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管理: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围产期管理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围产期管理思路。结果:3例孕母均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时(孕24、30和23周)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右心增大和三尖瓣反流),进一步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动脉导管狭窄/早闭,但未发现其他结构异常。母体在孕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例1和病例2因可疑胎儿心功能不全(心血管整体评分分别为6分和5分)行急诊剖宫产,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分别治疗56和42 d后好转出院(心功能正常)。病例3在动态观察中动脉导管狭窄程度好转,于孕38周因剖宫产史行择期剖宫产娩一活婴。结论:中晚孕期产科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对胎儿动脉导管的检查,尤其是在发现右心增大或三尖瓣反流时;对于动脉导管狭窄的胎儿应密切监测动脉导管以及继发右心功能不全的超声表现,可将心血管整体评分纳入评估内容。一旦诊断胎儿动脉导管早闭,应立即分娩,生后新生儿心功能可恢复,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60例危重孕产妇ICU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临床实践与指南差距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并分析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在我国的临床实践现状与指南的差距,为进一步构建符合我国实情的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的循证实践方案及循证转化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3—5月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纳入该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科病房、儿童保健门诊的50名医护人员及儿童保健门诊的100名照顾者,从组织层面、医护人员层面和照顾者层面展开调查。组织层面调查该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科病房和儿童保健门诊,审查相关支持制度及支持文件;医护人员层面采用现场观察法;照顾者层面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设问卷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的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15个条目的执行率为0,有6个条目的执行率为1%~50%,有6个条目的执行率为51%~99%,有4个条目执行率为10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实践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其文化程度( P<0.05),二者呈正相关( r=0.238, P<0.05)。 结论: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的临床实践与指南仍存在较大差距,需加强相关培训,努力缩小临床实践与指南间的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并24 h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2周内是否进行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高比例母乳组(母乳喂养量占比>50%)、低比例母乳组(母乳喂养量占比≤50%)、全配方奶组。3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晚发型败血症的影响。 结果:高比例母乳组、低比例母乳组和全配方奶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0.5%(1/216)、8.1%(5/62)和8.0%(2/25)(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高比例母乳组相比,低比例母乳组和全配方奶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风险增加, OR值分别为17.844(95% CI 2.005~158.775)和23.261(95% CI 1.916~282.350)。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50%以上可能降低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某综合型医院临床氧疗医嘱合理性与规范性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综合型医院院内氧疗医嘱开具的合理与规范情况。方法:整群抽样选取上海长海医院2018年3月1日至6月1日住院并行吸氧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Neves等编制的"住院患者氧疗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入院诊断、氧疗指征、氧疗医嘱、氧疗参数等资料,依据英国胸科协会2017年《成人医疗保健和紧急场所氧气使用指南》标准评定氧疗医嘱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结果:调查科室为内科、外科及专科(包括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老年科、皮肤科、介入科、肿瘤科、口腔科、康复医学科、感染科),共调查吸氧患者464例,其中内科病房71例、外科病房309例、专科病房84例。医嘱合理率为92.2%(428/464),内科病房合理率(64.7%,46/71)低于专科病房(92.8%,78/84)和外科病房(98.3%,304/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1.09, P<0.01);普通病房患者398例、危重症病房患者66例,普通病房合理率(90.9%,362/398)低于危重症病房(100.0%,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47, P<0.05)。医嘱规范率为22.4%(104/464),专科病房(54.8%,46/84)优于内科病房(26.8%,19/71)和外科病房(12.6%,39/309),危重症病房(65.2%,43/66)优于普通病房(15.3%,61/3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8.35, P<0.01;χ 2=80.81, P<0.01)。 结论:综合型医院院内氧疗合理性总体尚可,规范性急需提高。