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料木素自微乳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并优化染料木素(GEN)自微乳的制备方法.方法:通过对GEN在各辅料中溶解度的比较、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考察和伪三元相图构建进行处方筛选,以粒径、分散系数(PDI)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结果:染料木素自微乳最佳配方为IPM 14.39 mg,吐温-80 76.51 mg,PEG400 9.1 mg,GEN 50 mg,形成 O/W 型微乳,包封率为 97.15%;平均粒径为(12.17±0.13)nm、Zeta 电位为(-12.5±1.13)mV、PDI 为(0.178±0.008);在温度稳定性考察中,自微乳保持澄清透明状态,染料木素的含量变化RSD值小于2%;体外溶出度在10 min累计释放量超过80%.结论:染料木素自微乳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达97.15%;稳定性良好,可较长时间保持澄清透明且染料木素的含量相差不大,RSD值小于2%;在10 min时累计释放量超过80%,有效提高染料木素的溶解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超图的中药方剂超网络中药材群组信息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应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理论,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并探究其群体的拓扑特性,以期挖掘药材的群组信息及其高阶关联关系.方法 收集整理书籍《实用三味中医药方》和中医药信息数据库(TCM-ID)中的中药方剂,分别得到2个中药方剂数据库.以每首中药方剂作为超边,相应方剂中出现的每味药材作为节点,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模型.通过计算中药方剂超网络的拓扑指标,重点对组度序列及组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借助Python软件中的Pyplot功能呈现可视化结果.结果 2个数据集共收录9 234首方剂,根据2个数据集的不同来源分别构建均匀超网络模型和非均匀超网络模型.其中,均匀超网络模型中共有2 719首方剂,涉及1 404味药材,频数最大的二元药材群组是{黄连,黄芩},黄芩虽然是二元药材群组中的重要组成药材,但却未出现在排名前10的单味药材中;非均匀超网络模型中共有6 515首方剂,涉及2 381味药材,频数最大的三元药材群组是{黄连,黄芩,甘草},黄连虽然是排名第1的三元药材群组中的重要组成药材,但其单味药材排名却是第7.2个中药方剂超网络的各类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表明药材群组的分布具有无标度特性,提示频数越大的药材群组越重要.结论 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从药理上具有互补性,仅评估单味药材或药对重要性的视角较单一,使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对中药方剂系统进行建模,突破了使用普通复杂网络建模中基于点对关联的局限,可更好地描述中药方剂这一现实复杂系统中的高阶交互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地挖掘出中药方剂中重要的药材群组,且组度值大的药材群组中药材之间具有紧密的多重关联性可为新方研发和创新用药等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基于铁死亡途径的五味子乙素抗肝癌细胞增殖机制及其微乳增效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基于铁死亡途径探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制备成微乳以增强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效果.方法 采用CCK-8 法和平板克隆法检测Sch B对人肝癌HepG2、Huh7 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检测肝癌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的变化、Fe2+及氧化相关指标的含量、铁死亡过程相关因子表达,来评估Sch B对肝癌细胞内Fe2+积累、脂质过氧化程度和铁死亡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伪三元相图和 Box-Behnken 响应面法筛选基于 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的微乳(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succinate-based micromulsion,T-ME)处方,对五味子乙素微乳(Sch B-T-ME)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和表征.通过CCK-8 法比较Sch B-T-ME与游离Sch 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效果.结果 Sch B可呈剂量相关性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Sch B通过下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 7 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以及上调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 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导致肝癌细胞抗氧化系统失调,促进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肝癌细胞死亡.成功制备了Sch B-T-ME,其平均粒径为(38.29±1.97)nm,Zeta电位为(-4.73±0.36)mV,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66±0.011.与游离的Sch B相比,Sch B-T-ME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Sch B能够通过铁死亡途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制备的Sch B-T-ME可明显增强Sch 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蒺藜与百部微乳凝胶面膜的制备及其抗氧化和美白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筛选最优处方制备含蒺藜与百部的微乳凝胶面膜,研究蒺藜与百部中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构建伪三元相图和正交试验筛选微乳形成的最优处方;通过对中药面膜稳定性考察和感官评价判断面膜质量;采用2,2-联苯基-1-苦基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考察中药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并对中药提取物和中药面膜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微乳平均粒径为35.26 nm,PDI为0.029,理化性质稳定;中药面膜稳定性和感官评价良好.中药提取物对于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稍弱于维生素C,抗氧化性良好;中药提取物和中药面膜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稍弱于维生素C(P<0.05),具有良好的美白作用.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含蒺藜、百部的复方中药微乳凝胶面膜的最佳制备处方,制备的面膜粘度适中,易于涂抹,稳定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美白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筛选利多卡因微乳的最优处方,制备利多卡因微乳并评价相关理化性质.方法 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利多卡因微乳的处方配比,考察其粒径大小和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结果 筛选出利多卡因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混合表面活性剂/蒸馏水(1∶9∶20),混合表面活性剂由聚山梨酯80和聚乙二醇400组成.微乳外观淡黄色,澄清、流动性好,呈球形,平均粒径大小19.70 nm,为水包油型微乳.HPLC测定利多卡因检测限为0.03 μg·mL-1,定量限为0.1 μg·mL-1,在60~160 μg·mL-1内线性良好(r = 0.999 2),不同方法制备的利多卡因微乳载药量为3.47%~7.38%.