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发三叉神经病变1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合并三叉神经病变(TN)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临床特征、免疫学改变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MCTD并发TN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MCTD合并TN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男1例,女11例,年龄(40±13)岁。1例以TN首发,10例以MCTD首发,1例两者同时发病。以雷诺现象(12例)、肺部受累(11例)、关节炎(10例)、手指肿胀(9例)及肌炎(6例)为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抗核抗体(ANA)及抗U1-RNP抗体均阳性,且抗U1-RNP抗体高滴度,7例血红细胞沉降率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肌酶升高。9例行瞬目反射试验,其中6例阳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原发病为主,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缓慢,但无进展。结论:MCTD病情活动时出现TN,伴有TN的MCTD中ANA和抗U1-RNP抗体阳性率高,瞬目反射试验对明确诊断MCTD合并TN十分重要,治疗原发病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神经营养性角膜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是由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角膜退行性病变,常见原因包括疱疹病毒感染、颅脑和眼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等,可导致干眼、角膜上皮缺损和角膜溃疡。因角膜知觉减退或缺失,患者自觉症状轻,就诊时多已出现严重的角膜基质融解甚至穿孔,且常规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鉴于目前临床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存在大量误诊误治问题,为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0-9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系统性硬化病并发三叉神经病变五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SSc合并三叉神经病变(TN)的临床特点、免疫学异常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SSc并发TN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SSc合并TN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5例及文献报道8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0±9)岁。TN可早于、同时或在SSc确诊之后出现。以雷诺现象(100%,13/13)、肺部受累(75%,9/12)及食管功能异常(60%,6/10)为主要表现。12例患者行瞬目反射试验,10例阳性。92%(11/12)血清ANA阳性,40%(4/10)抗Scl-70抗体阳性,36%(4/11)抗RNP抗体阳性,43%(3/7)患者ESR升高,57%(4/7)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改善,无进展。结论:SSc病情活动时出现TN,且易合并雷诺现象、肺部受累及食管功能异常,伴有TN的SSc患者血清ANA、抗Scl-70抗体和抗RNP抗体阳性率高,瞬目反射试验可以辅助SSc检测三叉神经感觉支病变。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4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4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诊治的141例泪腺区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组织病理结果。依据病理诊断分类,探讨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纳入患者中,男50例,女91例。按病变性质分类,良性病变117例(83.0%),最常见的是IgG4相关泪腺炎55例(39.0%);恶性肿瘤24例(17.0%),最常见的是淋巴瘤10例。良性病变患者年龄[(45.8±15.7)岁]小于恶性肿瘤[(56.3±16.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23, P=0.001)。按病变类型依次为炎性病变72例(51.1%),上皮性病变33例(23.4%),淋巴系统病变17例(12.1%)。比较泪腺上皮性病变、炎性病变、淋巴系统病变3组患者性别构成、临床表现(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运动障碍、视力下降)、影像学表现(双侧泪腺受累、眶骨质改变、鼻窦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在眼痛、眼外肌和三叉神经增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相比显示,泪腺上皮性病变较泪腺炎性病变的女性患者比例少,出现眼睑肿胀、泪腺双侧受累、鼻窦炎的患者比例少( χ2=17.01, P<0.001; χ2=32.34, P<0.001; χ2=10.43, P=0.001; χ2=10.12, P=0.001),而有眼球突出、运动障碍和视力下降、骨质破坏的患者比例较高( χ2=18.71, P<0.001; χ2=7.64, P=0.006; χ2=7.32, P=0.012);泪腺上皮性病变患者与淋巴系统病变相比,前者出现眼睑肿胀、双侧泪腺受累的患者比例低,眼球突出的患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93, P<0.001; χ2=6.38, P=0.012; χ2=10.14, P=0.001);泪腺炎性病变与淋巴系统病变性仅在泪腺双侧受累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3, P=0.001);淋巴系统病变与炎性及上皮性病变相比,其余各组间临床和影像学的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泪腺占位性病变7例中未见上皮性病变。 结论::泪腺占位性病变中最常见的是炎性病变,其次是上皮性病变;良性病变平均年龄小于恶性肿瘤;儿童泪腺病变类型分布与成人不同;泪腺炎性病变与上皮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相对容易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叉神经损伤致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省眼科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NK患者64例(65只眼),其中男性32例(32只眼),女性32例(33只眼),年龄(57.5±12.9)岁。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临床分期的特点,观察发病原因、发病时间与角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 结果:64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包括颅脑肿瘤28只眼(43.08%),三叉神经痛术后13只眼(20.00%),脑卒中12只眼(18.46%),颅脑外伤5只眼(7.69%),格林-巴利综合征2只眼(3.08%),其他原因5只眼(7.69%)(皆合并面神经麻痹)。病程4 d至10年,其中病程≤1个月者28例(29只眼,44.61%),1~6个月者25例(25只眼,38.46%),>6个月者11例(11只眼,16.92%)。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角膜知觉减退。