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基于UHPLC-Q Exactive Plus HRMS鉴定小续命汤中的成分,网络药理学预测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活性成分及潜在机制,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CAM)实验可视化小续命汤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从小续命汤中鉴别出麻黄碱、升麻素苷和黄芩苷等68个成分,包括氨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萜类、丁基苯肽类等化合物;成分与中风的交集靶点建立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共筛选出IL-6、TNF、EGFR、PDGFRB和PIK3CA等33个核心靶点;麻黄碱、黄芩苷和人参皂苷Rg1等57种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表明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可能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通路.qCAM实验中阳性对照组(Gas,0.02 mg)和小续命汤高剂量组(XXMD-H,2 mg,折合生药量16.69 mg)的血管相对面积比空白组显著增加(P<0.05),较好地可视化了小续命汤促进血管生成.结论:本研究通过结合UHPLC-Q Exactive Plus HRMS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阐明了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药效物质,得出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作用于PI3K-AKT、VEGF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有关,并通过qCAM实验评价其促进血管生成活性,RT-qPCR进一步验证相关靶点,为小续命汤的质量研究与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芪仙通络方熏蒸辅助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芪仙通络方熏蒸辅助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本院68例脑梗死后偏瘫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单双编号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芪仙通络方熏蒸。2组均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肢体运动障碍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RP、SOD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为76.47%(26/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2, P=0.040)。观察组治疗后半身不遂、气短乏力、心悸、手足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44、2.37、2.72、3.89, P<0.05或 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6.56, P<0.01);FMA上肢、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17、2.78,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100β[(0.69±0.27)μg/L比(0.85±0.36)μg/L, t=2.07]、NSE[(8.36±3.69)μg/L比(11.34±4.93)μg/L, t=2.82]、ET[(53.16±12.12)ng/L比(61.25±11.31)ng/L, t=2.85]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NO[(82.26±14.53)μmol/L比(70.16±12.27)μmol/L, t=3.71]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血清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t=2.74, P<0.01),SOD活力高于对照组( t=2.49, P<0.05)。 结论:芪仙通络方熏蒸辅助治疗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方白丸子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风痰入络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真方白丸子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2年7月蒙城县中医院87例AI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病历尾号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真方白丸子。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CRP、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VEGF、NOS、内皮素-1(ET-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41/44)、对照组为76.74%(33/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 P =0.032)。治疗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痛眩晕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38、3.77、2.69、2.60、2.36, P<0.01或 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7.53, P<0.01),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t=2.99, 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CRP、TNF-α、MCP-1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07、5.70、5.30、3.36, P<0.01);VEGF[(364.54±33.04)ng/L比(346.86±29.63)ng/L, t=2.63]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NOS[(20.77±3.12)μmol/L比(29.46±5.36)μmol/L, t=9.27]、ET-1[(85.41±7.09)ng/L比(94.11±9.38)ng/L, t=4.89]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真方白丸子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可改善AI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风险评估下分级干预对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按血栓风险等级实施护理干预对血栓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PICC置管化疗患者540例,使用相同的血栓风险评估表筛查风险等级,按血栓风险等级中的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分别排序号,再按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0例,每组各风险等级90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低、中、高风险等级,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逐级增加特定电磁波、红花酒精外敷护理措施,2次/d,连续14 d。护理干预结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发生时间、发生率及FIB、D-D、PT、APTT的变化。结果:血栓发生时间,观察组为43 d,较对照组11 d后移;观察组血栓发生率(1.85%)低于对照组(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栓低风险者观察组及对照组FIB、D-D、PT、APTT指标,护理干预后较干预前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中风险及高风险者FIB、D-D指标,两组均有降低,观察组降低明显;PT、APTT两组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按血栓风险等级给予递进式活血化瘀护理干预,能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延迟血栓发生时间,降低血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风醒脑液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5月-2021年3月本院AIS患者92例,按病历尾号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服中风醒脑液。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疾病转归。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2.06±0.18)分比(2.73±0.23)分, t=15.56]、NIHSS评分[(5.25±2.36)分比(10.61±2.48)分, t=14.58]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s-CRP[(9.04±1.98)mg/L比(14.36±2.09)mg/L, t=12.57]、IL-6[(23.14±1.46)ng/L比(39.37±2.51)ng/L, t=12.39]、ET-1[(67.18±13.22)ng/L比(98.14±22.29)ng/L, t=19.3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全血高切黏度[(7.53±1.37)mPa?s比(9.24±1.42)mPa?s, t=5.89]、红细胞压积[(0.27±0.06)%比(0.39±0.08)%, t=8.14]、全血低切黏度[(5.92±1.09)mPa?s比(8.35±1.24)mPa?s, t=9.98]、纤维蛋白原[(1.63±0.42)g/L比(2.47±0.58)g/L, t=7.96]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研究组为15.22%(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3, P=0.335)。治疗后,对照组转归良好率为73.9%(34/46)、研究组为93.5%(43/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 P=0.011)。 