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光栅立体成像观察高尔夫专项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影响的纵向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针对少年儿童高尔夫长期专项训练对脊柱三维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儿童脊柱生物力学适应机制,为预防高尔夫训练可能引发的潜在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纵向观察设计,选取高尔夫训练中心的15名男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入组时)、3个月和6个月3个时间点,使用光栅成像技术采集参与者的脊柱三维图像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高尔夫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骨盆倾斜距离、椎体平均偏移、椎体旋转角度、骨盆旋转角度和骨盆扭转角度等指标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时间效应特点,表明儿童脊柱生物力学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结论:高尔夫训练会引起儿童脊柱三维结构的适应性变化,需要重视脊柱及骨盆生物力学平衡的维护,采取对称性训练等干预措施,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生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科低年资护士压力性损伤专项培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专项培训对提升内科病区低年资护士压力性损伤防控能力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4月在宜兴市某二级甲等医院内科病区工作的40名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结果:干预后的理论考核成绩为(92.88±4.65)分,高于干预前的(80.25±8.69)分,干预后实践考核成绩(91.63±4.14)分,高于干预前的(79.25±8.74)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内科病区低年资护士进行压力性损伤防控的专项能力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压力性损伤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其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增强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稳定了护理队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专项训练辅以放松训练在肺癌患者术后的应用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呼吸专项训练辅以放松训练在肺癌患者术后的应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220例,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放松训练组108例,联合训练组112例,给予放松实验组患者放松训练,联合训练组给予患者呼吸专项训练辅以放松训练,分析患者睡眠质量、癌因性疲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呼吸功能。分析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及满意程度。结果:训练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PSF评分有所下降,且与放松训练组比较[(9.53±1.67)、(4.26±0.74)分],联合训练组PSQI、PSF[(5.12±0.22)、(2.67±0.13)分]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700、22.390, P<0.05);训练后疼痛程度下降、疼痛知识掌握评分上升,且与放松训练组[(2.54±0.34)、(5.01±0.89)分]比较,联合训练组疼痛程度评分较低,疼痛知识掌握评分上升[(1.01±0.13)、(8.52±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380、27.000, P<0.05);训练后功能型维度评分、症状型维度评分有所上升,且与放松训练组[(72.16±8.94)、(73.18±8.61)分]比较,联合训练组功能型维度评分、症状型维度评分较高[(86.97±10.67)、(87.42±1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140、10.300, P<0.05);训练后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有所上升,且与放松训练组[(1.59±0.32)、(1.62±0.25)、(1.28±0.24) L]比较,联合训练组FVC、VC、FEV1[(2.98±0.51)、(2.57±0.84)、(2.38±0.63) L]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110、11.280、16.990, P<0.05);放松训练组满意率低于联合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55, P<0.05)。 结论:给予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呼吸专项训练辅以放松训练进行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有效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对AECOPD患者肺康复训练依从性、临床体征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康复训练依从性、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AECOPD患者86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对比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体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表(CAT)]、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肺通气功能[呼吸道总阻力(R 5)、中心呼吸道阻力(R 20)、周边呼吸道阻力(R 5-R 20)]、生命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变化。 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CAT评分[(16.45±2.5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26±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8 ,P < 0.001);观察组6MWT、康复训练依从性[(325.45±28.73)m、41(95.35%)]均显著长于、高于对照组[(311.45±26.70)m、35(8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 < 0.001;χ 2=4.07, P=0.043);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R 5、R 20、R 5-R 20水平[(0.79±0.12)、(0.46±0.10)、(0.31±0.09)kPa·L -1·s -1]、SGRQ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95±0.14)、(0.51±0.12)、(0.36±0.10)kPa·L -1·s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0 ,P < 0.001; t=2.10 ,P=0.038; t=2.44 ,P=0.016)。 结论: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AECOPD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提高肺通气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在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观察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主观舒适度,对比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自我管理行为(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统计干预3个月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内瘘使用1年通畅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主观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行为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升高( 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日常生活维度评分及其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升高( 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而两组内瘘使用1年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分级授权干预联合专项健瘘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主观舒适度,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能减少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视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视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的急性CO中毒患者490例,其中轻度中毒者132例、中度中毒者193例、重度中毒者165例,通过询问病史、常规体格检查、颅脑磁共振、眼科专项检查及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调查(NEI-VFQ)等方法,分析急性CO中毒患者视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CO中毒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CO接触时间、院外滞留时间、给氧开始时间及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相关( P<0.05)。