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瘙痒和睡眠质量对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瘙痒和睡眠质量对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目前疾病管理和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3 年 1~12 月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AD诊疗中心收治的 244 例成人中重度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AD控制工具(ADCT)、瘙痒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和睡眠视觉模拟评分(VAS)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DLQI评分是否>5 分,将患者分为生活质量受损组和生活质量未受损组.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方法分析探究成人中重度AD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进一步探讨瘙痒程度和睡眠质量与成人中重度AD患者生活质量受损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 244 例成人中重度AD患者,男性 117 例,女性 127 例,其中 192 例患者存在生活质量受损(DLQI评分>5分).与生活质量未受损组患者比较,生活质量受损组患者ADCT评分(P<0.001)、瘙痒数字分级法(NRS)评分(P<0.001)和睡眠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升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瘙痒程度和睡眠质量是成人中重度AD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瘙痒NRS和睡眠VAS与成人中重度AD患者生活质量受损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结论 瘙痒和睡眠质量是影响成人中重度A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瘙痒和睡眠质量的关注不仅有助于提高AD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也有利于AD患者的长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微泡介导T淋巴细胞Itch基因沉默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 t检验。 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441, 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701, 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6.833, 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 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lncRNA NEAT1)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长链非编码RNA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long noncoding RNA nuclear-enriched abundant transcript 1,lncRNA NEAT1)介导的表观修饰调控辅助性T细胞2(Th2)分化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产的正常单胎妊娠患者11例及妊娠合并SLE患者15例,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qPCR检测NEAT1 mRNA表达水平。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和IL-4蛋白质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初始CD4 +T细胞,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技术检测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与NEAT1结合情况。干扰NEAT1表达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 time quant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泛素E3连接酶(ITCH)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运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检测妊娠合并SLE患者EZH2在ITCH启动子区的募集。过表达NEAT1和ITCH,ELISA检测IL-4蛋白质水平。采用 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妊娠合并SLE患者外周血NEAT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妊娠合并SLE患者IFN-γ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显著上调。妊娠合并SLE患者初始CD4 + T细胞中,NEAT1与EZH2结合显著高于对照组。干扰NEAT1表达以后,ITCH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ChIP分析发现,妊娠合并SLE患者中,EZH2在ITCH启动子区的募集也显著上调;ITCH能够显著抑制初始CD4 +T细胞中IL-4的产生,而过表达NEAT1则能够上调IL-4的蛋白质水平。 结论:妊娠合并SLE患者NEAT1水平显著升高,NEAT1招募EZH2到ITCH启动子区,促进初始CD4 +T细胞发育分化为Th2细胞,导致Th1/Th2失衡,从而影响妊娠合并SLE的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生化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门诊诊断为UDCA生化应答不佳、加用非诺贝特治疗的早期PBC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治疗方案为非诺贝特+UDCA,疗效指标为有效率和生化应答率。联合治疗12个月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降至治疗前基线值以下为有效,降至<1.5×参考值上限为实现生化应答。安全性指标为非诺贝特相关不良反应(肝损伤、肾损伤等)发生率。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2例,男性12例,女性30例;加用非诺贝特时年龄为(53±10)岁;联合治疗时间为5 d~34个月。对34例联合治疗患者的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时ALP平均水平较基线值下降,其中10例(29.4%)降至参考值范围,有效率为100%;治疗前ALP为235(210,326)U/L,治疗12个月时降至134(104,19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4例患者中25例(73.5%)患者实现生化应答,治疗前ALP为221(198,256)U/L,治疗12个月时降至125(99,1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42例患者中16例(38.1%)发生非诺贝特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肝损伤8例(19.0%,其中1例合并烧心),肾损伤4例(9.5%),肌痛、颜面部水肿、烧心、头痛、皮肤瘙痒伴皮疹各1例(各2.3%)。8例肝损伤患者4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3例为重度;轻度者未予干预,2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至基线水平;中、重度者,停用非诺贝特并予保肝治疗后ALT和总胆红素均恢复至基线水平。4例肾损伤患者中2例停用非诺贝特后血清肌酐(Scr)恢复至基线水平;2例未停药,Scr自行恢复至参考值范围。 结论:非诺贝特联合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佳的早期PBC患者有效,有73.5%的患者实现生化应答。非诺贝特常见不良反应为肝损伤及肾损伤,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瘙痒与焦虑抑郁交互加剧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与压力、焦虑、抑郁密切相关。