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腺癌中ProEXC和PRMT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观察ProEXC蛋白和PRMT5蛋白在宫颈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roEXC和PRMT5的表达与宫颈腺癌辅助诊断及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2020年确诊的宫颈腺癌标本88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宫颈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roEXC和PRMT5的表达并进行分析。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分析ProEXC和PRMT5与宫颈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基因通路。选取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GSE39293数据集,对宫颈腺癌细胞株(HELA)经抗病毒药物处理前后ProEXC和PRMT5的表达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宫颈腺癌组织中,ProEXC蛋白表达率(95.5%比4.6%, P<0.001)和PRMT5蛋白表达率(81.8%比26.1%, P<0.001)均高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均与肿瘤的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 P<0.05)。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PRMT5和ProEXC中MCM2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低(均 P<0.05)。在GSE39293数据集中,经西多福韦处理后细胞中MCM2的表达减少(9.34比9.68, P<0.001),PRMT5表达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比8.26, P=0.087),TOP2A表达无明显改变(8.54比8.42, P=0.056)。耐药组中PRMT5(8.42比8.16, P=0.002)和MCM2(9.51比9.34, P=0.029)表达增加,而TOP2A表达下降(8.06比8.54, P<0.001)。GSEA分析提示ProEXC高表达主要影响细胞周期通路,而PRMT5高表达主要影响RNA剪接体通路。本研究发现,ProEXC蛋白和PRMT5蛋白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高表达组预后更差,与宫颈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与其影响细胞周期和RNA合成通路有关,提示其可能在宫颈腺癌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N6-甲基腺嘌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癌预后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单独针对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癌(RSC)的危险因素和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患者预后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方法:本研究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收集66例肿瘤和6例正常组织,使用PERL和R软件包综合分析23个m6A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突变情况及与RSC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确定了lncRNAs和m6A的关系,进一步利用Lasso回归构建预后模型。结果:与邻近正常组织比较,23个m6A调节因子中有7个在RSC中存在差异表达,并且有5个m6A调节因子与患者预后相关( P<0.05)。共表达分析结果显示,278个lncRNA的表达与m6A密切相关,许多lncRNAs是预测RSC预后的危险因素( P<0.05)。m6A-lncRNAs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 P<0.05),可用于预测RSC预后的模型,不受其他临床特征影响。通过LASSO回归,基于3个m6A-lncRNAs分子MCM3AP-AS1、AF117829.1和HCG15建立RSC的预后模型,生存曲线证明了该模型在预测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P<0.05),该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临床分层亚组的预后判断。 结论:m6A甲基化修饰异常及m6A相关lncRNAs与RSC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应的预后模型可以为RSC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CM5促进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进展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1)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术中切除的3例非肿瘤患者脑组织与3例Ⅳ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进行质谱检测及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2)在蛋白质组学的基础上筛选出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的目标蛋白MCM5,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验证其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情况,并在收集到的临床标本中进行mRNA水平的进一步验证。(3)通过siRNA转染将U251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敲低组-1(si-1组)、敲低组-2(si-2组),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CM5对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4)利用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GSEA算法探究MCM5调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程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样本中筛选出表达上调的蛋白322种,表达下调的蛋白94种,其中MCM5在3份胶质母细胞瘤样本中均呈现为高表达。(2)基于TCGA数据库163例胶质母细胞瘤和207例非肿瘤脑组织的分析显示MCM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40, P=0.001);针对临床收集的3份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3份非肿瘤脑组织的实时定量PCR(RT-qPCR)实验结果同样显示MCM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76, P<0.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i-1组、si-2组细胞MCM5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接种后第5天的增殖率显著降低,细胞克隆数量显著减少,E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迁移能力明显受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GSEA分析结果显示,MCM5高表达组mRNA在DNA损伤修复、E2F靶基因、MYC靶基因、上皮-间质转化(EMT)、白细胞介素6-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IL6-JAK-STAT3)、干扰素、KRAS、NOTCH、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Wnt/β-Catenin等特征基因集中富集。 