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代测序技术在ATR-X综合征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第三代测序技术在染色体微重复相关ATR-X综合征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2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的1例生育过疑似ATR-X综合征患儿的家系为研究对象。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女方携带Xq21.1区域550 kb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杂合微重复,该重复累及 ATRX基因部分序列。采用第三代长读长测序技术对女方基因组序列进行检测,确定上述重复插入基因组的物理位置,明确该重复的致病性,并获得与上述微重复连锁遗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单倍型。夫妻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助孕。挑选1枚不携带致病性微重复的整倍体胚胎移植,于孕中期羊水穿刺后进行产前诊断,验证是否与PGT结果一致,跟踪随访胎儿出生后情况。 结果:第三代长读长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女方携带的Xq21.1微重复插入至基因组chrX:76804463-76804464(GRCh37/hg19),为 ATRX基因内串联重复,预测可能导致ATRX蛋白正常功能受损。该家系经PGT治疗,获得27枚卵子,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后成功养成13枚囊胚。囊胚活检细胞经遗传学检测显示,2枚胚胎为不携带上述致病微重复的整倍体胚胎。冻融胚胎移植1枚正常胚胎,成功妊娠,孕17周羊水穿刺检测结果未见异常,2023年11月孕39 +5周顺产娩一女活婴,体健。 结论:第三代测序技术凭借其长读长的特点,对临床意义不明确微重复进行PGT检测时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明确微重复插入基因组的位置,判断其致病性,还能够获得与目标变异连锁遗传的SNP单倍型,为后续胚胎检测做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过表达TRIM27通过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减轻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过表达三基序蛋白27(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TRIM27)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病毒组(AAV-GFP组)、假手术+过表达TRIM27组(AAV-TRIM27组)、SAP+对照病毒组(SAP+AAV-GFP组)、急性+过表达TRIM27组(SAP+AAV-TRIM27组),每组各6只。腹腔注射L-精氨酸(4 mg/kg)制作小鼠SAP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病毒组通过腹腔注射对照或者TRIM27过表达腺相关病毒(2×10 11 μg/只)。各组小鼠建模后72 h处死收集血清及胰腺组织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白介素1b(interleukin-1b, IL-1b)、IL-6、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acrophag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以及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等表达,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Ly6g阳性炎症细胞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测定胰腺组织中p-p65、p65、p-ASK1、ASK1、p-JNK、JNK、p-p38、p38等蛋白表达。 结果:小鼠SAP后胰腺组织中TRIM27表达显著下调( P<0.05);通过腺相关病毒过表达TRIM27后,小鼠胰腺组织中TRIM27表达显著上调( P<0.05)。AAV-GFP组与AAV-TRIM27组小鼠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P+AAV-GFP组相比,SAP+AAV-TRIM27组小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以及TNF-α、IL-1b、IL-6、MCP-1水平显著降低,胰腺组织中MDA降低、SOD和GSH升高,MPO、Ly6g等炎症细胞表达显著减少,同时p-p65、p-ASK1、p-JNK、p-p38等蛋白表达显著下调( P<0.05)。 结论:TRIM27过表达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小鼠急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柱结核手术失败的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初次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317例脊柱结核患者,男206例、女111例;年龄(53.5±16.7)岁(范围11~86岁)。随访1年以上,期间出现①~③中任意一条定义为手术失败:①同一结核病灶接受手术≥2次;②与结核病灶相关的非计划再入院次数≥1次;③结核耐药或迁延不愈,出现冷脓肿或窦道;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或发生内固定松动。未发生失败病例定义为治愈。收集两组患者症状、用药史、辅助检查、手术方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手术失败的潜在危险因素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失败病例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穿刺引流(含置管冲洗)14例、清创10例、内固定翻修3例。术中采集脓液、坏死或肉芽组织行结核杆菌培养+药敏试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手术失败27例。脓肿或窦道形成17例,占63%(17/27);其中3例异烟肼或利福平单药耐药、2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经针对性抗结核治疗(17例)、穿刺引流或穿刺置管冲洗(14例)、清创缝合(3例)治愈。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7例,占26%(7/27);其中病原菌检出5例,均未检出结核耐药;经抗感染及清创缝合治愈,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内固定松动3例,占11%(3/27),经内固定翻修手术治愈。手术失败组与临床治愈组是否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有无2型糖尿病史、有无三种以上基础疾病史、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首剂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1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 OR=3.513, P=0.047)、术后1周C反应蛋白( OR=1.021, P=0.005)、首剂时间≥20周( OR=2.895, P=0.039)、出血量≥800 ml( OR=5.950, P=0.001)和患有三种以上基础疾病( OR=3.671, P=0.027)为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结核,特别是耐药脊柱结核应早期诊断,并尽早开始规范抗结核治疗;脓肿穿刺引流是治疗脓肿或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段;复合或跳跃节段的脊柱结核术后失败发生率高,应强调手术病灶节段的稳定性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Wiedemann-Steiner综合征患儿的 KMT2A移码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1例Wiedemann-Steiner综合征(Wiedemann-Steiner syndrome, WDSTS)患儿的 KMT2A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提取患儿及双亲外周血DNA,应用一家三口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检测相关基因变异,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变异。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经trio-WES分析结果显示患儿 KMT2A基因第27外显子检出c.10488dupG (p.Leu3498Thrfs*41)杂合移码变异,该变异为未见报道过的新变异(noval);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母均未检出该变异,属于新发变异( de novo)(PS2),且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c.10488dupG (p.Leu3498Thrfs*41)经MutationTaster变异预测软件预测,结果提示为有害变异(disease-causing);经HomoloGene系统分析 KMT2A基因编码的KMT2A是一类修饰与早期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重要组蛋白修饰酶,其第3498位Leu在哺乳动物至无脊椎动物之间均高度保守,它的改变会导致编码蛋白完整性受损,进而影响蛋白功能(PP3);进一步通过BLAST系统分析,c.10488dupG变异导致编码蛋白第3498位Leu变为Thr,导致编码蛋白在第3539位即提前终止编码,最终引起多个参与组蛋白修饰和识别的关键结构域丢失,生物学活性丧失(PVS1+PM1)。