长期反复的瘙痒可诱导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持续增加的负面情绪亦会促使瘙痒加剧,推动瘙痒-焦虑循环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对瘙痒与焦虑、抑郁的机制进行了探索,本文主要阐述瘙痒与焦虑、抑郁的临床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的新进展,为慢性瘙痒及焦虑、抑郁的预防控制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 Case Report of Inflammatory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Porokeratosis: An Eruptive Pruritic Papular Variant of Porokeratosi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Introduction::Eruptive pruritic papular porokeratosis (EPPP) is a rare variant of porokeratosis. Several cases of this varient of porokeratosis had been reported.Here, we reported an old man with this rare kind of porokeratosis which is often eruptive and pruritic.Case report::A 72 years-old Chinese man presented to our hospital with intensively pruritic papular lesions on his trunk and limbs.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numerous scattered keratotic papules measuring 35 mm in diameter on his trunk and extremities. Some coalesced into anannular lesion with a slightly raised peripheral red rim. A tissue biopsy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cornoid lamella.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EPPP. After 3-months’ treatment of antihistamines and topical steroid agents, the lesions and the pruritus were diminished.Discussion::EPPP predominantly happens in an old male demographic. Patients with EPPP often develop pruritic papules spread on the body with or without preexisting typical porokeratosis lesions, and the lesions can subside within few months, leaving small brown spots or annular lesions. EPPP has the unique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orokeratosis cornoid lamella. The mechanism of EPPP is still unknown. It is important for clinicians to be aware of a disseminated pruritic papules as a manifestation of EPPP.Conclusion::The lesion of porokeratosis can be manifested as eruptive papules with intensive itch. When a patient develops eruptive pruritic papul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EPPP. Histopathology is necessary for diagnosi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应性皮炎瘙痒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瘙痒是特应性皮炎(AD)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瘙痒是AD管理的关键环节。为完善AD综合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心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邀请国内有关专家,针对AD瘙痒管理的重要性、发病机制、表现特征、严重程度评估方法、有效避免诱发因素措施、保湿剂合理使用、外用和系统药物规范治疗等达成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丘脑中央内侧核的形态及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丘脑中央内侧核(CM)是位于丘脑中线的髓板内核团,是丘脑中线核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属于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与脑内其他区域有着广泛的神经纤维联系,发挥着中继传导和脑内整合中心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CM参与机体多种行为的产生和调节,包括全身麻醉与唤醒、疼痛、痒觉、情绪和认知等方面。本文现围绕CM的解剖结构及细胞类型、神经纤维联系、电生理特性及其相关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细胞介素-31在外科术后切口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1(IL-31)在外科术后切口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的表达及其可能的病理意义。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HS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组织(HS组)及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8、52、49岁。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增生性瘢痕和对照组皮肤的表皮厚度、真皮内肌成纤维细胞数量、IL-31蛋白表达定位和表达水平。结果:表皮厚度:HS组为(303.88±46.03) μm,对照组为(133.02±17.40) μm( t=12.60, P<0.001)。表皮基底层内IL-3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评分(IRS)和阳性细胞密度:HS组为9.89±2.03、786 343.83±159 627.97;对照组为4.33±1.66、555 457.61±128 097.21( P<0.001、 P=0.014)。真皮内肌成纤维细胞数量:HS组为(120.44±15.75)个,对照组为(27.39±14.89)个( t=23.79, P<0.001)。真皮层内IL-31蛋白IRS评分和阳性细胞密度:HS组为7.11±1.05、156 760.97±26 046.10;对照组为4.33±0.71、49 576.01±52 369.33(均 P<0.001)。 结论:术后增生性瘢痕中IL-3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IL-31蛋白主要表达于肌成纤维细胞、基底层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胞质中,提示IL-31在增生性瘢痕发病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为将来开发新的抗瘢痕增生及瘙痒精准化治疗提供分子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使其成为抗肿瘤生物制剂治疗的重要靶点。针对该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包括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接受EGFRIs治疗的部分患者可出现特征性的剂量依赖性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包括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皮肤干燥和瘙痒等。这些副作用会导致患者身体、心理的不适,致使抗肿瘤靶向药物剂量调整、方案更换甚至治疗中断。正确识别和处置EGFRIs相关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对于肿瘤的三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EGFRI相关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各种临床表现及其防治策略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