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免疫学检验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规范势在必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免疫病是一类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前者结构损害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及时诊断并施以合适的免疫干预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改善预后。日益涌现的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特种蛋白检测是指导临床诊断及监测免疫状态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检测指标设置、检测标准化、结果解读及互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正确评估这些神经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建立标准化检测流程,并通过室间比对质控来规范临床检测,并用以指导治疗策略、监测疗效和评估预后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神经免疫学检测分为常规型和研究型检测,并对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检测技术和应用规范做一述评,旨在唤起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医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加快神经免疫学检验的开发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进程,给神经免疫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和sPD-1水平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动态观测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外周血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A)组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B)组3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未治疗(C)组15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0周、24周、48周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PD-1水平。3组间计量资料行方差分析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0周时,A组、C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外周血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B组(4.70%±1.58%)显著高于A组(3.25%±1.01%)和C组(2.77%±0.67%)( F=16.65, 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外周血sPD-1,B组[(1 866.62±1 472.70)pg/ml]显著高于A组[(824.86±538.66)pg/ml]和C组[(618.19±602.62)pg/ml]( F=10.95, 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48周时血清HBsAg,A组、C组较基线无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高于B组( P<0.05);血清HBeAg,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但A组显著高于B组( 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血清HBV DNA水平,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低于C组( P<0.05),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 P>0.05);外周血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A组(1.56%±0.73%)、B组(1.32%±0.43%)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低于C组(2.64%±0.85%)( 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外周血sPD-1,A组[(289.05±215.86)pg/ml]、B组[(236.01±173.92)pg/ml]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低于C组[(650.34±598.46)pg/ml]( 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48周时A组,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水平与HBsAg、HBV DNA下降水平无相关性,与HBeAg下降水平呈正相关( r=0.376, P<0.05);sPD-1下降水平与HBsAg变化无相关性,与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98、0.384, P值均<0.05)。48周时B组,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sPD-1下降水平与HBsAg、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 P值均<0.05)。 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48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这不仅与恩替卡韦治疗有关,而且与sPD-1参与的免疫学机制有关;且HBeAg的表达抑制与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或活性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临床样本中微生物和宿主核酸的测序分析,可以无偏倚地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正在逐渐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然而业界对该技术的临床适应证、实验流程、质量管理、性能验证和报告解读等方面仍有困惑。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组织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撰写了专家共识,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和处理方法,希望有益于业界的良性互动,促进该技术规范和发展,为临床抗感染诊治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易误诊,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反复发作。其病原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特殊的胞内感染特性和潜在的生物威胁,目前医务人员对类鼻疽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有限,缺乏诊疗规范指导。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联合重庆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来自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感染病学、呼吸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从该病的流行特征、病原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类鼻疽诊治水平,规范临床管理,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癌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有效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手段能够显著降低肺癌患者的病死率。传统的肺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测、痰细胞检测、支气管镜、针活检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侵入性强、操作过程复杂、易出现假阳性、检测指标单一等缺点。肿瘤标志物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的情况,并能监测肿瘤治疗的效果。因此,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在临床检验和生物医学等方面,与生物传感器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该文简略介绍了针对肺癌的传统检测方法,重点阐述了近几年来基于免疫学、纳米材料和适配体的光学或电化学肺癌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的相关技术及检测方法,并对肺癌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淋巴细胞及亚群计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及亚群计数对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9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确诊28 d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确诊24 h内的血相关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 3+、CD 4+、CD 8+T淋巴细胞数,CD 4+/CD 8+T淋巴细胞比例及免疫球蛋白G4水平;血炎症指标降钙素原、白蛋白水平及入院24 h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确诊28 d时患者的生存及并发症状况。