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角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斜角度的变化。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术前存在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5例,双侧20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1.2±2.2)岁(9~1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手术治疗。术后规律随访,并在术后3个月、1年、2年拍摄双下肢站立X线全长片及双足站立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部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双侧踝关节平面高度差、骨盆高度差、骨盆倾斜角及骶髂距离差F值。结果:本组患者平足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Meary角在术后3个月(3.1°±1.5°)较术前(25.9°±4.3°)明显改善( P<0.001),且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对比无明显变化( P=0.748)。Pitch角在术后3个月(16.6°±2.4°)较术前(9.9°±1.5°)明显增高(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对比亦无明显变化( P=0.542)。踝穴高度差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P=0.159)。术后3个月骨盆高度差为(7.1±1.2)mm,较术前的(12.4±1.7)mm明显减小( P<0.001),术后1年为(3.6±1.8)mm,较术后3个月仍有改善( P<0.001);术后2年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3)。术后3个月骨盆倾斜角和骶髂距F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亦均进一步改善(均 P<0.05),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距下关节制动术可矫正伴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平足,且术后其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和不等高会有所改善,但在术后2年的随访期仍不能达到完全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三叉神经痛大鼠三叉神经节P2X4R-p38 MAPK-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三叉神经痛大鼠三叉神经节离子型嘌呤受体4(P2X4R)-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190~23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组(S组)、三叉神经痛组(TN组)和电针组(E组)。采用三叉神经眶下支慢性缩窄术制备三叉神经痛模型。E组于造模后行患侧百会穴、下关穴电针刺激20 min,频率80 Hz,2次/d,连续14 d。于造模前1 d、造模后3、7、14、21和28 d时测定面部机械痛阈(FMT)。末次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三叉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2X4R、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和BDNF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含量,HE染色观察三叉神经节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S组比较,TN组造模后各时点FMT降低,三叉神经节P2X4R、p-p38 MAPK和BDNF表达上调,TNF-α、IL-1β和IL-6含量升高( P<0.05),三叉神经节病理学损伤明显;与TN组比较,E组造模后各时点FMT升高,三叉神经节P2X4R、p-p38 MAPK和BDNF表达下调,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 P<0.05),三叉神经节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三叉神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三叉神经P2X4R-p38 MAPK-BDNF信号通路活性,减轻神经炎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浅析下关穴主治病症及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下关穴的主治病症及腧穴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中国知网有关文献资料,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Gephi V0.9.2软件对纳人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共纳入90篇文献,其中下关穴单穴应用文献71篇,配伍他穴应用文献19篇.纳入的90篇文献中,针刺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下关穴单穴主治的优势病症为鼻炎、牙痛、面瘫和面神经疾病、颞下颌关节炎与紊乱;下关穴配伍腧穴主治的优势病症为三叉神经痛、面瘫和面神经疾病、颞下颌关节炎与紊乱等;下关穴配伍腧穴15个,多配伍胃经、膀胱经等的腧穴.结论 下关穴单穴和下关穴配伍内庭穴、四白穴、攒竹穴、翳风穴等可主治面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等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经络学理论的面部穴位注射在眼部美容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基于经络学理论的面部穴位注射对眼部美容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笔者医院要求进行眼部美容的16例就医者的治疗情况.对其鱼腰、丝竹空、攒竹、阳白、下关、头维等穴位进行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比较就医者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6个月的满意度、医师面部综合评估评分及眼距纵横比矫正程度,分析面部穴位注射方式在眼部美容的应用价值.结果:就医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不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就医者满意度自评中恢复效果、周围反馈、误工情况以及满意程度均优于治疗后即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对就医者治疗后6个月的神态评估、改善程度以及整体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面部穴位注射矫正后就医者眼距纵横比(0.61±0.03)明显高于术前(0.42±0.07),提示治疗后就医者面部综合状态明显改善.结论:基于经络学理论的穴位注射对眼部美学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值得在眼部美容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名中医吴清明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总结吴清明教授立足于"阳主动"理论,运用温阳助动针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顽固性面瘫早期多为阳气不足,外邪侵入,发展到中晚期时则阳气耗损,无力驱邪外出,久居面部经络则疾病迁延不愈.