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分别联合曲美他嗪对CHF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分别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CHF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33例)、B(33例)、C(34例)三组,A组采用常规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B组采用大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C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均治疗6个月,比较三组治疗后心功能、血脂、炎性因子以及优良率,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B组和C组血脂、心功能、血清炎性因子以及各时间段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6个月,B组和C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99±0.25)mmol/L、(2.01±0.16)mmol/L]、左室射血分数(LVEF)[(51.29±4.15)%、(51.37±4.44)%]均显著高于A组[(1.52±0.16)mmol/L、(42.28±4.86)%]( t=9.10、6.24;8.10、11.38,均 P < 0.05),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42.33±3.19)ng/L、(41.87±3.55)ng/L]、白细胞介素18(IL-18)[(54.55±4.39)ng/L、(53.98±4.45)ng/L]、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5.13±2.13)mm、(35.68±2.46)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4.39±3.65)mm、(44.42±3.32)mm]、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9±0.39)mmol/L、(2.57±0.13)mmol/L]、总胆固醇(TC)[(3.79±0.13)mmol/L、(3.56±0.69)mmol/L]、三酰甘油(TG)[(1.12±0.05)mmol/L、(1.10±0.07)mmol/L]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68.41±10.23)ng/L、(88.37±6.65)ng/L、(42.63±3.13)mm、(51.68±5.42)mm、(3.13±0.11)mmol/L、(4.21±0.11)mmol/L、(1.51±0.11)mmol/L]( t=-13.98、-24.38、-14.27、-24.95、-6.41、-5.64、-8.00、-10.12、-14.17、-18.54、-12.53、-19.01、-5.35、-18.26,均 P < 0.05),6 min步行距离[(352.19±25.4)m、(351.74±24.29)m]长于A组[(319.71±21.11)m]( t=6.63、5.75,均P < 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优良率均显著高于A组(χ 2=4.00、4.16,均 P < 0.05),但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18%(6/33)]均高于A组[3.03%(1/33)]和C组[2.94%(1/34)](均 P < 0.05),A组和C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与大剂量辛伐他汀分别联合曲美他嗪治疗CHF均可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利于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但阿托伐他汀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1-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PI3K抑制剂LY294002组(AL组)。A组和AL组阿托伐他汀10 mg/kg连续灌胃3 d,AL组于阿托伐他汀末次灌胃前30 min腹腔注射LY294002 0.3 mg/kg。随后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于再灌注2 h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测定肠组织Chiu评分和湿重/干重比值,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PI3K、磷酸化Akt(p-Akt)、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表达,计算LC3Ⅱ/LC3Ⅰ比值。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A组和AL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湿重/干重比值升高,PI3K和p-Akt下调,Beclin-1表达上调,LC3Ⅱ/LC3Ⅰ比值升高( P<0.05);与I/R组比较,A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湿重/干重比值降低,PI3K和p-Akt表达上调,Beclin-1表达下调,LC3Ⅱ/LC3Ⅰ比值降低( P<0.05)。与A组比较,AL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湿重/干重比值升高,PI3K和p-Akt表达下调,Beclin-1表达上调,LC3Ⅱ/LC3Ⅰ比值升高( 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可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自噬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优化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优化药物治疗(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的临床预后及影响OMT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且成功接受PCI的3 818例患者,收集其住院期间和1年后的临床信息及OMT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出院1年后随访时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和非OMT组,对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不平衡基线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入院相关实验室检查、OMT各类药物使用等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患者长期OMT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远期OMT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将3 81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2 596例患者。其中男1 609例,女987例;年龄(62.51±9.56)岁,1年后随访时坚持OMT的患者有1 298例(50%),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他汀类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97.0%(2 517/2 596)、94.5%(2 454/2 596)、69.6%(1 806/2 596)和64.2%(1 666/2 596),尤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下降幅度最大。