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FN-FICFM:sEMG-Based Gesture Recognition Using Temporal Fusion Network and Fuzzy Integral-based Classifier Fusion
编辑人员丨1周前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based gesture recognition is a ke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owever,existing gesture recognition methods face challenges in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discriminative temporal feature representations from sEMG signals.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named TFN-FICFM comprises a Temporal Fusion Network(TFN)and Fuzzy Integral-Based Classifier Fusion method(FICFM)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of gesture recognition.Firstly,we design a TFN module,which utilizes an attention-based recurrent 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module to acquire multi-level temporal feature representations and achieves deep fusion of temporal features through a feature pyramid module.Secondly,the deep-fused temporal features are utilized to generate multiple sets of gesture category prediction confidences through a feedback loop.Finally,we employ FICFM to perform fuzzy fusion on prediction confidences,resulting in the ultimate decision.This study conducts extensive comparisons and ablation studies using the publicly available datasets Ninapro DB2 and DB5.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FN-FICFM model outperforms state-of-the-art methods in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This research can serve as a benchmark for sEMG-based gesture recognition and related deep learning modelin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 80 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两组干预隔日 1次,均治疗 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中医证候积分、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相关指标(咽收缩率和咽收缩持续时间)、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指标[持续时间和平均振幅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75.00%)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咽收缩率以及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持续时间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咽收缩持续时间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丛刺疗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PSD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缓解症状,改善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常规治疗及强化治疗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CFES组(14例)、CCFES强化组(14例)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给予CCFES常规剂量治疗,CCFES强化组给予CCFES强化剂量治疗,NMES组给予NMES常规剂量治疗。3组均给予每次20 min相应电刺激治疗,CCFES强化组每日给予2次,余两组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表面肌电图(sEMG)以及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MBI、RMS比值、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与NMES组治疗后比较,CCFES组和强化CCFES组各项评估指标均较为优异( P<0.05)。与CCFES组比较,强化CCFES组治疗后RMS比值(0.22±0.05)、关节活动度[(22.79±6.74)°]较为优异。 结论:CCFES及CCFES强化训练较NMES在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CCFES强化训练在改善患侧肢体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方面较为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等,其中脑卒中是引起吞咽障碍的常见的疾病之一。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一种简单、无放射性、无创性的方法,可用来监测吞咽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模式,有利于吞咽障碍患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本文就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指导sEMG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术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对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9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分为5 Hz组(13例)、3 Hz组(12例)、低频组(12例)及对照组(12例)。上述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前,分别对其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给予5 Hz、3 Hz、1 Hz rTMS刺激或假磁刺激,各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吞咽时下颌舌骨肌表面肌电(sEMG)振幅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2周后5 Hz组、3 Hz组及低频组患者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两高频组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低频组明显降低( P<0.05),吞咽时程均较低频组明显缩短(P<0.05);5 Hz组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较3 Hz组明显降低,吞咽时程较3 Hz组明显缩短( P<0.05),但SSA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5 Hz、3 Hz、1 Hz rTMS刺激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均可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并以5 Hz rTMS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组。A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酸刺激治疗,C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酸刺激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整体吞咽功能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治疗前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值高于B组和A组,吞咽时程短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进sEMG最大波幅的升高,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面肌电图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可靠性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拟行手术治疗的223例肢体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Ashworth量表(AS)和表面肌电图(sEMG)评分评估下肢肌群的肌张力。通过Gamma检验分析两种评估方法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223例患者(435侧)股四头肌、腘绳肌、内收肌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结果的Gamma值分别为0.48、0.68、0.59、0.47。随机选取其中78例患者,由2名测评员分别采用AS和sEMG评分评估,通过加权Kappa分析,比较两种评估方法组内(不同测评员)的一致性,结果显示,2名测评员采用AS评测151侧股四头肌、腘绳肌、内收肌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的Kappa值分别为0.39、0.32、0.25、0.55,而采用sEMG评分评测的Kappa值分别为0.77、0.87、0.83、0.50。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sEMG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患者下肢肌群的肌张力有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