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1+PM2+PP3)。 结论:KMT2A基因c.10488dupG (p.Leu3498Thrfs*41)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WDSTS的原因, KMT2A新致病变异的检出丰富了 KMT2A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拟济肾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济肾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0年7月汝州市济仁糖尿病医院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济肾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SCr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夹心ELISA法检测TGF-β1水平,HPLC法检测HbA1c;收集24 h尿液,采用邻苯三酚红钼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对照组为67.5%(2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2, P=0.006)。治疗后,治疗组hs-CRP[(2.52±1.02)mg/L比(3.21±1.22)mg/L, t=2.74]、TGF-β1[(32.2±6.52)mg/L比(38.3±6.8)mg/L, t=-4.97]、24 hUTP[(120.91±38.84)mg比(144.84±49.69)mg, t=-5.9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eGFR[(66.23±4.91)ml?min -1?1.73 m -2比(59.69±4.51)ml?min -1?1.73 m -2, t=6.61]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 t=-5.09, P<0.01)。 结论:自拟济肾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抑制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炎症反应及肾间质纤维化,改善eGFR,减少尿蛋白排泄,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IGIT联合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克罗恩病状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上TIGIT(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表达在克罗恩病状态评估中的应用。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克罗恩病确诊患者119例,年龄范围为18~59岁,中位数年龄(四分位数间距)为37(29,45)岁,其中疾病活动组57例(男性30例,女性27例),疾病缓解组62例(男性33例,女性29例);另选同院同期健康对照组50名(男性27名,女性23名),年龄范围19~60岁,中位数年龄(四分位数间距)为38(31,46)岁。流式荧光微球法检测IL-6水平,利用免疫层析技术检测PCT浓度,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TIGIT水平。比较各组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克罗恩病进展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各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对照组、缓解组、活动组之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1.422, χ2=0.020; P=0.491, P=0.990);活动组中IL-6为17.55(9.67,21.72)pg/ml、PCT为0.38(0.14,0.43)ng/ml、CD3 +CD4 +为35.47%±6.01%、CD3 +CD8 +为30.50%±5.20%、TIGIT为25.08%±6.30%;缓解组中IL-6为8.46(5.21,10.04)pg/ml,PCT为0.26(0.11,0.35)ng/ml,CD3 +CD4 +为37.62%±4.86%,CD3 +CD8 +为28.30%±5.28%、TIGIT为34.22%±5.45%;对照组中IL-6为6.13(3.57,8.12)pg/ml,PCT为0.17(0.10,0.21)ng/ml,CD3 +CD4 +为39.74%±3.94%,CD3 +CD8 +为26.59%±4.50%,TIGIT为37.64%±6.22%。三组之间IL-6、PCT、CD3 +CD4 +%、CD3 +CD8 +%、TIGI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58.688, H=18.003, F=9.600, F=8.124, F=65.059;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P<0.001),其中活动组中IL-6、TIGIT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缓解组与对照组中仅TIGI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IGIT表达与IL-6水平为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PCT、TIGIT为克罗恩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比较活动组及缓解组AUC面积发现,TIGIT与PCT、CD3 +CD4 +、CD3 +CD8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11, Z=4.091, Z=4.157; P<0.001, P<0.001, P<0.001),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93, P=0.233);选取AUC及约登指数最佳的IL-6及TIGIT联合检测,显示临床价值提升,IL-6+TIGIT与IL-6的AUC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4, P=0.008)。综上,T淋巴细胞TIGIT、IL-6检测在克罗恩病诊疗中可能有价值,且TIGIT与IL-6联合检测,可能对评估克罗恩病状态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CSK9及血脂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及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于确诊1、3、5 d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PCSK9水平,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脓毒症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及不同28 d预后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CSK9、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脓毒症组共50例(其中脓毒症19例、脓毒性休克31例),健康对照组27例;脓毒症组中28 d死亡19例,存活31例。脓毒症组血清PCSK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μg/L:223.09(198.47,250.82)比188.00(165.27,214.90), P<0.01〕,HDL-C、LDL-C、TC、脂蛋白a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82±0.35比1.45±0.24,LDL-C(mmol/L):1.53(1.14,2.47)比2.89(2.55,3.19),TC(mmol/L):2.03(1.39,2.84)比4.24(3.90,4.71),脂蛋白a(g/L):8.80(5.66,17.56)比27.03(14.79,27.03),均 P<0.01〕;脓毒症死亡组PCSK9较存活组明显升高〔μg/L:249.58(214.90,315.77)比207.01(181.50,244.95), P<0.01〕,HDL-C、LDL-C、TC较存活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64±0.35比0.93±0.30,LDL-C(mmol/L):1.32±0.64比2.08±0.94,TC(mmol/L):1.39(1.01,2.23)比2.69(1.72,3.81),均 P<0.01〕。