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半夏炮制沿革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宋代以前半夏的炮制方法主要是汤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法半夏汤的“新法”,是半夏用姜制、矾浸、制曲等区别于汤洗的炮制方法。元代《御药院方》收载“法制半夏”的依据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的法制温半夏、法制白半夏、法制红半夏是添加多种药物的成药制法。明代始有法半夏之名,其炮制辅料为生姜与白矾,方书开始收载含有法半夏的方剂。《本草纲目》将元代的法制白半夏简称为“法制半夏”,在“附方”项而非“修治”项下阐述,可见仍将其视为中成药。本草文献中记载法半夏的炮制辅料增多,包括石灰、甘草、皂角、朴硝等。清代道光以后,名家医案中的法半夏应用较多,当时法半夏即是仙半夏。仙半夏有两种配方:一种是用七道工序炮制者,一种是矾水甘草水浸泡者。民国时期章次公亦指出法半夏是仙半夏经漂洗煮制后切片,而仙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用生姜白矾制。叶橘泉指出所谓“法”字,既非古法亦非新法,对半夏反复浸泡的工艺提出质疑。1949年后,医界同仁对法半夏的质疑仍未停止。受此影响,1960年出版《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经验》收载了白矾甘草石灰水浸泡的方法,并被1963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1985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了该法减少浸泡时间并去除白矾浸泡的工序,并沿用至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京帮法半夏传统炮制工艺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京帮法半夏的配本来源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中的法制半夏(清代称仙半夏),其制作工序复杂且精细.京帮法半夏炮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为制白半夏与药汁浸泡两步工序,但在半夏前期处理、浸泡药物组成、入药方式、浸泡时间、倒缸、干燥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制作时间长达70日,炮制工艺传承师古不泥古,推动中药炮制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耿建国教授运用上下辨证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妇人独具"经、带、胎、产"的生理特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发生特有疾病.耿建国教授学术思想之一即是上下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以上下来确定病机的寒热虚实,即临床最常见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以脏腑来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所,即临床最常见心肾不交、肝胃不和、胃热脾寒、脾肾阳虚等.在此辨证基础上再辅以针对性用药,疗效确切.本文选取痛经、妊娠呕血、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及多发结节、宫颈癌淋巴水肿等既往验案五例以分析其辨证施治的特色经验.其中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以上清肝火、下暖胞宫来治疗痛经伴耳鸣急躁;用半夏泻心汤调脾胃以恢复上下气机升降来治疗妊娠呕血;用柴胡疏肝散合二仙汤以上平肝阳、下滋肾水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用小柴胡汤合消瘰丸以上下同调来治疗子宫肌瘤及周身多发结节;用理中丸合桂枝茯苓丸以温上清下来治疗宫颈癌术后淋巴水肿伴心前区不适.临床秉持上下辨证结合脏腑辨证思路,将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且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对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临床借鉴.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网站中治疗胃癌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2统计药物频数、以Apri-ori关联规则建模分析,通过Cytoscape 3.7.1构建中药核心复杂网络,IBM SPSS Statistics 26.0对核心网络所涉及的药物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自建库至2022年4月15日治疗胃癌的中药复方共307个,涉及药味855味,高频中药有甘草(102次,33.22%)、白花蛇舌草(89次,28.99%)、黄芪(89次,28.99%)、白术(82次,26.71%)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性味以温、苦居多,归经多属肝、肺、胃、脾经.常用药对有白术-甘草(支持度26.71%,置信度62.20%)等,角药组合有黄芪-甘草-白术(支持度13.68%,置信度66.67%)、白花蛇舌草-甘草-黄芪(支持度13.68%,置信度64.29%)等.网络聚类得到4类常用中药:当归、白芍、麦冬、黄芪、党参、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延胡索、三七、仙鹤草;半夏、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丹参、鸡内金;莪术、薏苡仁、猕猴梨根.结论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胃癌重视健脾扶正,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等法,符合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梳理了国家专利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新药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辨治胃下垂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辨治胃下垂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随诊,整理并分析王教授治疗胃下垂的医案,总结王教授治疗胃下垂的辨治思路、临床心得、常用方剂及用药特色,并附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胃下垂属内伤杂病,气虚始终为本,病情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一病到多病;病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久病可累及肾.治疗时重视辨别病症之标本缓急,病情单纯、胃下垂为主要病症时,以恢复脏器位置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枳术汤、三仙汤;病情复杂、胃下垂为次要病症时,以调理脏腑气机寒热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益气贯穿全程.所举验案一以胃下垂为主要病症,治以补脾益肾、升阳举陷;一以胃下垂为次要病症,治以平调寒热、疏肝和胃.[结论]王教授治疗胃下垂,辨别标本缓急,虚实异治,时刻顾护胃气,随证加减,精当用药,取得了良好疗效,值得学习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葛惠男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角药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9/23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葛惠男教授根据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善于应用以下8组角药:炙黄芪、桂枝、炒白芍以健脾助阳、补中气;炒白术、茯苓、炒薏苡仁以健渗燥利、祛湿邪;柴胡、醋香附、枳壳以疏肝理脾、畅气机;黄连、煅赭石、制半夏以降逆燥湿、清胃热;北沙参、石斛、知母以清热生津、养胃阴;川楝子、延胡索、徐长卿以疏肝泻热、止疼痛;醋乳香、铁树叶、土鳖虫以活血化瘀、通络脉;黄芩、海螵蛸、仙鹤草以抑酸护胃、促修复.验之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和)者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和)者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化痰消瘀方加减治疗,具体方药:陈皮12 g,法半夏10 g,鸡内金10 g,丹参15 g,薏苡仁30 g,蒲黄粉10 g,半枝莲15 g,仙鹤草15 g,猫爪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随证加减:胃痛或腹痛甚者加娑罗子10 g,延胡索10 g;反酸甚者加锻瓦楞子20 g;腹胀甚者加木香10 g,砂仁(后下)3 g;饱胀者加焦山楂、焦神曲各10g,炒谷芽、炒麦芽各15 g,莱菔子10 g;心下痞满者加枳实10 g,瓜蒌皮10 g;嗳气者加降香6 g,旋覆花10 g;瘀血内阻明显者加莪术15 g;阴虚者加北沙参10 g,麦冬10 g;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加仙鹤草15 g,藤梨根20 g.