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联合阶梯式修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联合阶梯式治疗方案对中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3年1月期间于武汉、青岛、郑州三地就诊的685例要求睑袋整复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应用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结合术中眶隔脂肪移植填充泪沟,术后3周,随访中根据皮肤改善情况与患者诉求选择行无创、微创或局部皮肤抗衰老等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修复调整,这一系列综合治疗方案在中老年睑袋整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一期经结膜超微孔睑袋整形术结合术中眶隔脂肪移植填充泪沟治疗,患者术后满意率85.3%,再次调整手术后整体满意率为93.4%.术后整体效果好,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联合阶梯式修复调整治疗方案创伤小、恢复快,综合美学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易于接受,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及临床实施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A字法行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上海生命树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外科对内眦赘皮过度矫正患者100例进行A字法修复术治疗,男2例、女98例;年龄19~43( 28.0±5.7)岁。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通过手术祛除内眦部三角形皮瓣,内眦部皮下及眼轮匝肌深面进行广泛的分离松解。眼轮匝肌瓣折叠缝合覆盖内眦韧带表面,缝合泪阜段皮肤及切口鼻侧上下缘皮肤。术后随访6~22个月,评估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00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泪阜过度暴露、双侧内眼角角度过尖、不对称、内眦部陈旧瘢痕等问题得到了改善。术前内眦角间距为(33.64±3.51) mm,术后为(35.92±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左侧眼裂长度为(28.92±1.07) mm,右侧为(28.94±1.04) mm],术后分别为(27.78±1.03)、(27.79±1.0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非常满意69例,占69%;满意19例,占19%;较不满意7例,占7%;不满意5例,占5%。5例不满意患者中3例是因泪阜暴露矫正不足,2例因内眦角度形态不对称,重新手术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祛除部分上睑瘢痕,恢复眼轮匝肌结构的完整性,重建内眦赘皮,调整眼角角度和形态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修复上睑下垂手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h, 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对CFS悬吊术失败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19~49岁,平均25岁)患者18只眼,分别用提上睑肌缩短术、CFS悬吊术、额肌瓣悬吊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对CFS的解剖不熟悉、缝合固定不牢靠、CFS发育不良与缝合部位不当等。13例18只眼修复术后随访6~30个月,2例未完全矫正,由重度矫正为轻度上睑下垂;2例复发,6个月后再次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正至正常;其余患者上睑下垂矫正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眼睛情况掌握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精准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轮匝肌成形术修复松弛型眼袋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成形术在松弛型眼袋修复术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收治松弛型眼袋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31~60岁,平均48.5岁。对32例患者行皮肤入路眼袋修复,通过眼轮匝肌成形,重塑眼轮匝肌环形强度及形态。通过术前术后Barton分级及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分析,评估该术式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结果:32例患者术后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术后出现瘀斑2例,出现眼部异物感3例,无出现感染、下睑退缩、下睑外翻、球后血肿者。32例患者Barton评分术前为(1.88±0.49)分,术后为(0.53±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5, P<0.05)。术后患者非常满意25例,占78.12%;基本满意7例,占21.88%。 结论:眼轮匝肌成形术使下睑缘重现饱满外形,外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手术针对性强、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术后远期效果较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睑松弛矫正同期行眉间降肌部分切除、自体真皮填充治疗眉间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睑松弛矫正同期行眉间降肌部分切除、自体真皮填充治疗眉间纹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整形外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上睑皮肤松弛伴有明显眉间动、静态皱纹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通过眉下切口或重睑术矫正上睑松弛,同期行眉间降肌(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内侧眼轮匝肌)部分切除,将切除的上睑皮肤组织去表皮制成真皮条或真皮块,填充于眉间真皮下矫正眉间纹。术后对患者眉间皱纹动、静态改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男2例,女14例,年龄37~57岁,平均47.3岁。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随访4~13个月,上睑皮肤松弛均得到较好的矫正,眉间动、静态纹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对效果均较满意。其中1例患者术后眉间有针眼样凹陷性瘢痕,未予处理;1例眉间有轻微隆起,术后6个月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后改善;2例眉间轻度低平,未予处理;2例额眉间皮肤感觉麻木,在3个月后逐渐自行改善。结论:上睑松弛矫正同期切除部分眉间降肌,并以自体真皮填充眉间纹,可有效改善眼周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改善下睑皮肤细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方法改善下睑皮肤细纹,实现眼周年轻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中心、广元市中心医院医疗美容科、青神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女性健康管理中心和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下睑皮肤轻度松弛伴细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滴注射方法进行治疗,将稀释浓度为8 U/ml的A型肉毒毒素以0.6 cm为间隔,广泛、微量地注射于下睑眼轮匝肌解剖区域的真皮层或真皮与肌肉浅层之间,单点注射0.2 U。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计算主观满意度(十分满意与满意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同时,由第三方医师采用全球美学改善评分量表(GAIS),对治疗前和随访时的患者照片进行评分,5分为较前更差,4分为无改善,3分为轻微改善,2分为中等改善,1分为显著改善。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1例,女22例,年龄(36.4±2.5)岁。随访1~6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主观满意度为100%(23/23)。GAIS评分为(1.26±0.54)分,100%(23/23)的患者达到显著改善或中度改善标准。并发症方面,2例患者出现注射后局部淤血,最迟在1周后恢复;1例主诉注射后疼痛,12 h后明显缓解;无眼睑外翻、睑球分离、闭合不全、面瘫、眼干涩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可改善眶周皱纹,同时提升皮肤质地,获得了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轮匝肌-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固定技术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OOM-SAJT)固定技术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OOM-SAJT固定技术行重睑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均为有重睑成形术需求的初次手术患者或埋线法重睑术后患者。术中均打开眶隔,对眶隔残端进行修剪,暴露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SAJT)。将切口下唇真皮深层与眼轮匝肌层固定在SAJT上。术后观察重睑的对称性、流畅度、是否脱落或变浅、伤口的愈合情况、瘢痕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384例,其中男136例,女1 248例,年龄17~45岁。初次重睑术患者1 173例,二次修复患者211例。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明显淤血肿胀。术后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个月。重睑脱落或变浅12例,重睑皱襞不对称8例,重睑皱襞不流畅9例,其余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睁眼睫毛自然上翘,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瘢痕及肉条现象。结论:OOM-SAJT固定技术可形成接近生理性重睑的解剖结构,具有术式易于操作、解剖结构辨识清晰、重睑线成形稳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