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脂肪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纳米脂肪是将脂肪组织通过机械乳化、过滤后得到的可以通过27 G针头的乳糜状流体,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瘢痕修复、改善皮肤衰老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传统的纳米脂肪制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其核心成分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该文结合最新发表的文献,对纳米脂肪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创面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手工吻合行消化道重建的近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对2017年5—12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28例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接受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后,将乙状结肠与直肠行"端端吻合",手工全层连续缝合,先缝合直肠左侧壁,沿直肠后壁连续缝合5~6针;然后同样方法从沿直肠前壁连续缝合5~6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82.5±57.5)min,消化道重建手工吻合时间为15(9~25)min。术后共5例(17.9%)发生并发症,2例吻合口漏患者经引流、营养支持治疗后逐渐自然愈合;1例腹腔感染患者经抗感染、引流后恢复;1例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1例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患者,经换药引流后痊愈。无腹腔出血、乳糜漏、输尿管损伤、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中位随访15(12~1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者,有3例患者诉存在肛门异物感;行小肠造口还纳手术后,8例患者诉排粪次数多,控粪能力差,余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结论: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细脂肪颗粒的获取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两种不同获取微细脂肪颗粒的方法,探讨不同方法获得微细脂肪颗粒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对5例女性患者(年龄22~31岁,平均26.2岁)行腹部脂肪抽吸术。分别通过漂浮法和过滤法获取微细脂肪颗粒,与乳糜脂肪和脂肪颗粒进行比较。通过细胞活性、流式分析、组织染色等方式比较各组脂肪组织的细胞活性和组分等指标。结果:漂浮法和过滤法获取的微细脂肪颗粒与乳糜脂肪均可通过OT针头。活细胞染色发现两种方法获取脂肪中均存在活性细胞,而乳糜脂肪中未见。流式细胞分析中,CD90漂浮组表达高于对照组( P=0.048)。 结论:经漂浮法或过滤法处理可获得微细脂肪颗粒,既保留组织完整性和细胞活性,又可实现细针注射与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儿乳糜腹5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分析2011—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例早产儿乳糜腹患儿资料。5例平均胎龄为29 +1周,出生体重(1 122±323)g,其中男婴3例、女婴2例。产前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腹腔积液,患儿在开始肠内营养后4~10 d出现腹胀、腹腔积液,行腹腔积液常规及乳糜试验诊断为乳糜性腹水。禁食1~3周,采用高蛋白(4 g·kg -1·d -1)、低脂肪(2.0~2.5 g·kg -1·d -1)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再次开奶4例以含50%中链脂肪酸的配方奶喂养、1例以母乳开奶,中链脂肪酸配方奶持续时间1~3个月。随诊3~5年,无乳糜腹复发。检索到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文献报道的7例早产儿乳糜腹病例资料,其中6例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腹腔积液,发现时胎龄21~23周;3例进行核素淋巴显像检查,2例发现腹腔淋巴瘘或淋巴管扩张;5例需禁食同时持续静脉输注奥曲肽治疗;3例保守治疗无效者行腹腔镜/开腹手术治疗后好转。7例保守治疗阶段4例合并败血症,需要静脉抗生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模式化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模式化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4例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6例,女68例;年龄为59(17~86)岁。所有患者行模式化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2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随访终点为肿瘤复发、转移或患者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7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模式化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其中6例术前行肠道支架置入(因肿瘤导致肠梗阻),3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1例行Hartmann手术。17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80,106)min,术中出血量为45(25,60)mL,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为5(3,6)d,术后住院时间为7(6,8)d。(2)术后并发症情况:174例患者中,1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和(或)脂肪液化4例,吻合口漏3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腹腔出血、乳糜漏、肺部感染各1例。