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绘制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D 3+、CD 4+T淋巴细胞预测SAP预后的价值。 结果:90例SAP患者中男性居多(65.6%),病因以胆源性为主(56.7%),高脂血症性次之(35.6%)。确诊28 d时存活85例(94.4%),其中39例痊愈,纳入预后良好组;46例合并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胰腺局部并发症,死亡5例(5.56%),共51例纳入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24 h内的CD 3+[366(268,498)个/μl比709(578,999)个/μl]、CD 4+[209(120,298)个/μl比486(303,548)个/μl]T淋巴细胞数及白蛋白水平(33.9 g/L比35.9 g/L)显著下降,而降钙素原水平(1.02 ng/ml比0.43 ng/ml)、APACHEⅡ评分[7(4,10)分比5(3,8)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内的CD 3+、CD 4+T淋巴细胞数预测SAP预后不良的AUC值分别为0.857(95% CI 0.696~1.000)、0.867(95% CI 0.708~1.000),临界值分别为524个/μl、301个/μl,灵敏度均为85.7%,特异度分别为78.6%、85.7%。 结论:SAP确诊24 h内外周血CD 3+、CD 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对SAP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未治疗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状况,旨在为免疫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风湿免疫科和血管科就诊的大动脉炎患者29例,女性28例、男性1例,中位数年龄为39岁,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且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同期选择21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未治疗的29例大动脉炎患者中,28例为女性,26例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全身症状中以乏力(62.07%)和头痛(41.38%)为主要表现,血管症状中以杂音和脉搏减弱(68.97%)为主要表现,Numano分型中以Ⅴ型(79.31%)最多。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总T(CD3)淋巴细胞的绝对值[(1 337.14±312.46)μl vs(1 139.95±340.96)μl, t=2.120, P=0.039]、辅助T(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46.29%±6.55% vs 36.55%±7.42%, t=4.903, P<0.000 1]和绝对值[(815.52±194.11)μl vs(571.44±187.55)μl, t=4.450, P<0.000 1]、CD4/CD8的比值[1.83(1.41~2.30) vs 1.32(1.03~1.39), Z=3.401, P=0.001]都升高,而自然杀伤(NK)细胞(CD56)的百分比[10.71%(6.45%~14.30%) vs 14.57 %(10.87%~18.47%), Z=2.408, P=0.016]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大动脉炎患者的补体C3[1.16(1.02~1.31)g/L vs 1.05(0.93~1.15)g/L, Z=2.383, P=0.021]升高,免疫球蛋白(Ig)G[11.97(8.74~14.43)g/L vs 14.37(13.11~15.47)g/L, Z=3.017, P=0.003]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19.31(9.50~28.50)mm/h vs 3.71(2.00~5.00)mm/h, Z=5.338, P<0.000 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6.52(0.32~8.62)mg/L vs 0.73(0.35~1.07)mg/L, Z=2.983, P=0.003]和快速C反应蛋白(Q-CRP)[8.73(1.03~7.72)mg/L vs 0.57(0.08~0.98)mg/L, Z=4.263, P<0.000 1]都升高。 结论: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处于激活状态,外周血中的总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以应对全身大动脉血管的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原加工相关的转运蛋白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原加工相关的转运蛋白1(TAP1)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抗原呈递途径所必需,在肿瘤免疫学监测重要标志性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转导3种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和GL261)中过表达和敲低TAP1的表达水平,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慢病毒过表达空载体对照组、慢病毒敲除空载体对照组、TAP1过表达组和敲除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TAP1和MHC-Ⅰ的表达和相互关系;使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功能;流式细胞检测MHC-Ⅰ在TAP1过表达和敲低的GL261细胞表面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AP1对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采用方差分析做多组比较、独立样本 t检验做两两比较。 结果:TAP1过表达和敲低3种细胞系成功,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吸光度中G261细胞的增殖每组无变化和侵袭功能通过 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5,df=4, P>0.05);TAP1的过表达和胶质瘤细胞的敲低表明TAP1和MHC-Ⅰ表达 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0,df=4, P<0.05);TAP1过表达和敲低G261细胞与体内存活和CD8 +的免疫化学染色相关( t=5.806,df=4, P<0.05);MHC-Ⅰ类在TAP1过表达和敲低GL261细胞表面表达。 结论:TAP1可能通过调节CD8 +T细胞而成为胶质瘤的关键抑癌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SLE患者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LTP)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断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113例,收集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分为难治组(RLTP组,25例)和非难治性组(NRLTP,88例),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 χ2检验方法比较分析2组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及免疫学等指标,进一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LTP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LTP患者的累积生存率。 结果:与NRLTP患者比较,RLTP患者的病程更长[72(30,120)个月与38.5(8.5,93)个月, H=-2.401, P=0.016)],神经系统损害(28%与7%, χ2=8.58, P=0.016)比例更高、出血风险更高[(4.6±1.7)与(3.8±1.3), t=2.548, P=0.012]及病死率更高(8%与0, χ2=7.167, P<0.01);同时RLTP组抗GPⅠb/Ⅸ阳性率显著高于NRLTP组(27%与4%, χ2=8.647, P<0.01);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GPⅠb/Ⅸ阳性是RLTP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LTP组的累积生存率较NLTP组明显降低( χ2=7.909, P<0.01)。 结论:RLTP病程长、易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抗GPIb/IX阳性率高并且出血风险高及预后差,应早期识别该类患者,调整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案例教学在临床免疫学检验课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免疫学检验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由前沿的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检验技术等内容构成,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联系密切。本研究在临床免疫学检验课堂中引入了案例教学,选用具有典型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临床案例,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角度提出几个难度适宜的问题,通过课前讨论、课堂解惑的方式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实际应用中证明这是提高医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