3组患者中均发现少量CO中毒相关眼科病变的病例,其中轻度中毒组14例(10.6%)、中度中毒组18例(9.3%)、重度中毒组17例(10.3%),3组在发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中视功能障碍损伤程度略有不同:轻度中毒组眼科检查Ⅰ级损伤的病例略多(9例),重度中毒组Ⅲ级损伤的病例明显增多(10例),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尽管3组患者中均有少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或眼科专科检查异常,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其眼科专科检查结果并不完全符合( P<0.01),有些患者即便出现比较严重的专科检查异常,但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经正规治疗后,重度中毒组患者视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为(10.4±3.4)个月,明显超过轻度中毒组[(5.2±5.3)个月]及中度中毒组[(6.1±5.5)个月],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疗效方面,轻度中毒组和中度中毒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明显优于重度中毒组( P<0.05)。在预后方面,经过正规治疗,尽管重度中毒组患者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其眼科后遗症发生率(58.8%)明显高于其他2组(0%和16.7%, P<0.05)。 结论:急性CO中毒患者可出现视功能障碍,其临床症状丰富多样、持续时间长、预后差,应及早完善眼科相关检查,尽早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管理难点的质性研究及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者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的10名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通过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访谈内容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提炼出7个主题:老年患者主动预防跌倒意识淡薄;主要照护者安全陪护能力欠缺;临床护士执行干预措施未细致精准;多部门管控未完全协调一致;医院环境适老化与无障碍理念不足;跌倒相关技术产品未引入与普及;缺乏医疗政策的支持与专项资金的投入。结论:适当增设跌倒课程与培训计划,提高医务人员跌倒知识与技能水平,积极改变健康宣教方式与内容,增强老年患者与主要照护者风险意识及陪护能力。整合各类医疗资源,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共同解决跌倒问题,还应寻求卫生部门对于医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努力提升无障碍与适老化理念以整体改善住院环境,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专项公众号"在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健康宣教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项公众号"在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健康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204例,按照1∶1分配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糖尿病专项公众号"的健康宣教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周的应对方式、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中关于面对的应对方式评分显著提高( P<0.05),关于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降低;两组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2-DSCS)问卷中关于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遵医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评分显著提高( P<0.05),观察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P<0.05);两组生活质量量表中疾病、生理、心理、社会及满意度维度评分显著降低( 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糖尿病专项公众号"的健康宣教应用于T2DM患者的延续性护理中,可有效促进患者积极应对困难和自我管理行为形成,利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科护士主导的肺康复专项干预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专科护士主导的肺康复专项干预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枣庄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肺叶切除术患者85例。其中2021年5~12月收治的患者为常规组( n=39),接受常规肺康复干预;2022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肺康复组( n=46),接受专科护士主导的肺康复专项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14 d的6 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指脉氧饱和度、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干预方案的满意度。 结果:两组的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康复组患者的平均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术后14 d 6 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的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以及指脉氧饱和度相比干预前均出现提升,且肺康复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康复组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康复组患者对护理服务、康复指导、多媒体演示以及健康宣教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专科护士主导的肺康复专项干预能够加快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康复进程,促进其心肺功能、呼吸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家口腔公共卫生项目对促进我国口腔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公共卫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Winslow提出,核心是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口腔疾病被公认为公共卫生问题,龋病是最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因其可防可治,一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由公共卫生有效干预的疾病。我国政府也将其纳入重点防治的主要慢性病。2008年,由原卫生部启动的“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主要针对学龄儿童的第一恒磨牙施行窝沟封闭和口腔健康教育。覆盖国务院划归的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我国首个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设置的口腔公共卫生项目,委托中华口腔医学会管理并组织实施。经过6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该项目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全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项目运行10余年来,对我国口腔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全国儿童口腔健康促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回顾项目设立的背景,梳理项目涵盖内容、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分析我国口腔公共卫生工作在政策保障、经费保障、防治体系、人员能力、技术措施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口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