结论:MCM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并通过包括E2F、MYC、EMT、Wnt/β-Catenin在内的多种机制调控其恶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林奇样综合征患者的致病胚系变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林奇综合征(L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CRC)综合征,其特征是错配修复(MMR)相关基因的胚系致病变异导致微卫星不稳定。符合LS和MMR缺陷的临床标准且没有任何已发现的胚系致病变异的患者通常被认为患有林奇样综合征(LLS)。这些患者患结直肠癌和结肠外肿瘤的风险更高,但关于其潜在遗传病因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近年研究发现,在LLS病例中存在MUTYH基因的双等位胚系变异,MUTYH相关的息肉病可通过MMR基因的体细胞失活与LS表型重叠。除此之外,携带POLE和POLD1胚系变异的LLS患者也已被确认。DNA修复基因中存在胚系变异,如MCM8、MCM9、WRN、MCPH1、BARD1、REV3L、EXO1、POLD1、Rfc1、RPA1和MLH3,在LLS患者中也有报道,但LLS的潜在胚系突变谱在巴西人群中的研究结果尚不清楚。该研究纳入了来自巴西巴雷图斯肿瘤医院确诊的20例LLS患者,并对其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发现,这2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60%,首次诊断肿瘤的年龄为(48±8)岁。75%的患者( n=15)以结直肠癌为首发肿瘤,其次为子宫内膜癌( n=2)、卵巢癌( n=2)和胃癌( n=1)。5例患者被诊断出患有第二种肿瘤;这些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非黑色素瘤。共有90%的患者有癌症家族史,75%的患者在家族中有LS相关肿瘤。此外,在2 389个基因分析中筛选到了319个高质量的胚系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标准进行变异分类,其中,33.5%的变异被归类为良性或可能良性(107/319),63.9%的变异具有不确定的意义(204/319),2.5%的变异被归类为致病或可能致病(8/319)。在已知的癌症基因MUTYH和ATM中,35%(7/20)的患者发现了致病或可能致病的变异。这些携带致病变异的患者与非携带致病变异的患者在首次诊断肿瘤的年龄[平均年龄48.3比48.2岁, P=0.974]、肿瘤家族数(平均肿瘤个数3.7比6.7, P=0.193)、肿瘤分级( P=0.650)或肿瘤分期( P=0.8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DNA修复基因POLN和其他癌症相关基因PPARG、CTC1、DCC和ALPK1中也发现了罕见潜在致病的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验证肝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肝癌中的关键基因,并预测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潜在分子机制及其对肝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3个肝癌微阵列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并取其交集。利用DAVID数据库对18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及筛选关键基因。利用GEPIA、GSCALite数据库进行关键基因通路、表达验证及预后分析。结果:获得185个3个数据集交集的DEGs,包括54个上调基因和131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生物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凋亡,主要参与细胞周期、DNA复制、Rap1信号通路的调节。在PPI网络中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分别为胸苷激酶1(TK1)、细胞分裂周期相关5(CDCA5)、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体13(TRIP13)、着丝粒蛋白M(CENPM)、异常纺锤形微管组件(ASPM)、着丝粒蛋白F(CENPF)、微型染色体维护复合体组件49(MCM4)、霍利迪连接体识别蛋白(HJURP)、母体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非染色体结构维护凝缩蛋白Ⅰ复合体G亚基(NCAPG)。关键基因在肝癌中高表达,除UBE2C外,关键基因高表达与肝癌患者总生存率低相关。结论:关键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和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肾脏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草酸钙结晶肾损伤过程中肾组织基因及蛋白的动态变化,探讨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1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组(模型组),应用乙醛酸(50%,9 mmol/L)腹腔注射(100 mg·kg -1·d -1,持续5 d)建立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使用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及Von Kossa染色观察模型组小鼠是否造模成功。对小鼠肾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测序,根据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结果筛选与草酸钙结晶肾损伤有关的基因和蛋白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图、热图及火山图进行肾组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采用韦恩图分析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的重叠内容。 结果:模型组小鼠肾脏HE染色、PAS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形态结构异常,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存在纤维化,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皮髓交界处大量钙盐沉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提示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模型组共存在2 815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2 004个基因上调,811个基因下调;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共存在1 197个差异蛋白,其中353个蛋白上调,844个蛋白下调。共有338个差异基因与差异蛋白相对应,其中324个差异基因与差异蛋白趋势一致。在表达上调及下调对应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中均选取表达差异较大的5个差异分子,分别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精氨酸酶2(ARG2)、S100钙结合蛋白A6(S100A6)、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溶质转运家族22成员6(SLC22A6)、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A1(SLCO1A1)、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和吲哚胺N-甲基转移酶(INMT)。GO分析表明2个组学相关的差异分子富集的共同通路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多种能量代谢通路及免疫失调;而KEGG富集分析显示2个组学相关的差异分子主要的富集通路包括转运体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病变、氨基酸代谢通路异常、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通路异常等。