随疾病进展,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PCSK9均较确诊1 d时明显下降(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SK9对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 CI):0.748(0.611~0.885)比0.710(0.552~0.868)、0.721(0.575~0.867)、0.702(0.550~0.8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为1.014, P=0.0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当PCSK9≥208.97 μg/L时,随着PCSK9升高,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 结论:PCSK9、HDL-C、LDL-C、TC均可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PCSK9预测预后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早期,PCSK9可能对脓毒症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当PCSK9≥208.97 μg/L时,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JMJD3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含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3(Jumonji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D3,JMJD3)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对照(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及NEC患儿手术中切除的回肠组织进行RNA测序,筛选出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酶相关基因聚类分析,筛选出目的基因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B[lysine(K)-specific demethylase 6B,KDM6B],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JMJD3以及其底物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histone H3 at lysine 27,H3K27me3)在肠道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组间比较根据数据分布特点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RNA测序筛查出1 481条差异基因,其中643条基因上调,838条基因下调。筛查NEC肠道组织中30种组蛋白甲基化修饰酶的表达情况,其中KDM6B在NEC样本中差异表达最显著[Log 2(fold change)=0.769 104, P=0.009 00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DM6B在NEC肠道组织中高表达( P<0.05);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JMJD3蛋白水平在NEC肠道组织中明显增高,H3K27me3蛋白水平在NEC肠道组织中降低。 结论:在NEC肠道组织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高表达,H3K27me3低表达。JMJD3可能通过降低H3K27me3的表达水平调控NEC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4基因多态性和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4(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 4,RGS4)基因多态性位点和甲基化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差异以及二者的关联。方法:选取闽南地区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129例和正常对照131例,提取被试外周血DNA,对RGS4的三个多态性位点(rs10759、rs12753561和rs951436)进行扩增、测序,然后进行基因分型。再从两组中各随机选取32例受试者,利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法检测基因甲基化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基因甲基化差异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RGS4基因多态性与甲基化关联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rs10759位点均有AA、AC、CC三种基因型,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31, P=0.040),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70, P=0.260)。rs12753561位点具有GG、GT、TT三种基因型,基因型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217, P=0.045),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 P=0.885)。rs951436位点具有AA、AC、CC三种基因型,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8,0.007,均 P>0.05)。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6例和27例检测到甲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10, P=0.740)。两组个体甲基化率(甲基化位点数/10)分别为(0.24±0.11)和(0.26±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18, P=0.752)。两组男性和女性个体甲基化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受试者rs10759、rs12753561和rs951436位点各基因型所对应的个体甲基化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GS4基因rs10759和rs12753561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RGS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无关,RGS4基因多态性与甲基化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肾功能亢进对婴幼儿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肾功能亢进(ARC)对危重患儿应用万古霉素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 24/MIC)及预后的影响,为万古霉素在危重患儿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应用万古霉素、并完成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分析的患儿65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ARC组( n=27)和正常组( n=38),分析两组患儿的万古霉素AUC 24/MIC及治疗结果,并对万古霉素AUC 24/MIC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疾病严重程度(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第三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转氨酶,低蛋白血症,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RC组AUC 24/MIC明显低于正常组[375.2(300.8,489.4)比443.6(412.3,593.2), Z=2.263, P=0.024],且两组在AUC 24/MIC目标达成率(TA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7%比76.3%, χ2=8.440, P=0.005)。在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时,ARC组的AUC 24/MIC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存在低蛋白血症时,ARC组与正常组的AUC 24/M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RC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并维持48 h所需时间[7.0(5.5,9.0)d比6.0(5.0,8.0)d]、总住院时间[39.0(21.0,58.0)d比20.5(16.0,28.0)d]及PICU住院时间[14.0(9.0,31.5)d比10.0(5.0,15.0)d]长于正常组( P<0.05),但两组在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感染指标降低50%所需时间及28 d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影响万古霉素AUC 24/MIC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RC、低蛋白血症、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可影响患儿的万古霉素AUC 24/MIC( P<0.05)。 结论:ARC可降低危重患儿的万古霉素AUC 24/MIC和TAR,ARC期间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可影响万古霉素的AUC 24/MIC,临床上应重视ARC患儿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