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I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介导CCK-8调控IL-10/STAT3信号通路改善脑出血小鼠的炎症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介导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对白细胞介素 10(IL-10)/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 3(STAT3)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小鼠的脑部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110 只C57BL/6 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 22 只.采用胶原酶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复制 2 h后进行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混悬液灌胃(10 mL·kg-1),假手术组与脑出血组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小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及左转率;于术后 72 h采用干湿质量法检测脑含水量;于术后72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血肿周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以及Janus激酶 1(JAK-1)、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通路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于术后第 3、5 天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CCK-8 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IL-10、STAT3 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脑出血组比较,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干预治疗后,第 3 天及第 5 天小鼠改良神经功能缺陷(NDS)评分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第 3 天及第 5 天左转率降低(P<0.05),中剂量组第 3 天(P<0.05)及第 5 天(P<0.01)左转率降低,高剂量组第 3 天及第 5 天左转率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小鼠脑含水量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脑含水量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组促炎因子TNF-α、IL-6 及JAK-1、STAT3、p-STAT3 通路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IL-1β表达减少(P<0.05),抑炎因子IL-10 表达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及JAK-1、STAT3、p-STAT3 通路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抑炎因子IL-10 表达明显增加(P<0.01).低剂量组CCK-8 的含量在用药后第 3 天增加(P<0.05),第 5 天含量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CCK-8的含量在用药后第 3 天及第 5 天明显增加(P<0.01).IL-10 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用药后均明显增高(P<0.01),STA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用药后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可以增加脑肠肽CCK-8 的表达,调控IL-10/STAT3 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小鼠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活血生新"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分析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筛选Zea-longa评分为 1~3 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土家族麝针组、针刺组,另设立假手术组,每组 15 只,土家族麝针组以自制麝针刺激大鼠对侧头皮运动区肌层;针刺组以普通针灸同法治疗,持续治疗 3 个疗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治疗前和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 6 只大鼠进行平衡木实验检测其神经运动功能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的VEGF和HIF-1α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海马中VEGF受体(VEGFR)2 与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Src)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土家族麝针组和针刺组运动功能明显降低,血浆中VEGF和HIF-1α含量明显增高(P<0.05);治疗 3 个疗程后,与模型组比较,麝针组和针刺组的运动功能明显提高,血浆中HIF-1α和VEGF含量明显升高,大鼠海马中VEGFR2 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Src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相比,麝针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较好,血浆中VEGF和HIF-1α含量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麝针组海马中VEG-FR2 相对表达明显升高,Src蛋白相对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土家族麝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以"活血化瘀生新"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风Ⅳ号协定方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中风Ⅳ号协定方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联合中风Ⅳ号协定方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1.49%,43/47)较对照组(71.11%,32/45)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言语不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血浆黏度(WBV)、低切还原黏度(LSRV)、高切还原黏度(HS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1,P=0.739>0.05).结论 中风Ⅳ号协定方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艾灸神阙穴、关元穴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夜尿增多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研究艾灸神阙穴、关元穴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夜尿增多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中风后夜尿增多患者按入院就诊顺序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合并症,根据患者夜尿增多具体情况,予以适当对症干预.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取肾俞穴、会阳穴、三阴交、足三里、八髎穴针刺治疗,配合艾灸神阙穴、关元穴,治疗6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加强排尿管理跟踪,统计两组治疗前后夜尿次数,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夜尿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夜尿增多的总有效率达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P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艾灸神阙、关元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夜尿增多具有可行性,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予以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中药复方配伍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建立与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建立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诠释君、臣、佐、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 以丹膝颗粒抗缺血脑血脑中风为例,根据生物流量平衡建立成分与靶点的网络动力学,获得平衡常数拓扑矩阵,运用因子转旋分析其作用层次、组合、强度与方向,定量回答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结果 建立了任意多节点的网络动力学方程组,可通过一次给药曲线下的面积AUC、多次给药一个周期曲线下的面积AUC及连续给药时的稳态浓度Css获得其作用平衡常数,构成变化速度的平衡数矩阵,经因子转旋分析可获得总分差解析,解析成分簇与靶点簇作用的君、臣、佐、使层次;经旋转后的成分簇与靶点簇矩阵可解析其君、臣、佐、使层次组合关系;经成分簇与靶点簇的流量速度的绝对值大小、正负号排序可解析其作用强度、方向,三者结合可从整体定量药理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科学原理.丹膝颗粒中20个成分与20个靶点的配伍作用是:原方中君臣药材中的原儿茶酸、柚皮素、β-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芍药苷、原儿茶醛、大黄素、洋川芎内酯A等成分占总作用强度的95%,构成第1、2主成分主体,先作用于TNF-α、CaMKⅡ、IL-6、HSP70-1、GPX-1、P38 MAPK、Bcl-2、P38 MAPK、ERK1、PKGⅡ靶点,再进一步作用占总变化95%的TRAF6、SOD、JNK2、nNOS、IL-1β、JAK-1、P-selectin靶点而发挥作用.而中膝中的β-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可统领各成分进行作用.结论 网络动力学平衡常数因子分析法可用于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研究,阐明其配伍的科学内涵;丹膝颗粒主要通过君臣药而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