27只眼(41.54%)合并暴露性角膜炎,其中22只眼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根据Mackie临床分期,1期1只眼(1.53%),表现为眼表泪膜干燥,角膜上皮点状粗糙,睑裂暴露区明显,荧光素钠染色可见点状着色;2期14只眼(21.54%),表现为角膜中央或偏下方睑裂区上皮缺损,多呈横椭圆形,上皮缺损的边缘多增厚呈潜掘状;3期50只眼(76.92%),发生角膜中央偏下方溃疡及浸润,椭圆形最为常见。合并感染12只眼(18.46%)。药物联合手术治疗59只眼(90.76%),行永久性睑裂缝合术16只眼(27.1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5只眼(25.4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羊膜移植术21只眼(35.59%)、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角膜移植术7只眼(11.86%),6只眼因全身情况不耐受手术或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术后半年内59只眼(除外6只眼放弃治疗,后失访),治愈52只眼(88.14%),治愈时间为(10.52±6.52)d。好转6只眼(10.17%),1只眼(1.69%)无效。结论:三叉神经损伤可引起患者角膜知觉明显减退或消失,导致症状不明显而忽略病情,临床接诊多为角膜损伤较严重的2或3期患者;近一半患者角膜炎发生于三叉神经损伤后1个月以内,需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治愈溃疡、防止角膜基质融解需联合永久性睑裂缝合术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26-1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角膜知觉重建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是由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角膜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角膜上皮持续性缺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角膜神经功能的丧失是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以角膜损伤修复的支持性治疗为主,难以完全治愈该病。角膜知觉重建手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可重建角膜神经,抑制角膜病变的进展,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和视力恢复。本综述总结了角膜知觉重建所使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直接神经转位和间接神经移植,并讨论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咀嚼肌痉挛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咀嚼肌痉挛(HMS)是一种罕见的由三叉神经运动支功能异常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的疾病,与面肌痉挛在症状上相似,但更为罕见,国际范围内迄今仅有数十余例报道。目前,HM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三叉神经运动支受深部组织或血管压迫导致的脱髓鞘病变是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笔者现围绕HM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诊疗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鉴别、诊疗该病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MRI与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桥小脑角(CPA)区占位性病变患者MRI、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2023-11内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CPA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并接受MRI及CT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探究MRI及CT在CPA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MRI检查对CPA区占位性病变的总检出率(97.78%)高于CT检查(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中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表皮样囊肿、血管母细胞瘤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分别占65.52%、69.23%、77.78%、80.00%、100.00%),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分别占56.90%、76.92%、88.89%、80.00%、100.00%),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CT检查中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表皮样囊肿、血管母细胞瘤病灶呈低密度、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影(分别占43.86%、81.82%、66.67%、80.00%、100.00%),增强后多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能显示病灶病变特征.结论 MRI和CT有各自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MRI对CPA区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更高,对其术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对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和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带状疱疹(herper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由于高龄、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是HZ极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三叉神经眼支的HZ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发生率更高,只有尽早的进行干预才能有效的预防[2].半月节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是疼痛科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的经典疗法[3],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也广泛用于神经修复领域[4],我科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发现仍有部分病人疗效不佳.HZ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前驱疼痛程度、疱疹部位、是否有免疫系统肿瘤等并发症等[5].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用于评估皮肤感觉神经纤维功能损伤情况,被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6],近年来也有学者将其用于评估HZ病人的病情预后,以及对硬膜外阻滞、电刺激疗效的评估及预防[7].为观察CPT作为客观的检测指标,是否可评估及预测PRF联合PRP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PRF联合PRP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的CPT数据,通过ROC曲线发现术前各频率CPT在预测射频联合PRP治疗三叉神经眼支HZ疗效中AUC值均大于0.7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