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金匮要略》病证术语翻译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范畴化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对中医典籍中的术语进行范畴化分类,解决术语标准化建设中翻译缺乏系统性的难题.中医典籍中的病证术语承载着中医的独特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概念.《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金匮要略》中的代表性中医病证术语"痹"证、"饮"证和"疟"病为例,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三个典型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推荐首先建立病证名的原型范畴词,在此基础上确定次范畴词,构建系统的翻译模式,使中医病证术语的翻译形成相对稳定的译文体系,并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医翻译研究发展作出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伤寒论》英译问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译一些术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译法方面,主要涉及音译依赖和文化过滤不足.建议今后组建跨学科翻译团队和平台克服以上问题,使中医典籍英译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2000-2022):成绩、问题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2/3
作为中国科技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医典籍为中国同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统计了中医典籍英译本概况,围绕发文概况、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理论视角等方面深入分析了2000-2022 年间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当前存在的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研究方法欠科学性,以及研究内容较为局限等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提出相应建议.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水平,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金匮要略》英译的四维度识解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认知翻译学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了解译者认知的不同机制有助于解释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通过认知翻译学的识解理论对中医典籍《金匮要略》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通过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4个维度来诠释造成译文差异的认知规律和深层原因.译者在翻译中医术语时识解源语言的差异如疾病名、病因和病证等,是译者在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认知识解操作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中医典籍翻译是中医国际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英译本众多,但其英译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聚焦魏迺杰英译本的翻译过程,探讨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译文产出的识解操作,以考查其背后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中医典籍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解码-再编码"的过程,更是译者认知识解的结果,如在译文整体详略度上魏译本注重文本外译写、在涉文化意象术语的聚焦上将源概念域范畴移植到西方文化中、在语言表达的视角上侧重英语句法逻辑、在中医独有概念内涵的突显上不遗余力推崇异化翻译等,体现了译者翻译时因识解机制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为认识中医典籍翻译中的应然与实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深度翻译视角下杨守忠《脉经》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关于《脉经》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杨译本《脉经》的副文本内容,并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杨译本《脉经》中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使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深度翻译有使译者显现、提升译本深度和丰富译本文化形象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异质性等作用.研究认为深度翻译适合翻译中医药典籍这种兼具学术与文化信息的文本,译者应为读者补充理解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译本的接受程度,尽量消弭历史距离和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传递中医药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文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黄帝内经》隐喻类疾病名英译的现状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本文以5 部《黄帝内经》英译本及5 部国内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为语料,对《黄帝内经》中29 条隐喻类疾病名英译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翻译策略不一致、一词多译、信息还原度不足等现象.提出隐喻类疾病名英译应在准确理解疾病内涵的基础上,以"信息传递完整"为翻译原则;同时根据疾病命名特点,将 29 条隐喻类疾病名分为"完全隐喻命名"和"部分隐喻命名"两大类,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5 种翻译策略,即"直译""直译(西医对应词)""直译+增译""直译+音译""意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英译本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性和可接受性;而魏迺杰译本则倾向于使用直译法,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注重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助力中医话语权构建的《伤寒论》英译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传播的桥梁,也是构建中医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中医话语权和中医翻译的研究现状,选取罗希文、许鸿源、魏迺杰的《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中医译文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并对原文进行深度翻译,中医术语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行文注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正确传播中医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发挥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助力中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译介学视角下《黄帝内经》国外英译本研究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从“译入”行为考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国外英译本,从译介五要素对各译本进行翻译描述、分析、比较,展示该典籍译作的精品化和学术化过程,以期对我国的中医典籍的外译研究和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