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与非OMT组相比,PCI术后坚持OMT的患者预后较好( HR=0.416,95% CI 0.270~0.641, P<0.001);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HR=1.804,95% CI 1.070~3.041, P=0.027)、心功能不全( HR=2.074,95% CI 1.161~3.702, P=0.014)、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HR=2.211,95% CI 1.228~3.983, P=0.008)、BMI>24 kg/m 2( HR=1.570,95% CI 1.037~2.377, P=0.033)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较差。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示住院期间OMT是长期OMT服药依从性的强影响因素( OR=41.278,95% CI 29.961~56.871, P<0.001),拥有较高学历、职工医疗保险及有PCI病史的患者与OMT高依从性相关。 结论:PCI术后患者长期OMT的服药依从性仍较差,而OMT高依从性与较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若无明显禁忌,所有PCI术后患者均应坚持O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肌无力患者对慎用药物知晓及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重症肌无力(MG)患者对MG慎用药物的知晓及应用情况。方法: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专家和神经内科专家共同讨论,制定出MG慎用药物目录(含抗感染类、心血管类、镇静催眠类、他汀类、抗癫痫类、精神类、镇痛类、麻醉类、解痉类和其他10类50余种药物)。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MG患者进行慎用药物知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MG病程与分型、并存疾病、用药情况、对MG慎用药物的知晓和应用情况以及相关用药知识获取途径等。调查问卷于患者结束就诊后现场发放,自愿参加,当场作答和回收。根据是否知晓慎用药物将患者分为知晓组和不知晓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慎用药物知晓程度的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 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290份。29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25例;MG病程为3周~360个月;临床分型为眼肌型者179例,非眼肌型111例;174例(60.0%)并存至少1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焦虑/抑郁症等);接受MG药物治疗者248例(85.5%);在有知识获得途径的患者中,通过医护人员宣教、医院宣传栏/展板、网络和书籍获得用药知识者分别为191例(92.7%)、26例(12.6%)、22例(10.7%)和7例(3.4%)。64.8%(188/290)的患者对慎用药物一无所知。110例患者在确诊MG后应用过慎用药物,7例(6.4%)用药后出现MG病情加重或发生不良反应,其中4例为应用滴眼剂(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各2例)。未接受MG药物治疗和确诊MG时未获知用药注意事项是慎用药物知晓程度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6.811,95 %CI:2.252~20.593, P=0.001; OR=5.615,95 %CI:3.223~9.785, P<0.001)。 结论:MG患者对慎用药物的知晓程度较低,神经科医护人员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MG患者进行慎用药物知识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相关肌病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高脂血症他汀相关肌病患者的多模态超声表现特征,为无创定量评估他汀肌病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就诊高脂血症老年他汀肌病患者20例(他汀肌病组)、服用他汀类药物未出现他汀肌病老年患者20例(他汀无肌病组)、与上述两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分别获取各组内侧腓肠肌在松弛、背屈、跖屈状态下肌肉的厚度、回声、羽状角、剪切波速度值(SWV)、血管指数(VI)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他汀肌病组内侧腓肠肌厚度约(1.04±0.20)cm,小于他汀无肌病组(1.34±0.16)cm和对照组(1.35±0.15)cm( F=22.03, P<0.001)。他汀肌病组羽状角约(12.50±1.10)°,小于他汀无肌病组(18.55±1.28)°和对照组(18.60±1.35)°( F=158.03, P<0.001)。与他汀无肌病组和对照组相比,他汀肌病组静息、背取、跖屈状态下SWV均减小( F=61.71、111.96、8.69,均 P<0.01)。他汀肌病组VI值(0.43±0.12)%,小于他汀无肌病组(0.75±0.20)%和对照组(0.93±0.17)%( F=48.93, P<0.001)。而他汀无肌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模态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作为评估高脂血症老年人他汀肌病肌肉损害的一种新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症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他汀类药物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影响胆固醇代谢,可以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线用药。近年来随着他汀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其中,骨骼肌相关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的首要原因,造成药效不能保证,不仅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还严重影响患者肌肉强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文章就他汀相关肌肉症状(statin-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SAMS)和他汀相关自身免疫性肌病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胰岛α细胞功能受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胰岛α细胞功能受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择自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体重指数(BMI)等人体参数;记录糖尿病病程和用药处方(降糖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检测血清ChE、肝功能指标、血脂、血肌酐(SCr)、尿酸(UA)、胱抑素C(Cys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等;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步检测空腹(0 min)、糖负荷后30、60、120和180 min葡萄糖、胰岛素及胰高糖素(GLA)。