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符合特征要求,处方制备工艺稳定可靠,最大载药量达7.38%,提高了利多卡因溶解度,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制备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采用低能自乳化法制备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伪三元相图优化处方;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貌与大小、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高速离心法、稀释法和放置法考察纳米乳的稳定性;最后采用UPLC-MS/MS检测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纳米乳处方为 0.5%乙氧基血根碱、24.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6.0%聚甘油油酸酯、20.0%中链甘油三酯和 49.5%超纯水;载药纳米乳平均粒径为 78.9±0.2 nm,Zeta电位为-17.0±0.2 mV;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的AUC0→t 值(14.50±1.94 h·mg/L)为混悬液的3.89 倍,Cmax(2.65±0.45 mg/L)为混悬液的5 倍,口服纳米乳的生物利用度(50.1%)为口服混悬液(12.9%)的 3.88 倍.结论: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且质量稳定,大鼠药动学结果显示纳米乳能够提高乙氧基血根碱的生物利用度,为乙氧基血根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乳化α-生育酚琥珀酸酯纳米乳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以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做乳化剂,制备α-生育酚琥珀酸酯纳米乳(T-NE),对纳米乳进行处方优化、制备方法以及制剂学性质考察,并且评价其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方法 自2022年1―4月,先后通过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根据纳米乳区域确定最优处方,再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评价,包括类型确定、形态学考察、粒径大小和分布、Zeta电位、载药量和稳定性,并通过细胞活力实验(MTT)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结果 T-NE的最优处方为α-生育酚琥珀酸酯(α-TOS)、维生素E、TPGS、聚乙二醇400质量比1∶1∶2∶1;所制得T-NE为O/W型,外观呈类球形且无粘连;载药量为(20.15±1.91)g/L,粒径为(258.8±3.48)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36±0.03,Zeta电位值为(-27.0±0.46)mV;4℃和25℃条件下放置稳定性良好,且适宜室温长期贮存;与游离的α-TOS药物溶液相比,T-NE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6.68μmol/L和7.50μmol/L,且空白纳米乳基本无毒性作用.结论 该实验制备的T-NE外观均一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载药量高稳定性好,同时表现出比游离α-TOS更为优异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给药系统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穿心莲内酯自微乳给药系统.方法 根据平衡溶解度、辅料配伍、伪三元相图确定辅料比例范围.以广藿香油占比、Labrasol ALF与Tween 80 比例、Km 为影响因素,平衡溶解度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再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最优处方为广藿香油、Labrasol ALF、Tween 80、Transcutol HP 占比 10.45%、13.28%、9.82%、66.44%,平衡溶解度为(11.95±0.04)mg/g.质量参数分别为乳化时间(20.22±0.38)s,粒径(51.70±2.91)nm,多分散指数 0.27±0.02,透光率(91.21±1.58)%.自微乳给药系统冻融稳定性良好,稀释倍数、分散介质对其粒径无明显影响,在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溶出迅速.结论 自微乳给药系统可提高穿心莲内酯溶解度、溶出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表征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为促进水溶性栀子苷的透皮性能而制备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geniposide cubic liquid crystal gel,GE-CLC-G),并对其进行表征及体外评价.方法 以甘油单油酸酯(glyceryl monooleate,GMO)为基质材料,采用注入法制备GE-CLC-G,通过三元相图筛选出空白立方液晶区域;采用单因素法优选GE-CLC-G的处方及工艺条件;建立栀子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PLM)、小角X衍射仪(small angle X diffraction,SAXS)对产品进行表征;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比较GE-CLC-G与栀子苷软膏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DHR-2流变仪,对比GE-CLC-G和栀子苷软膏的流变学性质.结果 优选的GE-CLC-G处方及工艺为GMO∶无水乙醇∶水=64∶3∶33,1%栀子苷投药量,1%促渗剂(氮酮:丙二醇=1∶1),60℃涡旋3 min,25℃恒温箱密封、避光3d.制得的GE-CLC-G为无色、澄明的凝胶状半固体;为立方相,其内部结构为双菱形(Pn3m)晶格;测得产品中栀子苷的含量为(9.94±0.02)mg/g,载药量较大,符合立方液晶的特点.含1%促渗剂的GE-CLC-G 24 h累积透皮率Q(%)和透皮速率常数Js明显高于不加促渗剂的栀子苷软膏和不加促渗剂的GE-CLC-G.流变学研究表明,GE-CLC-G属于非牛顿流体,生物黏附性好,结构更稳定.结论 GE-CLC-G制备工艺简单,产品外观良好,PLM和SAXS可用于表征立方液晶凝胶,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好;GE-CLC-G的体外透皮性能和流变学性质均明显优于栀子苷软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广西壮族人群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35~74岁壮族人群慢性病共病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慢性病管理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源于"广西少数民族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17-2019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35~74岁壮族人群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包括了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在内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用优势分析法计算影响因素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的贡献度,关联规则分析通过Apriori算法来完成,用于分析共病模式,并绘制共病网络图.结果:12411例35~74岁壮族人群中共有慢性病患者7 806例,共病患者3 178例,慢性病共病率为25.6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24,95%CI=2.02~2.49)、45~59岁(OR=1.91,95%CI=1.68~2.17)、≥60岁(OR=3.11,95%CI=2.72~3.56)、饮酒(OR=1.37,95%CI=1.23~1.53)、饮茶(OR=1.21,95%CI=1.08~1.36)及超重或肥胖(OR=3.00,95%CI=2.75~3.28)与慢性病共病高风险相关,而体力劳动工作者较非体力劳动者慢性病共病风险更低(OR=0.85,95%CI=0.77~0.94).优势分析结果显示,对共病患病影响排前3位的因素分别为超重或肥胖(46.17%)、≥60岁(18.21%)、男性(21.74%).在共病网络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处于中心的最大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筛选出9种强关联的共病模式,其中置信度和提升度最高的二元和三元模式均包含糖尿病.结论:广西地区壮族人群的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特征及生活行为因素,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加强慢性病共病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行为因素干预,并对慢性病共病防治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