吴清明教授认为此病多为阳虚受邪,正气亏虚,加之痰瘀互结,从而常规治疗效果甚微.吴老认为阳气充足,则气血津液化生充足,运行畅通,外邪无路径可入;阳气不足,络脉空虚,邪气易客居经脉,痹阻不通,则发病,创立了"温阳助动针灸法",取经上,选取手、足阳明之多气多血之经脉;选穴上,主要选取手三里、足三里、下关、地仓、颊车、迎香、阳白、瞳子髎、颧髎穴.手、足三里穴既为阳明经之腧穴,又为四肢远端之腧穴,配合下关、地仓、颊车等面部腧穴,以面部阳经腧穴配合四肢远端手三里、足三里之穴,远近配穴、协同增效.在针刺时又采用热补手法,同时配合以艾灸,通过艾条燃烧的温热之力,连续对人体补充阳气,以"温阳补虚"为法以治其本,达到温阳补虚、助动启瘫之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殷克敬教授运用"同气相求"理论单刺下关穴治疗急性腰痛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殷克敬教授认为,急性腰痛的病因病机在于正虚邪盛,阴阳失衡,该病有赖于机体阳气正虚之时六淫邪气肆虐,卫阳不固,邪气侵袭腹背之阳,人身之阳位受邪而虚,阳气循环不畅,阴阳失衡,又累及腰部太阳膀胱经,三阳合一,一经变故则他经不畅,致使三阳经循环有碍.故殷老提出"同气相求"从阳论治的取穴思想,在治疗中独取阳明、少阳之会下关穴,精确进针方向,以求周身阳气相互吸引感应,采用"螺旋守中"行针时阴中求阳,引邪外出的同时顾护正气,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御邪守中的目的.这些学术思想可为本病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自 2002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治疗方法、刺法及其选穴、电针波形与频率的频次.将相关数据导入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及 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 253 篇,涉及 344 个针刺处方,132 个腧穴,总应用频次 3 796 次;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电针、针灸、穴位注射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下关、合谷、四白、颊车、颧髎、阳白、地仓、攒竹、迎香、太阳;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到了9 组强关联腧穴关联规则和10组高频经脉关联规则以及3个聚类.结论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多用手足阳明经穴及交会穴,常用腧穴与经络循行及三叉神经分布位置相关.同时刺法主要应用透刺及深刺,电针波形多选用连续波,频率多为50 Hz以上高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下关穴齐刺温通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观察下关穴齐刺温通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观察组给予下关穴齐刺温通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疼痛发作时间及频次、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和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并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SF-MPQ量表各子项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发作频次均显著减少(P<0.01);随访3个月与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BREF量表评分和血清5-HT水平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关穴齐刺温通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症状,且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电针配合尼莫地平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尼莫地平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显微夹闭术处理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术后T CD证实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30例术后应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甲组),连用14 d;30例在尼莫地平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乙组),选用下关、百会及风池穴.术后3 d、7 d及14 d评估GCS评分、脑血管痉挛程度、mRS评分等.结果 术后7 d和14 d,乙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甲组,脑血管痉挛为轻度比例达76.7%、93.3%;术后1个月随访,乙组mRS评分好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2组GCS评分及脑血管痉挛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配合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所致脑血管痉挛有一定改善作用,时间越长,效果可能越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疗效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应用相同内科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组加用(面部局部三线取穴法:神庭、印堂、水沟、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鼹、地仓、太阳、下关及颊车)针灸治疗,每天1次,持续2个疗程,共计28 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7、14、28天患者双侧面动脉及其分支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及阻力指数(RI)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Vd均低于其健侧,RI均高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述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Vd均逐渐增高,RI逐渐降低,针灸治疗组变化更加明显.治疗7d后,针灸治疗组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8 d后,针灸治疗组患侧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基本恢复正常,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侧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仍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实时动态、定量监测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过程中面动脉血流参数变化,可作为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