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公立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上海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AMS)开展情况进行典型案例调查和要素分析,总结AMS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为AMS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目的抽样,选择上海市7家典型医院作为样本,邀请AMS关键知情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基于AMS核心要素理论,运用主题分析法,对AMS实施情况及优秀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样本医院在AMS领导力支持和问责机制方面卓有成效,而在培训、跟踪及报告方面有待提升.部分医院在常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拓展AMS行动,结合外部监管和内部评价等控制措施,逐步形成了符合机构特色的AMS策略,院内抗菌药物相关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在AMS后续推进中,医疗机构可在夯实自身治理架构和常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借鉴优秀经验,选择因地制宜的AMS策略.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AMS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保障AMS落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GARP促进TGF-β/SMAD轴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KEGG分析Pg诱导的ESCC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通路,WB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Pg诱导的ESCC细胞中糖蛋白A重复优势蛋白(GARP)、TGF-β、pSMAD/SMAD、Snail、Oct4和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TGF-β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组织中GARP和TGF-β1的表达规律,Transwell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Pg对ESCC的促进作用.结果:ESCC细胞感染Pg后,TGF-β、Hippo、PI3K/Akt等信号通路被激活;Pg感染刺激ESCC细胞分泌总TGF-β1和活性TFG-β1的水平升高(均P<0.01),使SMAD2/3磷酸化并发生核转位,诱导N-cadherin、Snail、Oct4等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由此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均P<0.01).在ESCC细胞中沉默GARP表达后,逆转了Pg所诱导的上述ESCC细胞表型变化.Pg丰度高的ESCC组织中TGF-β1 和GARP蛋白表达高于低丰度的ESCC组织,且Pg丰度与TGF-β1、GARP表达存在正向关联(P=0.001 5).结论:Pg通过GARP激活TGF-β/SMAD轴促进ESCC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生长,清除Pg或阻断TGF-β信号转导则可阻断上述Pg对ESCC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呼衰)的发生情况和预后,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11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 559 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临床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疾病基本数据:术前近 1 个月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射血分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二次开胸、术前白细胞计数(WBC),以及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二次插管及气管切开情况、出院诊断和转归.将患者按是否发生呼衰分为发生呼衰组和未发生呼衰组,比较是否发生呼衰两组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呼衰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脏术后患者呼衰发生率为 7.51%(42 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是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4.136(1.794~9.535)、3.162(1.454~6.878)、3.488(1.262~9.63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对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38,95%CI为 0.658~0.818,P<0.001].发生呼衰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未发生呼衰组明显延长(h:8.16±7.62比 4.52±3.95),二次插管率[80.95%(34/42)比 0(0/517)]、气管切开率[88.10%(37/42)比 0(0/517)]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呼衰组,痊愈/好转率明显低于未发生呼衰组[59.52%(25/42)比 90.13%(466/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是心脏术后发生呼衰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应加强高危人群的识别并积极采取呼衰干预措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菌群在失眠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影响日常生活的主观感觉,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醒甚或彻夜难眠,日间可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症状.近年来,社会竞争等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症关系密切,二者通过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途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指肠道中各种微生物菌群的总称,一方面,失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大量繁殖,出现相应的肠道症状,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多种途径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从而改善失眠症.该文围绕肠道菌群与失眠症的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失眠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是与非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3年8月31日,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2023年第3次活动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主题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是与非”。活动形式是病例分享和讨论。通过这次活动,与会学者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加深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快速诊断的认识。呼吸沙龙新颖的组织和活动形式,获得了与会中青年呼吸学者的好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2017年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3-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特征,为制定监测方案和开展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根据地理位置、覆盖人群和就诊量,在本区3所三级医院、9所二级医院和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腹泻病原主动监测,填写门诊病例个案调查表,采集粪便样品进行5类病毒和8类细菌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共纳入感染性腹泻病例9 301例,病原阳性率为55.7 %(5 179)。单一病毒、单一细菌和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6.7 %(2 481)、17.0 %(1 579)和12.0 %(1 119)。单一病毒阳性病例中,诺如病毒阳性率最高(15.4 %,1 428/9 301),其次为轮状病毒(7.2 %,667/9 301);单一细菌阳性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最高(6.7 %,619/9 301),其次为非伤寒沙门菌(3.3 %,305/9 301);混合感染病例中,病毒-细菌阳性率最高(4.9 %,459/9 301)。诺如病毒(17.0 %,838/4 938)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2 %,354/4 938)阳性率在20~59岁年龄组最高,轮状病毒(9.4 %,178/1 896)和非伤寒沙门菌(4.9 %,93/1 896)阳性率在0~4岁年龄组最高。诺如病毒年度流行呈现春季和秋季2个高峰,轮状病毒呈现冬季高峰,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呈现夏季高峰,非伤寒沙门菌呈现夏季小高峰。 