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EA)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86例全麻TL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与非EA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EA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6例患者中发生EA18例,发生率为20.9%.EA组与非EA组ASA分级、合并糖尿病、神经阻滞、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保温管理、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留置导尿管时机、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情况等无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麻醉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中低体温、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术后VAS评分高是发生EA的危险因素,ASA分级低、神经阻滞、保温管理、留置导尿管时机在术前、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是EA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本文调查的全麻TLH患者的EA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提示临床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降低EA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与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应用于产妇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的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并验证其信效度.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剖宫产产妇低体温风险评估初始量表,收集158例剖宫产产妇的资料,进行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构建的量表包括14个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050%;各条目在其所属公因子的负荷值为0.451~0.764;效标(鼓膜温度)相关系数为0.815,预测剖宫产产妇低体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95%置信区间为0.926-1.010(P<0.001),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3.结论 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临床评估产妇低体温风险的辅助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低体温(IPH)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出现IPH分为低体温组(n=53)和体温正常组(n=1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警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采用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预测效能.另选取2023年1-10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6例作为验证集,绘制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手术室室温、麻醉方式、术中麻醉时间、术后感染、糖尿病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7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最佳截断值0.27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0.752.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1.验证集AUC为0.838,最佳截断值0.483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00、0.93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0.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受年龄、BMI、手术室室温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IPH发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孕产妇心搏骤停防治救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孕妇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组人群,一旦出现突发心搏骤停(CA)会威胁到母子两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确保围产期母子全程平安,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与相同年龄普通CA患者的心肺复苏施救策略不同,孕期CA患者施救需要考虑患者的孕龄、胎儿情况等,采用不同的复苏手法如左推子宫(MLUD),会涉及濒死剖宫产(PMCD);同时针对导致孕期CA的不同原因如出现4Hs中的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高血钾或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紊乱、低体温,以及4Ts中的血栓形成、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和中毒等情况的合理药物应用。针对导致孕期CA的原因中多种情况为可预防性的特点,更有必要出台符合我们国情的孕期CA指南以指导临床。本文系统梳理了孕期CA的病理生理特点,孕期CA的高危因素,明确了孕期CA的正确复苏方法和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患者648例,调查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并根据患者恢复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648例患者中有50例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7.7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急诊/住院手术、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室温与发生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BMI<18.5、开胸开腹手术、手术时间>4 h、麻醉时间>4 h、术中补液量≥2 000 ml、室温<22 ℃均是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BMI低、手术和麻醉时间长、开腹开胸手术、术中补液多、室温低均是影响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针对高危因素对加强对患者的保温管理,预防低体温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住院期间完成头部超声检查的279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PIVH分为PIVH组和非PIVH组,PIVH组早产儿再按PIVH等级分为重度PIVH(Ⅲ级、Ⅳ级)组、轻度PIVH(Ⅰ级、Ⅱ级)组,对25个可能影响早产儿PIVH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向后),确定影响早产儿发生PIVH及重度PIVH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279例早产儿,PIVH组133例,非PIVH组14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产前激素足疗程应用比例,平均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低体温、早发型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高钠血症、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生后72 h内有创通气、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比例共1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大( OR=0.709,95% CI 0.602~0.835)、产前激素足疗程( OR=0.354,95% CI 0.189~0.664)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保护性因素( P<0.05),新生儿窒息( OR=2.425,95% CI 1.171~5.023)、低体温( OR=2.097,95% CI 1.088~4.041)、早发型脓毒症( OR=12.898,95% CI 1.433~115.264)、代谢性酸中毒( OR=2.493,95% CI 1.398~4.442)、生后72 h内有创通气( OR=5.408,95% CI 1.156~25.297)、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 OR=5.035,95% CI 1.269~19.993)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2)133例PIVH早产儿中,重度PIVH组20例,轻度PIVH组11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产前硫酸镁治疗、平均胎龄、早发型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5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发型脓毒症( OR=4.392,95% CI 1.343~14.367)、凝血功能异常( OR=3.502,95% CI 1.234~9.867)是早产儿发生重度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1)胎龄与早产儿发生PIVH呈负相关,产前完成1个疗程以上的地塞米松治疗,是避免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保护因素;(2)新生儿窒息、低体温、早发型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生后72 h内有创通气、生后72 h内腰椎穿刺为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发型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是早产儿发生重度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延迟脐带结扎质量改进项目在极/超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clamping,DCC)在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7~12月脐带结扎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生后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umbilical cord clamping,ICC)的患儿为ICC组,2021年1~6月项目实施后进行DCC的极/超早产儿为DCC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儿窒息、低体温发生率、生后24 h内和72 h内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CC组45例,DCC组54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3±1.7)周和(29.6±1.4)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250±332)g和(1 257±306)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窒息发生率、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时体温、低体温发生率、生后24 h内气管插管率、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其他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CC不增加极/超早产儿窒息、低体温、有创呼吸支持等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集束化保温措施预防烧伤患儿植皮术中低体温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措施预防烧伤患儿植皮术中低体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烧伤植皮手术患儿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性保温护理,观察组在围术期采取集束化保温措施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方法: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集束化保温措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烧伤患儿植皮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有利于保障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手术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实验方法诊断创伤性凝血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儿,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非危重组(≤16分)、危重组(17~25分)和极危重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 h、12 h、24 h和48 h采集静脉血2.5 mL,检测TEG、CCTs。总结TIC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18例,分别应用TEG及CCTs诊断TIC 9例(14.1%)、4例(6.3%)。TEG于外伤6 h即可诊断TIC,CCTs为12 h。TEG诊断4例患儿高凝状态。女性、输血、快速输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发生TIC的风险是不具有高危因素发生TIC的4.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TIC风险提高1.147;年龄升高1岁,GCS升高1分,TIC风险分别降低0.765和0.817,是TIC的保护因素。结论:TEG与CCTs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TEG更早期敏感,且能发现高凝状态。女性、休克、低体温、低年龄、高ISS评分、低GCS评分是TIC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下联合保温对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及复苏影响的研究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3种加温方式对全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身下组48例、身上组48例及联合组49例),分别使用身下型加温毯、身上型加温毯、联合身上身下型加温毯,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室时、麻醉诱导时、手术开始时及开始后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各时间点的鼻咽体温,比较3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患者温度舒适感、寒战躁动次数、寒战评分及术后复苏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手术期间患者体温波动呈现"两降两升"过程,体温下降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及开胸转开腹时出现。联合组体温下降幅度低,上升速度快,从麻醉诱导开始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高于身上组及身下组(均 P<0.05),低体温发生率为4.08%(2/49),低于身上组的22.92%(11/48)及身下组的18.75%(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397, P=0.025)。身下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手术结束时平均体温分别为(36.52±0.18)、(36.31±0.35)℃,高于身上组(36.44±0.15)、(36.13±0.32)℃( t值为2.393,3.723, P<0.05)。联合组温度舒适感得分为(7.81±0.52)分,高于另两组( F值为19.962, P<0.01),复苏期寒战次数、躁动次数、寒战评分低于其他2组( F值为8.186、6.705、4.051,均 P<0.05),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分别为(15.90±2.97)、(31.47±4.42)min,均低于另两组( F值为69.094、114.549,均 P<0.01)。 结论:在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中联合加温可快速实现患者体温上升,以抵消患者术中体温下降阶段的热量丢失,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体温平稳,减少了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和躁动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温度舒适感,缩短了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复苏,从而减少术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