结论: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肾脏基因和蛋白层面均发生明显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多种能量代谢通路异常及免疫失调可能作为重要机制参与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观察其对HCC细胞的增殖、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CM5的差异表达,并绘制生存曲线。将MCM5低表达的HCC细胞株作为实验组(HepG2、HuH7),以转染空载体的HCC细胞株为对照组(shRNAHepG2、shRNAHuH7)。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M5在人HCC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的表达量。短发卡RNA(shRNA)干扰MCM5表达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细胞划痕修复实验检测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CC细胞的凋亡率。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MCM5在HCC组织较癌旁组织表达升高5.32倍( t=4.464, P<0.05),MCM5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38%)较低表达患者(5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37, P<0.05)。MCM5在HCC细胞株(HepG2、HuH7)的表达量(3.95±0.37、3.09±0.27)较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表达量(0.94±0.1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32、16.339, P<0.01)。24、48、72、96 h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显示,实验组HepG2细胞(0.51±0.04、0.94±0.06、1.25±0.15、0.94±0.06)较对照组的HepG2细胞(0.68±0.06、1.21±0.09、1.95±0.12、1.21±0.0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28、6.997、8.779、11.338、12.067, P<0.05);实验组HuH7细胞增殖能力(0.48±0.05、0.76±0.13、1.44±0.25、1.44±0.25)较对照组的HuH7细胞(0.58±0.07、0.98±0.13、1.86±0.14、1.98±0.13)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87、5.062、5.997、8.932, P<0.05)。实验组的HepG2细胞、HuH7细胞划痕愈合百分比[(19.14±0.98)%、(19.57±1.01)%]较对照组划痕愈合百分比[(45.29±1.35)%、(40.22±1.6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369、22.891, P<0.01)。实验组HepG2细胞、HuH7细胞凋亡率[(14.68±3.21)%、(11.57±2.52)%]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4.29±1.42)%、(4.73±0.3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27、24.832, P<0.05)。 结论:MCM5在HCC组织及细胞株中高表达,MCM5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差,MCM5表达降低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靶向调控miR-876-5p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MCM3AP antisense RNA 1,MCM3AP-AS1)靶向调控微小RNA-876-5p(miR-876-5p)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0例卵巢癌患者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及卵巢癌细胞系(CaOV3、SKOV3、OVCAR3、OV90)和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HOSE)。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 MCM3AP-AS1的表达水平;建立lncRNA MCM3AP-AS1低表达模型,采用MTT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分析、荧光素酶实验、qRT-PCR验证lncRNA MCM3AP-AS1和miR-876-5p的靶向关系。结果:lncRNA MCM3AP-AS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水平为(8.45±0.86),高于癌旁组织(4.45±0.45);在卵巢癌细胞中的水平为CaOV3(1.53±0.12),SKOV3(1.82±0.23),OVCAR3(1.34±0.12),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HOSE(1.00±0.10);下调lncRNA MCM3AP-AS1能降低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lncRNA MCM3AP-AS1能与miR-876-5p相互作用并下调其表达。结论:lncRNA MCM3AP-AS1可通过靶向抑制miR-876-5p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ncRNA MCM3AP-AS1调节miR-424-5p/PSAT1轴对乳腺癌恶性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3相关蛋白-反义链1(MCM3AP-AS1)调节微小核糖核酸(miR)-424-5p/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1(PSAT1)轴对乳腺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和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T549、BT20中LncRNA MCM3AP-AS1、miR-424-5p和PS AT1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LncRNA MCM3AP-AS1低表达模型、miR-424-5p敲低与过表达模型,并使用RT-qPCR方法验证转染模型构建的成功.分别采用四氮甲基唑蓝(MTT)法、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株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PS AT1蛋白的表达.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与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分别验证LncRNA MCM3AP-AS1与miR-424-5p、miR-424-5p与PSAT1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T549、BT20 中 MCM3AP-AS1、PSAT1 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MCF-10A(P<0.05),miR-424-5p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CF-10A(P<0.05).敲低MCM3AP-AS1或过表达miR-424-5p均可以降低MDA-MB-231细胞的吸光度(OD490)值、细胞迁移数目和细胞侵袭数目、CyclinD1、N-cadherin和PS AT1蛋白表达水平(P<0.05),提高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P<0.05).敲低miR-424-5p的表达逆转了下调MCM3AP-AS1对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与RIP实验证实MCM3AP-AS1靶向负调控miR-424-5p表达,miR-424-5p靶向负调控PSAT1的表达.结论:LncR-NA MCM3AP-AS1在乳腺癌中呈高表达,其低表达可通过靶向调节miR-424-5p/PSAT1轴抑制乳腺癌的恶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