每次1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42例,给予胃复春片治疗,每次3片,每天3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33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消瘀方加减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和)轻度上皮内瘤变这一癌前病变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IS数据研究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中医药内外合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方法 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导入风湿病科临床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管理工具从数据库中将入选患者住院病历的全部数据进行提取、转换.依据是否使用芙蓉膏外敷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内外合治)和对照组(单纯内治),采用office 2010、SPSS 22.0、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riori模块、ORACLE 10g工具等分析2组患者的中药使用情况、芙蓉膏与中药关联情况、免疫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 1)共计4 5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符合本研究要求,其中实验组2 250例,对照组2 250例.2组患者内服中药使用药物涉及400余味,实验组累计使用频次58 400次,对照组累计使用频次43 271次,均以茯苓、甘草、陈皮、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气药、化痰药、消食药),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威灵仙、稀莶草等祛风湿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药等4类为主.2)2组RA患者治疗后RF、CCP-AB、Hs-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RF、CCP-AB、ESR、Hs-CRP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二项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忍冬藤、紫花地丁、姜半夏与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0%以上.三项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姜半夏与白花蛇舌草、忍冬藤与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与稀莶草、姜半夏与泽泻和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0%以上.多项关联:芙蓉膏与姜半夏、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威灵仙、薏苡仁、陈皮等4对组合,和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5%以上.4)随机行走模型分析,实验组炎症指标RF、CCP-AB、ESR、Hs-CRP综合评价指标的正向递增率分别为0.439 9、0.355 6、0.479 9、0.537 4,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分别为1 414、1 217、2 017、2 834.对照组炎症指标RF、CCP-AB、ESR、Hs-CRP综合评价指标的正向递增率分别为0.398 0、0.401 1、0.3570、0.448 2,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分别为1 623、900、1 115、1 805.结论 芙蓉膏联合中药内服能明显改善活动期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芙蓉膏联合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组合配伍,与免疫炎症指标的改善存在明显关联关系.2组患者综合评价指标和接受的干预措施存在长程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患者炎症指标ESR、Hs-CRP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内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IS4000份病历探讨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文对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临床数据中药背后隐含的方剂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或规律.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5月-2016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office2010、复杂网络技术、IBM 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fiori模块进行中药频数统计、核心处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4 000份住院病历及3 643份中药处方被纳入研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①临床用药大致分为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四大类,频次在60%以上的有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等,核心处方为: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蒲公英;②药物关联分析得出:茯苓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稀莶草、桃仁、威灵仙等健脾化湿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等20对药物组合;③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Hs-CRP、RF、ESR、IgA、IgG、C3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④药物与指标二项关联分析:姜半夏、稀莶草与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白术、丹参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和威灵仙、红花与IGA、IGG降低关联度较高.三项关联分析:姜半夏、稀莶草分别与蒲公英、桃仁和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黄芪、丹参、甘草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稀莶草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麦芽、蒲公英、威灵仙与IGA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红花、甘草与IGG降低关联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真实世界关系,以健脾化湿药为核心,与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之间的配伍是组方的关键,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炎症等实验室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梁彦运用“泻康饮”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梁彦主任认为腹泻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则湿自内生,升降失常,水谷并走于下而作腹泻.慢性腹泻,主脏在脾、主因为湿,治疗灵活应用健脾、运脾、升脾三法,自拟治疗慢性腹泻的验方泻康饮.方巾二术为君,健脾燥湿;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藿香芳香醒脾、化湿运脾,三药健脾醒脾运脾与半夏、陈皮、马齿苋、蒲公英共为臣药;佐药为炮姜、黄连,湿热不能运化之时,有通阳的作用;焦三仙为方中使药,可消食化积,炒焦还能止泻止痢,临证加减可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