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不同拔牙模式的颅面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主要拔牙模式治疗前颅颌面特征的差异和治疗结果的不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选择155例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治疗完成患者[男性64例,女性91例,年龄(12.9±2.5)岁]),其中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2个上4组)15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拔除4个4组)4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上4下5组)18例,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3组样本的差异,同时利用各组特征对8例治疗完成患者进行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牙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拔除2个上4组的治疗前前牙覆盖最大[(10.5±1.9) mm],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8.9±1.7) mm,拔除上4下5组:(8.9±2.1) mm]间都有统计学差异( P=0.013);拔除上4下5组磨牙远中关系[(-1.3±1.6) mm]最严重,与拔除4个4组磨牙关系[(0.2±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拔2个上4组下唇突度[(2.8±3.0) mm]显著小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5.1±2.5) mm,拔除上4下5组:(3.8±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3组治疗后的差异只有磨牙关系,拔除2个上4组是远中关系,而另外两组是中性关系。对于新样本的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决策的符合率为75%。 结论: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下颌的拔牙与否与覆盖和下唇突度有关,覆盖越小,下唇突度越大,越倾向于拔牙;而拔牙的位置选择主要与磨牙远中关系和下唇突度有关,磨牙远中关系越严重,下唇突度越小,越倾向于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反之则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畸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增加(5.84±2.03) mm ( P<0.001);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4.67±2.87) mm ( P<0.001);远中直立2.90°±10.58° ( P=0.026),垂直向变化(-1.27±2.43) mm (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矫治前的第三磨牙Nolla stage分期越大(B=0.26, P=0.025),矫治中获得的磨牙后间隙越多(B=0.82, P<0.001),第三磨牙距离 平面越近(B=-0.272, P=0.021),其自发性近中移动越大。 结论:正畸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下颌第三磨牙会自发近中移动。发育更成熟、距离 平面更近以及萌出间隙增加更多的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骨锁骨发育不良14例的牙列异常特征及口腔综合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患者的牙列异常特征并分析其治疗方法,为CC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第一门诊完成口腔综合治疗的14例CCD患者诊疗资料进行回顾,男性7例,女性7例,年龄(16.1±4.5)岁,共153颗埋伏牙,44颗多生牙;统计埋伏牙及多生牙好发部位。除术前因特殊情况需要拔除的牙齿外,采用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牵引147颗埋伏牙入列。患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12岁且<18岁)(10例患者110颗埋伏牙)和成年组(≥18岁)(4例患者37颗埋伏牙),比较两组埋伏牙牵引失败率。选择牵引失败高发牙位,统计该牙位所有埋伏牙,分析埋伏牙不同垂直向位置(高位、中位和低位)和不同水平向位置(舌腭侧、正中和唇颊侧)牵引成功率差异。结果:CCD患者上颌埋伏牙发生率[69.3%(97/140)]显著大于下颌埋伏牙[40%(56/140)](χ2=24.22, P<0.001)。多生牙主要集中于前磨牙区[61.4%(21/44)],95.5%(42/44)位于恒牙舌腭侧,常与相邻恒牙位于同一高度[59.1%(26/44)]或位于其 方[40.9%(18/44)]。埋伏牙牵引成功率为93.9%(138/147)。青少年组埋伏牙牵引成功率[98.2%(108/110)]显著大于成年组[81.1%(30/37)](χ2=14.09, P<0.05)。牵引失败牙共9颗,其中7颗为第二前磨牙。本文病例共36颗第二前磨牙为埋伏牙,其垂直向位置(χ2=11.44, P<0.05)或水平向位置(χ2=9.71, P<0.05)的牵引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高位15/16、中位12/13、低位2/7和舌腭侧10/17、正中19/19、唇颊侧0/0。 结论: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是治疗CCD埋伏牙的有效术式,其埋伏牙牵引结果主要受年龄的影响。位于牙槽骨低位、舌腭侧的第二前磨牙的牵引成功率较低,治疗时需密切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横腭杆对青少年高角型患者垂直向生长控制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横腭杆对青少年患者垂直向生长控制的效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75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高角患者,将患者分为横腭杆组和未使用横腭杆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垂直向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下颌升支长度、前后面高度、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其中,横腭杆组下颌升支长度、后面高和前下面高分别增加(2.36±2.30) mm( t=6.23, P<0.001)、(2.71±2.56) mm( t=6.44, P<0.001)和(2.20±2.23) mm( t=5.97, P<0.001),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分别增加(1.66±1.18) mm( t=8.52, P<0.001)和(2.26±1.35) mm( t=10.16, P<0.001),下颌平面角(SN-MP)增加0.62°±1.34°( t=2.83, P=0.01)。未使用横腭杆组下颌升支长度、后面高、前下面高、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变化分别为(2.28±2.20) mm( t=7.06, P<0.001)、(2.50±2.20) mm( t=7.01, P<0.001)、(2.19±2.15) mm( t=6.28, P<0.001)、(1.27±1.16) mm( t=6.76, P<0.001)和(2.48±1.12) mm( t=13.57, P<0.001),下颌平面角(SN-MP)增加0.32°±1.53°( t=1.28, P=0.21)。两组之间各项垂直向测量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高角患者,横腭杆未能有效控制垂直向高度。无论是否使用横腭杆,两组患者均出现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的增加,且部分患者出现下颌平面的顺时针旋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阻生第三磨牙竖直装置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一种竖直并前移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替代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13例,共18颗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导致第二磨牙远中根严重龋坏或吸收的患者,拔除严重龋坏或根吸收的第二磨牙,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三磨牙交互牵引装置引导阻生的第三磨牙前移、萌出,直至直立。结果:第三磨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前上交角治疗前36.40°±12.73°,治疗后91.28°±6.02°,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第三磨牙长轴与 平面后下交角增加54.58°±15.49°, P<0.001。