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使用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 glu)评估糖负荷后总体血糖水平。胰岛α细胞功能指标包括GLA 0、GLA 30、GLA 60、GLA 120、糖负荷后总体GLA水平[GLA曲线下面积(AUC gla)]。根据血清ChE水平进行三分位数分组: T1组(血清ChE 3.71~7.84 kU/L,167例)、 T2组(血清ChE 7.85~9.44 kU/L,168例)和 T3组(血清ChE 9.45~17.94 kU/L,167例)。使用线性多项式对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或线性相关的 χ2检验分析临床资料在组间变化的趋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ChE与胰岛α细胞功能的相关性;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ChE是否为胰岛α细胞功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502例T2DM患者。随着血清ChE水平的升高,BMI、HOMA-IR、GLA 0、GLA 30、GLA 60、GLA 120和AUC gla水平逐渐升高(趋势 P值<0.001),但HbA 1c在 T1、 T2和 T3三组间无明显变化趋势(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水平与GLA 0、GLA 30、GLA 60、GLA 120和AUC gla明显相关( r=0.264、0.230、0.217、0.229、0.245,均 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血压、糖尿病病程、降糖药物、他汀类药物、肝功能指标、血脂、UA、SCr、CysC、HbA 1c、AUC glu 和HOMA-IR等其他临床指标后,血清ChE是GLA 0(β=0.196, t=4.333, P<0.001)、GLA 30(β=0.188, t=4.309, P<0.001)、GLA 60(β=0.175, t=3.936, P<0.001)、GLA 120(β=0.186, t=4.195, P<0.001)和AUC gla(β=0.199, t=4.525, P<0.001)的影响因素。 结论:血清ChE水平升高与T2DM患者空腹及糖负荷后GLA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因此是胰岛α细胞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阻止甲羟戊酸合成途径降低胆固醇的合成,是重要的降脂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statins-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SAMS)是他汀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一部分患者甚至不得不因此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本篇综述就SAMS的发病机制最新研究和干预措施展开讨论,为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肌病相关的副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培酮相关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利培酮相关横纹肌溶解症(RM)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利培酮相关RM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情况、用药情况、RM发生情况[发生时间、临床症状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等]及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13~76岁;原发疾病为精神分裂症者11例,精神运动性激越、强迫症、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综合征、抑郁症状群和疑似精神病症状者各1例。16例患者中,单用利培酮者2例,联用其他药物者14例(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镇静药、抗抑郁药、他汀类、抗胆碱药、环孢素者分别为6、6、5、4、3、1例,联用1、2、3、4种药物者分别为3、7、1、3例);利培酮用药途径为口服者13例,注射者1例,未描述者2例。13例口服利培酮患者有用药剂量描述,其中12例剂量符合说明书要求,1例常规剂量服用5年自行停药后出现严重幻觉顿服利培酮96 mg。除过量顿服利培酮者外,14例有RM发生时间描述,为使用利培酮的4 d~2年,其中10例发生在用药4~15 d。主要临床症状为肌肉疼痛(10例)、急性肝损伤(8例)、急性肾损伤(5例)、肌无力(4例)、发热(3例)、心动过速(3例)、急性筋膜间隙综合征(ACS,3例)。16例患者发生RM时CK水平为4 587~928 961 U/L(中位数27 355 U/L),其中>15 000 U/L者10例(62.5%)。发生RM后,13例停用利培酮,2例继续服用,1例减量服用;8例给予水化治疗,3例给予血液透析治疗,1例给予器官支持治疗,3例发生ACS者行筋膜切开术。所有患者症状消失,CK水平恢复正常,12例患者描述具体时间,症状消失时间2~12个月,CK水平恢复时间7~56 d。结论:利培酮相关RM多数发生在使用利培酮4~15 d内,且多与联用其他药物有关;CK水平多呈重度升高,可并发ACS。停用利培酮和/或给予对症治疗可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检测RBP4和SOD及hs-CR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确诊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或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同时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组,均进行冠脉病变程度评分(SYNTAX评分)。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BP4、SOD和hs-CRP水平。记录并比较不同组间STEMI患者血清学指标与SYNTAX评分、风险预测(即STEMI高危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清RBP4、SOD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支(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组中,SYNTAX评分与RBP4、hs-CRP显著相关(双支病变: r值分别为0.616、0.489,三支病变: r值分别为0.423、0.357,均 P<0.05),而与SOD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108、0.055,均 P0.05);且高危评分与RBP4、hs-CRP水平密切相关( r值分别为0.581、0.623,均 P<0.01)。使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钙组和瑞舒伐他汀钙组高危患者分别有8例、7例,死亡患者分别有2例、3例(均 P>0.05)。 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4、SOD及hs-CRP水平可以作为较好的指标来预测STEMI的发病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