结论:2013-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阳性率高,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本地区优势病原体,病原在不同年龄组分布存在差异,优势病原季节性流行特征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肾病科因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收治的34例以半永久导管为通路进行MHD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所有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根据住院期间的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4例)和预后良好组(2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4例患者中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葡萄球菌属为最多见病原菌,占总数的82.15%,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57.15%),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21.43%),表皮葡萄球菌7株(25.00%),包括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3株(10.71%);革兰阴性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各1株。单因素分析显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组发热时间比预后良好组明显延长〔d:8.50(3.75,45.00)比2.50(1.00,4.75), P<0.01〕,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随机血糖(GLU)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ESR(mm/1 h):82.36±24.98比56.95±35.65,CRP(mg/L):123.45±74.10比67.35±55.22,GLU(mmol/L):8.74±3.66比6.42±1.95,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1.020,95%可信区间(95% CI)为1.002~1.038, P=0.02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预测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最佳截断值为104.65 mg/L时,敏感度64.3%,特异度为85.0%,说明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时,主要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且其预后不良主要与较高的血清CRP水平有关;血清CRP水平能有效筛选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揭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谱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所揭示的感染谱特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1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的血液病患者64例。用mNGS方法检测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存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致病或疑似致病的病原体。结果:共对64例allo-HSCT患者进行了97份样本的mNGS检测。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溶血葡萄球菌(19例次)和人葡萄球菌(14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细环病毒(分别为35、22和23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球形马拉色菌(14例次)和近平滑念珠菌(8例次)。3例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均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患者。1例患者痰液中检测到口腔支原体,寄生虫未见。结论:mNGS可全面揭示血液病allo-HSCT后的感染谱,尤其对于少见和难培养病原微生物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帮助临床感染病原体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原菌培养阴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病原菌培养阳性脓毒症(CPS)与培养阴性脓毒症(CNS)患者的特征和结局,以了解培养阴性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死亡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v0.4(MIMIC-Ⅳv0.4)中筛选出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脓毒症前后24 h内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PS组和CN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资料及医疗操作等。在3个回归模型下,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NS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利用卡方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探讨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和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对CNS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8 587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CPS组5 483例,CNS组3 104例。与CPS组相比,CNS组患者年龄更小〔岁:68(56,79)比70(58,8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进行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和使用血管升压素比例更高〔SOFA评分(分):3(2,5)比3(2,4),机械通气:48.61%(1 509/3 104)比39.25%(2 152/5 483),肾脏替代治疗:13.69%(425/3 104)比9.68%(531/5 483),血管升压素:15.79%(490/3 104)比13.44%(737/5 483)〕,且ICU住院时间更长〔d:5(3,10)比3(2,6)〕,住院病死率更高〔25.00%(776/3 104)比18.53%(1 016/5 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两组在性别分布、入ICU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多种因素校正后,CNS是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优势比( OR)=1.441,95%可信区间(95% CI)为1.273~1.630, P<0.001〕。卡方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对CNS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没有显著影响,而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是CN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OR=1.683,95% CI为1.328~2.134, P<0.05),CNS在9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史及院内死亡中的中介效应显著( Z=5.302, P<0.001),中介效应占比为7.58%。 结论:CNS患者较CPS患者病情更重,预后更差。既往90 d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可能与CNS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有关,但并不能完全解释CNS高病死率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品与环境中豚鼠气单胞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毒力和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食品与环境中49株豚鼠气单胞菌菌种鉴定、毒力与耐药性检测。方法:VITEK、API 20NE生化鉴定, gyrB、 rpoD系统发育分析;PCR检测 act、 alt、 ast、 lip、 ahp、 aerA、 hlyA、 ompA1、 fla基因;AST-GN16药敏试验。 结果:生化鉴定为豚鼠/嗜水气单胞菌株54株,经系统发育分析豚鼠气单胞菌49株,嗜水气单胞菌4株,中国台湾省气单胞菌1株。毒力基因 alt、 lip、 ompA1、 fla、 act、 aerA、 hlyA检出率依次为100.00%、100.00%、79.59%、14.29%、2.04%、2.04%、2.04%,未检出 ast、 ahp;存在4种毒力基因组合,优势组合为 alt/ lip/ ompA1(32/49)。豚鼠气单胞菌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安曲南耐药率依次为79.59%、14.29%、10.20%、6.12%、4.08%、4.08%、2.0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呋喃妥英均敏感;2株多重耐药菌株。 结论:gyrB、 rpoD可有效鉴定豚鼠/嗜水气单胞菌, rpoD可区分近亲缘关系豚鼠与中国台湾省气单胞菌;所有豚鼠气单胞菌均携带2种以上毒力基因,1株环境源菌携带7种毒力基因;青霉素类普遍耐药,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主要耐药机制;未发现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呋喃类耐药菌株;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存在多重耐药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