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学界认为《伤寒论》百年英译历程主要可分为三大阶段.分别选取《伤寒论》英译三大阶段内中外译者罗希文、魏迺杰、刘国晖的译作节选进行双语语料收集与建库,借助AntConc与Wordsmith工具对译文文本在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译者风格的统计与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译者身份、理念三个维度对译者风格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典籍英译三阶段的代表性译者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与译者所处时代的翻译环境,译者的翻译理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厚翻译视角下《伤寒论》药物煎服法英译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将《伤寒论》中的药物煎服法做归纳整理,分为煎药溶剂、煎法、火候、服法和服后护理5个部分,以甘澜水、"米熟汤成"法、微火、"少少咽之"和桂枝汤服后护理法为例,以厚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传播、专业性等角度分析并评价Nigel Wiseman和李照国的两个不同译本增加的阐释性文本,探讨药物煎服法的翻译原则和厚翻译的尺度.两位译者都大量运用了厚翻译手法充实了译本内容,达到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目的,但也有个别案例反映出了"过厚"的现象.对于药物煎服法的翻译,译文应该通过厚翻译等翻译方法,确保详尽忠实地传达原文含义,尤其注意重要信息的翻译准确度;同时,译文应保证文本信息的密度,避免喧宾夺主之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伤寒论》英译问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译一些术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译法方面,主要涉及音译依赖和文化过滤不足.建议今后组建跨学科翻译团队和平台克服以上问题,使中医典籍英译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5W传播模式下"家"字类中医术语译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在中医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意义丰富多变的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但诸如"家"字类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从《伤寒论》的刘国辉和李照国两个译本中选取"家"字类中医术语相关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基于 5W传播模式分别探讨译者具备的基本条件、译介内容中采取的翻译方法、译介受众的层次范围、采用的译介渠道、译介效果的评价这些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以期为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助力中医文化"走出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英译本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性和可接受性;而魏迺杰译本则倾向于使用直译法,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注重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助力中医话语权构建的《伤寒论》英译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传播的桥梁,也是构建中医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中医话语权和中医翻译的研究现状,选取罗希文、许鸿源、魏迺杰的《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中医译文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并对原文进行深度翻译,中医术语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行文注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正确传播中医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发挥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助力中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医典籍《伤寒论》的译本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取罗希文2007年版与李照国版两个《伤寒论》英译本的部分条文,以生态翻译学视角,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角度出发,探讨其英译方法与英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提供参考,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英译对比研究 ——以《伤寒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国内2位著名译者罗希文和李照国翻译的《伤寒论》为例,对比分析2个译本在方剂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异同,尝试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指出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包括方剂名称、中药名称、煎药用水、剂量剂型等,这些中医特有的名词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应由中医文化持有者给出适当的翻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英译本概述与简评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研究《伤寒论》英译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981~2017年,《伤寒论》的英译经历了3个阶段,共有9个译本.通过梳理这3个阶段的不同译本发现,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特点:第一阶段的译本多为节译,注重"以读者为导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译本均为全译,前者主要"以原文为导向",后者则有"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翻译趋势.每个译本在译者背景、底本选择、内容、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对这些译本进行梳理与简评,以期为今后《伤寒论》的英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引起学界对新译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李照国《伤寒论》英译本的翻译方法与问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学界较少对李照国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李照国译本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翻译方法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误译、编辑排版问题、文化漏译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善于运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并将诸多翻译方法融会贯通,基本达到了向目的语读者准确阐释《伤寒论》医学要义的目的.今后的中医典籍英译应加强中医方向与翻译方向团队合作,以理解原文为基础,提高翻译准确度,不但要注重译文内容,还要重视编辑排版等细节,更应具有国家战略意识,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