2例吻合口漏患者行末端回肠造口术。1例腹腔出血患者行剖腹探查腹腔成功止血。1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4例患者中,肿瘤TNM分期Ⅰ期27例,Ⅱ期68例,Ⅲ期77例,Ⅳ期2例;肿瘤高分化9例,中分化107例,低分化58例。174例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9(15,23)枚,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为0(0,2)枚,肿瘤长径为4(3,5)cm。174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79例,癌结节21例,脉管侵犯35例,神经侵犯29例。(4)随访情况:174例患者中,15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1~70)个月。157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20例出现肿瘤转移,其中9例多发转移、5例肝转移、4例肺转移、骨转移和脾脏转移各1例。157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9%、80.8%。结论:模式化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眼睑贴骨性瘢痕所致的凹陷及萎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将获取的脂肪进一步机械细化处理获得乳糜脂肪。根据需要在眼眶区域行序列化乳糜脂肪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约3个月。脂肪移植后3个月左右,对于伴发上睑下垂或眦点异位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对于下睑则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修复眼睑畸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估瘢痕,同时使用医患综合评分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共入选6例眼睑区域贴骨瘢痕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4~53岁,平均37岁。缺损原因:外伤4例,上颌骨骨髓炎治疗后2例。病程时间:1.5~50.0年,平均14.2年。瘢痕位置:上睑4例,下睑2例;凹陷区域面积:0.5 cm×2.0 cm ~1.5 cm×3.0 cm。上睑乳糜脂肪注射3~4次,平均3.25次;下睑平均2次,单次注射量0.6~1.3 ml,注射总量1.4~2.7 ml。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有患者外观显著改善,眼睑软组织容量明显增加,瘢痕区域组织活动度良好、弹性改善,无并发症出现。患者自评量表(PSAS)和观察者评分量表(OSAS)分数分别为(7.0±1.0)分和(6.7±1.1)分,医患综合评分为4~5分,平均4.5分。结论:对于上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乳糜脂肪能够有效增加组织容量,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下睑,则需要在乳糜脂肪移植的基础上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进一步增加支持结构,方可获得较好的重建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乳糜胸49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乳糜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期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出现的乳糜胸病例49例。分别为大血管转位矫正术13例,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离断术后13例,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改良B-T分流术后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4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1例,永存动脉干矫治术后1例。乳糜胸发生在右侧19例,左侧20例,双侧9例,心包1例。诊断时间为术后1~22天,平均8天。结果:乳糜胸一旦诊断明确,即开始非手术治疗(禁食/中链脂肪酸奶粉喂养),治愈43例(87.75%),其中41例(83.67%)经饮食及支持治疗痊愈,治疗时间4~65天,平均11天;2例保守治疗无效,1例行化学胸膜固定术联合生长抑素维持治疗后痊愈,1例行手术治疗痊愈。死亡6例,为术后心功能差/严重肺动脉高压、病情危重家长放弃治疗。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乳糜胸,禁食待胸腔积液减少后逐渐予中链脂肪酸奶粉喂养仍是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严重及恶性乳糜胸及时手术干预可提高患儿生存率,节省住院时间及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AR1B基因变异致乳糜微粒滞留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SAR1B基因变异致乳糜微粒滞留病(CMRD)的基因型与临床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总结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2例CMRD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以“乳糜微粒滞留病”“乳糜微粒潴留病”“乳糜微粒保留病”“安德森病”“安德森综合征”“chylomicron retention disease”“Anderson syndrome”“Anderson disease”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1月进行检索。总结SAR1B基因变异致CMRD的主要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结果:2例患儿分别为1例11岁男童与1例4月龄女童。2例患儿均有脂质吸收不良、生长不良、胆固醇下降、转氨酶与肌酸激酶升高、维生素E缺乏,基因检查发现分别为SAR1B基因纯合变异(c.224A>G)和复合杂合变异(c.224A>G和c.554G>T)。例1随访1个月余,仍偶有下肢肌痛;例2随访1年余,生长已追赶至正常水平,2例患儿均无其他明显不适。