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之一。QTc间期延长可能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及心源性猝死。第2代抗精神病药虽相较第1代抗精神病药在安全性上明显提高,但仍需要关注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本文将汇总和讨论第2代抗精神病药与QTc间期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绘画心理技术训练辅助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绘画心理技术训练辅助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6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绘画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绘画组予以绘画心理技术训练辅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以及智力与行为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绘画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PANS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PANSS阳性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绘画组患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量表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绘画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ISE-30)积极因素个人整洁、社会兴趣、社会能力以及消极因素抑郁、迟缓、激惹、精神病表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绘画心理技术训练辅助抗精神病药物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阴性症状,增强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智力与行为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相障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紧张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精神症状在临床并不少见,除了常见的焦虑、抑郁和失眠之外,感染也导致新发精神病性症状或使原有精神症状加重。本文报告1例有双相障碍疾病史的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紧张症的临床表现。通过神经系统体检、脑影像检查和脑脊液检查,证实了患者存在神经系统损伤。经过劳拉西泮、糖皮质激素和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患者的紧张症明显缓解。临床医生应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进行全面分析、诊断和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肌无力患者对慎用药物知晓及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重症肌无力(MG)患者对MG慎用药物的知晓及应用情况。方法: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专家和神经内科专家共同讨论,制定出MG慎用药物目录(含抗感染类、心血管类、镇静催眠类、他汀类、抗癫痫类、精神类、镇痛类、麻醉类、解痉类和其他10类50余种药物)。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MG患者进行慎用药物知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MG病程与分型、并存疾病、用药情况、对MG慎用药物的知晓和应用情况以及相关用药知识获取途径等。调查问卷于患者结束就诊后现场发放,自愿参加,当场作答和回收。根据是否知晓慎用药物将患者分为知晓组和不知晓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慎用药物知晓程度的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 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290份。29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25例;MG病程为3周~360个月;临床分型为眼肌型者179例,非眼肌型111例;174例(60.0%)并存至少1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焦虑/抑郁症等);接受MG药物治疗者248例(85.5%);在有知识获得途径的患者中,通过医护人员宣教、医院宣传栏/展板、网络和书籍获得用药知识者分别为191例(92.7%)、26例(12.6%)、22例(10.7%)和7例(3.4%)。64.8%(188/290)的患者对慎用药物一无所知。110例患者在确诊MG后应用过慎用药物,7例(6.4%)用药后出现MG病情加重或发生不良反应,其中4例为应用滴眼剂(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各2例)。未接受MG药物治疗和确诊MG时未获知用药注意事项是慎用药物知晓程度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6.811,95 %CI:2.252~20.593, P=0.001; OR=5.615,95 %CI:3.223~9.785, P<0.001)。 结论:MG患者对慎用药物的知晓程度较低,神经科医护人员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MG患者进行慎用药物知识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