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构建持续监控体系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构建基于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的持续监控体系,以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的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14个病房的老年住院患者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同时将14个病房的护士纳入研究。随机将7个病房作为对照组,7个病房作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151例,照顾者137名,护士68名;对照组患者151例,照顾者131名,护士57名。对照组采用护理部质控科—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常规三级监控方法进行跌倒预防质量监控,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相关评价量表对跌倒的预防质量进行持续自我监控。采用跌倒效能量表(MFES)比较两组患者跌倒效能评分和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采用照顾者跌倒知信行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照顾者干预前后防跌倒知信行情况,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比较两组护士自我效能情况。采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相关评价量表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跌倒预防质量评价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跌倒,对照组患者发生跌倒2例,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时跌倒效能评分(70.77±16.85)分,对照组(62.77±18.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79, P<0.01)。干预后试验组照顾者跌倒知信行得分高于对照组,护士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干预后预防跌倒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构建的持续监控体系,能够提升老年患者的跌倒预防质量及跌倒效能,提高照顾者跌倒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及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743家医院静脉治疗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了解我国二级、三级医院静脉治疗管理现状,为加强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的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便利选择医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设计的《全国各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情况调查》中的《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发放759份,回收759份,有效问卷743份,有效回收率为97.9%。结果:743家医院中,76.2%~82.9%的医院制定了不同项目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PICC置管和维护流程及相关文书的医院达到了所调查医院总数的70%以上,但制定PICC拔管和并发症处理流程及相关文书的医院较少。制定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静脉治疗操作流程的医院分别有201家(27.1%)、133家(17.9%)、102家(13.7%)、37家(5.0%)和78家(10.5%)。134家(18.0%)医院建立了静脉治疗信息系统。医院等级、是否成立护理工作委员会/静脉治疗小组,对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有影响( P<0.05)。 结论: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有待统一,PICC相关流程和文书的制定有待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静脉治疗操作流程亟待制定;应用静脉治疗信息系统进行质控管理的形式有待建立和完善,利用静脉治疗信息系统收集数据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基层医院静脉治疗管理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自制质控日查表在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自制质控日查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标准,制定科室质控表单检查。该表格规划科室三级质量督查员,由责任组长对每天组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跟踪评价记录在质控对应表格内;护理书写组负责督查护理记录完成情况和内涵督查;消毒检查员把关消毒处置执行;护士长记录每天早晚查房中整改落实情况,月底进行质控日查表的汇总,内容纳入科内质控会议进行分析,进行质量分析并进行表格式填写。比较实施质控表单对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由89.5%上升至97.2%,专科护理合格率由85.5%上升至94.5%,健康教育合格率由88.8%上升至95.5%,护士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86.5%上升至93.5%,消毒隔离合格率由86.6%上升至94.9%,患者满意度由91%上升至98%,观察组各项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质控表单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是提高护士服务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对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存意志和诊疗配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对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存意志和诊疗配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渐进式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进行干预。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孤独感体验、心理状态及总体幸福感;比较两组患者出病房时和出院后随访半年的生活质量;采用RT-PCR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IL-2及IL-4 mRNA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孤独感UCLA评分、焦虑和抑郁情绪自评HAMD评分及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及UCL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总体幸福感评分升高。出病房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半年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IL-2、IL-4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结论: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实施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孤独感,并有助于患者积极乐观情绪和幸福感的提升,提高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并提升患者的IL-2、IL-4的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全面托管模式下提升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实践与成效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全面托管模式下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在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通过成立护理托管帮扶小组整合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到托管的基层医院(宁波大榭开发区医院),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及护理质控三级体系,加强护理质量督导及绩效考核,多元化培养护理人才等措施。