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2篇,包括本研究2例共有51例患者。51例CMRD患者中存在21种SAR1B基因变异,包含10种错义变异,4种无义变异,3种移码变异,框内缺失、剪接位点变异、大片段缺失与大片段缺失插入各1种。51例CMRD患者中,脂质吸收不良49例(腹泻或脂肪泻43例、呕吐17例、腹胀12例)、脂溶性维生素缺乏45例(维生素E缺乏43例、维生素A缺乏10例、维生素D缺乏9例、维生素K缺乏5例),生长不良35例,肝脏受累32例(转氨酶升高32例、脂肪肝5例、肝肿大3例),内镜下可见白色小肠黏膜29例,肌酸激酶升高17例,神经病变14例,眼部病变5例,棘形红细胞增多2例,心脏射血分数降低1例,无症状1例。结论:CMRD常表现为婴儿早期脂质吸收不良和生长不良。实验室检测特点为低胆固醇血症,伴或不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肝酶和(或)肌酸激酶升高。SAR1B基因型以纯合型为主,错义变异多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机器人消化道重建联合改良右髂区辅助Trocar孔取出标本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全机器人消化道重建联合改良右髂区辅助Trocar孔取出标本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3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1例,女58例;年龄为(64±15)岁。患者均行完全机器人消化道重建联合改良右髂区辅助Trocar孔取出标本直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39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完全机器人消化道重建联合改良右髂区辅助Trocar孔取出标本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非计划重返手术及死亡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为(4.5±1.1)cm,手术时间为(157±63)min,术中出血量为(65±22)mL,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2.36±0.29)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27±1.13)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为(2.90±1.12)d。术后第1、2、4天疼痛评分分别为(2.34±1.07)分、(1.26±0.36)分、(0.10±0.06)分。总住院时间为(8.92±2.15)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1±2.3)枚,术后肿瘤远端切缘距离为(2.6±0.5)cm,肿瘤近端切缘距离为(13.1±2.6)cm,术后所有标本直肠系膜完整,环周切缘阴性。13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肠梗阻各1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无腹壁切口感染和出血、乳糜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2)随访情况。13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无切口慢性感染、切口疝、切口肿瘤种植、切口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及大小便失禁。结论:完全机器人消化道重建联合改良右髂区辅助Trocar孔取出标本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一种纠正乳糜血对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检测干扰的新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网织红细胞(RET)通道研究参数(HGB-O、MCHC-O)快速纠正乳糜血对血红蛋白(HGB)及其相关指标检测干扰的新策略。方法:采用诊断实验研究设计。顺序选取阜外医院2021年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完成血常规检测的住院患者样本90份,所选样本无溶血、黄疸、乳糜。患者年龄(49.2±5.7)岁,其中男47例,女43例。利用3种不同含量(25、50、70 μl)的脂肪乳注射液等量置换血浆以制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轻、中、重度升高的乳糜血样本,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RET通道研究参数(HGB-O、MCHC-O)作为纠正后HGB及其相关指标数值(RET法),与原始值(添加脂肪乳之前的检测值)及公式法校正值之间进行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Bland-Altman及相关性分析,以评价RET法的纠正效果。 结果:在MCHC不同程度升高的乳糜血样本中,HGB(g/L)的RET法纠正值[104.0(83.8,132.8)、109.0(87.78,128.25)、104.0(87.8,131.8)]与原始值[104.0(83.0,133.0)、107.5(86.75,129.25)、103.5(85.8,131.3)]及公式法校正值[104.0(84.0,133.8)、106.0(86.75,131.25)、102.5(86.8,131.3)]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035, P=0.983; H=0.097, P=0.953; H=0.112, P=0.945)。MCHC(g/L)的RET法纠正值[366.5(325.8,341.5)、333.5(323.8,340.0)、333.5(327.0,341.25)]与原始值[336.0(324.8,342.0)、333.0(323.5,342.3)、332.0(326.75,340.5)]及公式法校正值[335.5(323.5,343.3)、331.0(321.0,338.3)、329.5(325.25,337.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049, P=0.976; H=3.149, P=0.207; H=0.883, P=0.643)。RET法纠正HGB及相关指标的检测值与原始值有良好的一致性[96.7%(29/30)的点均在95%一致性界限以内],且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0.919, P<0.01)。 结论:基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RET通道研究参数的RET法可以作为一种纠正乳糜血对HGB及其相关指标检测干扰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