不同科室、不同等级病房间的氧疗医嘱合理性及规范性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胎妊娠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不同分型的妊娠期分型转化及围产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IUGR)孕妇的自然病程、分型变化及围产结局。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3例期待治疗的sIUGR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舒张末期脐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3型(Ⅰ型:正常;Ⅱ型:持续性消失或反向;Ⅲ型:间歇性消失或反向),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各分型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受孕方式、诊断孕周、妊娠期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指征、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和出生体重、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和新生儿严重并发症,特别比较基于首诊分型的sIUGR的妊娠期分型变化及其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1)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153例sIUGR孕妇中,初次诊断时Ⅰ型100例(65.3%),Ⅱ型35例(22.9%),Ⅲ型18例(11.8%)。各分型sIUGR孕妇的年龄、受孕方式、妊娠并发症、初次诊断孕周、脐带插入特征、分娩指征、胎儿宫内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Ⅰ型sIUGR孕妇的分娩孕周为(33.5±1.9)周,显著晚于Ⅱ型和Ⅲ型sIUGR孕妇[分别为(31.3±1.8)、(31.2±1.1)周, P<0.001]。Ⅰ型sIUGR双胎估测胎儿体重(EFW)差显著低于Ⅱ型、Ⅲ型sIUGR( P均<0.001)。Ⅰ型sIUGR大、小胎儿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脑白质软化、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大胎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型和Ⅲ型( P均<0.05)。(2)分型转化:Ⅰ型sIUGR中,28例(28.0%,28/100)孕妇分娩前的分型发生进展,其中18例进展为Ⅱ型,10例进展为Ⅲ型。与持续Ⅰ型sIUGR相比,进展为Ⅱ型或Ⅲ型sIUGR者大、小胎儿NICU入住率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大胎儿脑白质软化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Ⅰ型进展为Ⅲ型sIUGR孕妇双胎脐带插入呈不一致型的比例(6/10)显著高于持续Ⅰ型和Ⅰ型进展为Ⅱ型者[分别为19.4%(14/72)、0(0/18), P=0.001]。初次诊断为Ⅱ型sIUGR者35例,其中分娩前逆转为Ⅰ型者4例(11.4%),持续Ⅱ型者25例(71.4%),逆转为Ⅲ型者6例(17.1%);持续Ⅱ型、逆转为Ⅲ型sIUGR者大胎儿NICU入住率显著高于逆转为Ⅰ型者( P<0.05)。初次诊断为Ⅲ型sIUGR者18例,其中分娩前逆转为Ⅰ型者2例(2/18),进展为Ⅱ型者6例(6/18),持续Ⅲ型者10例(10/18)。Ⅲ型转化为各分型sIUGR者大小胎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均>0.05)。 结论:初诊不同分型sIUGR间存在分型转化现象,包括进展或逆转。对于Ⅰ型sIUGR,当双胎EFW差较大、脐带插入呈不一致型时,应适当增加超声评估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征,以期更有效、合理利用ICU资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19年7月救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ICU入院方式分为急诊入院组(因病情危重入产科病房当天或次日转入ICU)和计划入院组(入产科病房2 d后转入ICU)。收集危重孕产妇的发病情况、转入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等临床特征及医疗费用,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近14年中,ICU共收治危重孕产妇576例,占同期产科住院患者的0.8%(576/71 790),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4.6%(576/12 412);7例孕产妇死亡,占ICU危重孕产妇的1.2%,孕产妇总体病死率为10/10万。576例危重孕产妇中,急诊入院327例(占56.8%),计划入院249例(占43.2%)。与计划入院组比较,急诊入院组孕产妇择期剖宫产比例更低(17.7%比94.0%, P<0.01),急诊剖宫产比例更高(65.1%比2.4%, P<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和Marshall评分亦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分):6.0(4.0,9.8)比4.0(3.0,7.0),APACHEⅢ评分(分):14.0(11.0,20.3)比12.0(9.0,16.0),SAPSⅡ评分(分):8(0,12)比3(0,8),Marshall评分(分):2(1,4)比1(1,3),均 P<0.01〕,且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1,5)比2(1,3), P<0.01〕,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13)比13(10,18), P<0.01〕。急诊入院组和计划入院组孕产妇均以产科因素转入为主,分别为60.9%(199/327)和70.3%(175/249);其中产后出血占比最高〔分别为35.2%(115/327)和57.0%(142/249)〕,先兆子痫/子痫次之〔分别为7.0%(23/327)和7.6%(19/249)〕;19例产褥感染患者中仅有7例为计划入院;2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均为急诊入院。在急诊入院和计划入院患者中,分别有73例(22.3%)和42例(16.9%)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4 h),99例(30.3%)和35例(14.1%)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67例(20.5%)和20例(8.0%)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123例(37.6%)和154例(61.8%)应用了抗凝治疗。