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一磨牙长轴交角明显减少,治疗前61.64°±13.65°,治疗后6.1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没有出现明显的根吸收,冠/根比值治疗前1.49(1.30,1.60),治疗后1.44(1.36,1.56),差值-0.12(-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8),冠近远中长/全牙长比值治疗前1.31±0.12,治疗后1.29±0.12,差值0.02±0.09, P=0.281。治疗后下颌第二磨牙拔牙间隙关闭,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直立,萌出达到正常 平面,获得良好功能邻接关系及根平行。阻生磨牙直立时间(8.19±1.52)个月(范围5.5~10个月)。矫治完成时间(30.85±5.87)个月(范围20~38个月)。 结论:拔除由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引起的远中邻面严重龋坏或根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三磨牙交互牵引装置可有效地前移、直立阻生第三磨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8例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正颌术后鼻唇区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正颌术后鼻唇区软组织的三维变化特点。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88例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年龄18~42岁,平均28.2岁。所有患者上颌均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通过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创造间隙后退上颌骨。上颌前突并下颌后缩患者,下颌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移动下颌体部,双颌前突患者下颌行根尖下截骨术。分别在术前1~3 d及术后至少6个月拍摄3dMD照片,获取面部三维图像,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测量手术前、后软组织三维标志点坐标以及线距、角度的变化,并进行三维偏差分析。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上颌前突患者鼻下点在矢状向的距离术前为(-10.90±18.60) mm,术后为(-10.05±18.62) mm( t=-7.66, P<0.001),后退了(0.85±1.00) mm;上唇缘点术前为(-15.18±18.67) mm,术后为(-11.92±18.90) mm( t=-21.97, P<0.001),后退了(3.26±1.40) mm。鼻翼宽度术前为(37.32±2.32) mm,术后为(38.08±2.32) mm( t=-4.85, P<0.001),增加了(0.76±1.47) mm;口角宽度术前为(49.17±3.54) mm,术后为(47.68±3.74) mm( t=5.77, P<0.001),减小了(1.49±2.42) mm;人中长度术前为(15.20±2.32) mm,术后为(15.78±2.17) mm( t=-4.70, P<0.001),增加了(0.58±1.16) mm;鼻唇角术前为101.98°±9.34°,术后为109.05°±8.59°( t=-12.36, P<0.001),增大了6.99°±5.35°。三维偏差分析显示,术后鼻旁区软组织前移了(1.54±0.73) mm。 结论:正颌术后女性患者鼻底及上唇均显著后退,鼻旁区出现前移,并伴随鼻翼变宽、口角宽度减小、人中变长、唇红变薄、鼻唇角增大等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BCT与PAN预测下颌近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损伤水平的临床比较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及口腔曲面断层片(PAN)引导拔除下颌近中低位第三磨牙,探讨CBCT作为术前预测手段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选取于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13例患者,分为PAN组和CBCT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拔牙手术,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龈沟液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炎症及疼痛因子浓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在各类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BCT作为术前评估手段相较传统PAN在明确牙根与MC接触关系上具有优越性(P<0.05),且CBCT组手术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通过ELISA测定结果得出CBCT组患者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及疼痛因子的术前术后浓度变化值相较PAN组浓度变化值低(P<0.05).结论:CBCT相比PAN在评估牙根与下颌管(MC)接触关系这类风险因素方面具有优越性,且应用CBCT作为术前评估手段进行拔牙手术其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损伤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重度牙周破坏对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缺牙时间以及拔牙时是否有AP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拔牙前APD是否是种植时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风险因素.结果:对年龄、性别、缺牙时间等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有APD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时行GBR的风险是无APD位点的4.738倍(95%可信区间:1.650~13.609,P<0.05).结论:APD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种植手术时行GBR的可能性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iRoot BP Plus不同充填方式对根尖手术中根管封闭性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分析iRoot BP Plus不同充填方式对根尖手术中根管封闭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60 颗新鲜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A、B、C 3 组,各 20 颗.A组iRoot BP Plus正充填后行根尖切除术,B组常规根管治疗(AH Plus糊剂及热牙胶充填)后行根尖切除术,根尖倒预备与iRoot BP Plus倒充填,C组常规根管治疗后行根尖切除;A、C组不进行根管倒充填.采用染料渗漏法分析 3 组根管封闭性,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与根管间界面的密合性及结构特点.结果:3 组样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染料渗透,且渗透平均长度存在差异(P<0.05),A、B组染料渗透平均长度均短于C组(P<0.05),但A、B组平均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发现A、B组iRoot BP Plus与牙本质间结合紧密,C组牙胶与牙本质间存在明显裂隙.结论:iRoot BP Plus正充填后根尖切除和常规根管治疗后iRoot BP Plus倒充填的iRoot BP Plus材料都可与牙本质紧密结合,两者根尖封闭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应用,观察矫治前后牙颌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4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粘结MBT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例患者正畸治疗完成后,磨牙及尖牙中性,覆覆盖正常,U1-NA角和L1-MP 角分别减小15.78°和6.18°,上下颌切牙切端内收7.56和2.27 mm,下颌磨牙近中移动4.41 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1.17 mm.下颌切牙压低2.42 mm,下颌磨牙伸长1,21 mm.然而,上颌切牙和磨牙垂直向无明显变化.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NLA角增大13.77°上下唇突点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减小2.90 mm和3.83 mm.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粘结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支抗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