比较全面托管前与托管2年后基层医院的护理质量、护士床边综合能力、护士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托管2年后基层医院的护理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托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托管2年后的护士床边综合能力、护士工作满意度均高于托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6.97、40.08; P<0.01)。托管2年后的护士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托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托管2年后的患者满意度较托管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0.40, P<0.01)。 结论:全面托管模式下将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实施科学的护理管理及人才培养的革新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托管医院的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促进托管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式护理风险管理对消化内科护理质量、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根因分析正反馈闭环式护理风险管理对消化内科护理质量、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患者2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风险评估、风险干预、护理三级质控反馈的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风险评估、风险干预、护理三级质控反馈的风险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基于根因分析正反馈闭环式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安全发生情况(护理缺陷、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死亡)、护理满意度、护理风险干预措施落实率、护理安全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缺陷、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死亡的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与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消化内科实施基于根因分析正反馈闭环式三级追踪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升高护理风险干预措施落实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闭环管理模式构建全院胰岛素笔信息化质控平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闭环管理模式构建全院胰岛素笔信息化平台,创建胰岛素笔监测指标数据库,发挥质控管理职能。方法:糖尿病质控小组借鉴现代化闭环管理模式,构建胰岛素笔信息化质控平台区域块网络体系,共由4个区域块组成,分别为核查收录、即时反馈、主动整改、资源共享,并形成糖尿病质控小组-科室-个人三级管理阶梯。分别比较传统模式与闭环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结果:构建全院胰岛素笔信息化平台实施闭环管理模式6个月后,缩短了糖尿病质控小组对全院胰岛素笔各个环节的质控耗时,提高了院内胰岛素笔管理质控考核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实施胰岛素笔信息化质控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糖尿病质控小组工作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修订前后践行现状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纵向比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修订前后践行现状,以期进一步推动新标准有效落实.方法 分别于2016年3月16日和2023年9月19日对四川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6年所有科室均根据标准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或质控标准,2023年所有科室均根据新标准修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或质控标准.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由76.87%降至75.29%,两次调查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静脉输液率均较高.两次调查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装置均以外周静脉导管为主(均>75%),一次性钢针使用率由7.84%降为0.穿刺部位不规范率由18.47%降至3.52%,均以外周静脉导管穿刺部位不规范率占比最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由15.08%降至3.28%.护士静脉治疗的知识和信念水平明显提升,但行为水平较低.结论 标准落实效果较好,但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仍需进一步控制,输液装置选择需持续优化,静脉输液并发症应常态化监测,护士标准培训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构建"组织-培训-应急-联合-质控"五位一体的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实践效果.方法 在文献研究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形成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实施精准、动态、智能化的全院床位统筹调配;制订多学科培训方案;建立急危重症病例救治保障机制;构建多学科护理团队联合管理的规范化路径;建立智能化及同质化的护理质量控制链.于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应用该管理模式,收集泛血管疾病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指标,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期间,收治泛血管疾病患者5 416例,平均住院日为(6.11±0.73)d,治愈好转率为98.06%(5 311/5 416),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4.12%,无不良事件发生.泛血管疾病患者总体满意度得分从2022年第4季度的(92.74±1.68)分提升至2023年第4季度的(98.21±0.55)分(P<0.001).结论 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为医院培养跨专业护理人才、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优化健康管理方式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切实提升了医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光电技术的智能输液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光电技术构建智能输液管理系统,并探讨该系统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由智能输液监控、信息自动集成、护士手持掌上电脑(PDA)、终端质量监测与分析组成的智能输液管理系统,基于输液闭环管理通过智能调节输液速度、卡停输液异常等功能进行全程智能输液管控.选取杭州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个病区的输液病人,其中2022年6月—12月的136例病人作为对照组,2023年1月—6月的132例病人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基于光电技术的智能化系统进行静脉输液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方法进行输液管理.比较两组病人输液相关护理耗时、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质控输液滴速护理耗时、处理输液异常耗时均短于对照组(P<0.001),静脉炎、液体渗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基于光电技术的新智能输液管理系统可以优化输液流程,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