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方面,不同疾病孕产妇的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FLP的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最高〔分别为21.0(15.0,32.5)分、12.0(6.0,16.5)分、6.0(3.5,8.0)分〕,产后出血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最低〔分别为4.0(3.0,7.0)分、12.0(10.0,16.0)分〕,肺炎的SAPSⅡ评分最低〔2.0(0,14.0)分〕,产褥感染的Marshall评分最低〔1.0(0,3.0)分〕。在总住院医疗费用方面,急诊入院组明显低于计划入院组〔万元:3.1(2.0,4.7)比4.1(2.9,5.8), P<0.05〕。 结论:与计划入院的危重孕产妇相比,急诊入院者病情更加复杂、紧迫,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更高;目前ICU常用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仍需设计针对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宝贵的ICU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下的护理在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下的护理在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18例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研究组(60例,采用基于FMEA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负面情绪、产后出血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4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后24 h出血量均较产后2 h增加,但研究组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健康教育、病房环境、操作技能、知识讲解、基础服务及沟通技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FMEA的护理在宫缩性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改善产妇负面情绪,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龄二胎产妇优化护理管理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最佳证据的高龄二胎产妇优化护理干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前期研究获取的最佳证据,制订高龄二胎产妇优化护理审查指标,并应用循证的护理方法获得最佳实践证据,并应用2017修正版(第三版)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指导护士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2019年3—5月,完成基线审查,共纳入82名孕产妇及43名护士。2019年6月将证据融入临床实践。2019年7—10月采用基线审查相同的指标和纳入排除标准对产科病房(包括爱婴区)43名护士(包括助产士)及85名高龄二胎产妇进行了证据应用后的效果评价。比较证据应用前后高龄二胎产妇焦虑、抑郁情况、产妇满意度及护士对最佳证据的正确执行率。结果:应用最佳证据后,护士对产妇优化护理最佳证据的执行率>80%,产妇焦虑评分由(55.29 ± 10.11)分降低到(41.74 ± 1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8.55, P<0.01);抑郁评分由(57.77 ± 8.32)分降低到(47.86 ± 9.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23, P<0.01)。产妇满意度由92.68%(76/82)提高到98.82%(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92, P<0.05)。 结论:通过应用最佳证据,可进一步规范我国高龄二胎产妇产后优化护理范式,减少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提高产妇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救治的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其人口学特点、抢救策略、重症监护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1)共纳入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132例,包括孕妇128例[孕周(28.0±8.8)周],产妇4例(产后6~32 d),63.6%(84/132)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78.0%(103/132)由地市级及以下医院转诊入院,不规律产前检查者占59.1%(78/132)。先心病主要类型为分流型(55.3%,73/132)。改良版WHO(mWHO)风险分级Ⅳ级者占90.9%(120/132)。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64.4%,85/132)。46.2%(61/132)孕前已确诊先心病,70.5%(93/132)孕前未接受任何治疗。(2)所有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均接受了产科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抢救成功率96.2%(127/132),无严重产科并发症发生。至出院后24 h内死亡率为3.8%(5/132)。16.7%(22/132)接受了妊娠期心脏手术,其中77.3%(17/22)术后继续妊娠至34周后。(3)132例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30.5±8.6)周,主要方式为剖宫产术(71.2%,94/132)。101例(76.5%,101/132)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进入围产期(≥孕28周),其中,98例活产(97.0%,98/101),分娩活产儿99例(包括双胎1例)。99例活产儿中,早产儿59例(59.6%)、足月儿40例(40.4%);活产儿出生体重(2 167±698)g。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畸形为胎儿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主要来自经济、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疾病干预晚,存在明确妊娠禁忌仍保留妊娠,致使母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多学科团队联合积极救治,并在妊娠期行心脏手术可相对改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