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鼠式护理临床路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造瘘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袋鼠式护理临床路径的使用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造瘘术后奶摄入量、体重增长及提高家长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造瘘术后的患儿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采用袋鼠式护理临床路径的要求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奶摄入量及体重增长情况,以及家长在住院期间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奶摄入量及体重增长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袋鼠式护理临床路径的使用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造瘘术后的奶摄入量,以保证其生长发育需求,增长体重,缩短住院时长,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8S"维护流程清单式管理的乳腺癌患者PORT维护流程的精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将精益管理理念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维护流程中,通过构建"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旨在探索出一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PORT导管维护的管理路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接受治疗并进行置港与维护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不同维护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护,观察组采用"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维护、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结果:观察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维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士评判性思维总分高于对照组,除"开放思想"维度外其他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取"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能够规范导管维护流程,完善导管管理体系,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提高医护合作程度及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路径组及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路径组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及干预后疼痛程度,干预后生活质量,观察患者恢复期间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路径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社会功能、身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在恢复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恶心、肝区疼痛、失眠、出血及尿潴留,路径组患者发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肝癌介入治疗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其术后疼痛程度,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能够降低其恢复期间并发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且该模式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护理路径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护理后的各项评分、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系统、胃肠道出现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液学、皮损以及胃肠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降低患者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患者的疼痛情况显著好转,有效缓解焦虑以及抑郁的情况,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肺炎急救护理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肺炎急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重症肺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临床护理路径,2组均进行1个月护理,比较2组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水平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个月憋喘改善时间、退热改善时间、肺部啰音改善时间分别为(3.45 ± 1.06)、(3.48 ± 1.08)、(4.31 ± 0.49) d,均短于对照组的(7.01 ± 1.42)、(4.56 ± 1.32)、(6.62 ± 0.7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642、7.375、6.189, P<0.05);护理后1个月观察组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VV)、肺活量(VC)及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均高于护理前( P<0.05);护理后1个月观察组MVV(71.42 ± 18.75) L,VC(72.41 ± 17.74)%和FEV 1(67.36 ± 18.48) L,均高于对照组的(62.38 ± 16.69) L,(60.18 ± 15.69)%和(59.15 ± 17.13)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93、5.544、7.491, P<0.05);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方法、护理内容、护理形式、护理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满意度为97.78%(44/45)、95.56%(43/45)、97.78%(44/45)、93.33%(42/45)、95.56%(43/45),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90.48%(38/45)、82.22%(37/45)、77.78%(35/45)、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412~9.581, P<0.05)。 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症肺炎患者急救护理中效果理想,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梳理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客观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路径及进展,为口腔癌患者术后护理及吞咽障碍的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纳入1991—2019年发表的与口腔癌术后吞咽障碍相关的文献,采用Excel和Citespace 5.5.R2版软件对年份、国家和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以所有年份搜索,并经过Citespace去重,最终得到1991—2019年的659篇文献。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研究始于1991年,1999年的年发文量突破10篇;1999—2006年发文量略有增长;自2007年起,研究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并浏览对应文献,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分为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吞咽障碍的并发症和吞咽障碍的管理4个方面。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发病部位、分期和治疗方式;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包括仪器评估、临床评估、床旁初筛工具和主观评估量表。吞咽障碍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及脱水。吞咽障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病因疗法和补偿技术,治疗开始的时间为术后第9天~9年。结论:口腔癌术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受到各国学者持续关注,但早期吞咽功能的研究尚缺乏,尤其是护理相关研究,今后应注重开发适合护理人员使用的吞咽障碍评估工具,以早期识别患者吞咽障碍风险并给予预防性功能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对颜面部烧伤患者自尊、希望水平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行为转变(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对颜面部烧伤患者自尊、希望水平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颜面部烧伤患者8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自尊感、希望水平、伤残接受度及负面情绪。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自尊量表(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希望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伤残接受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升自尊感、希望水平及患者伤残接受水平,降低负面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团队协作路径化管理模式对麻醉科手术患者转运质量、护理质量及身心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多学科团队协作路径化管理模式对麻醉科手术患者转运质量、护理质量及身心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42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171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转运,对研究组患者行多学科团队协作路径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期间不良情况发生概率、转运质量及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总转运时间为(31.82±6.26)min,显著低于常规组的(49.57±8.29)min( P<0.05),且研究组转运期间不良情况总发生概率为7.6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3.45%( 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转运质量评分为(101.23±4.38)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9.43±5.67)分( 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为(105.46±5.14)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6.49±6.09)分( P<0.05),术前,两组患者身心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COr、IL-6及CRP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 结论:对麻醉科手术患者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路径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转运期间不良情况发生概率,同时对提高患者转运质量、护理质量及改善患者身心应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传统病房智慧升级后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物联网平台对传统病房进行智慧升级,实现病区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对升级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于2020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2个病区作为试点单元,实施智慧化病房管理模式。以易改造、易施工、易维护为原则,在实现物联网全覆盖的基础上,接入硬件和软件系统,完成传统病房智慧升级,采用结构化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法评估升级后工作效率以及患者的使用体验。结果:升级后生命体征采集与记录耗时、护理风险评估与耗时、标识牌制作与悬挂耗时分别为(4.24 ± 0.87)、(4.07 ± 0.86)、0 min与升级前的(6.50 ± 2.95)、(4.73 ± 1.62)、(1.13 ± 0.43)min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4、3.99、28.96, P<0.0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患者认为智慧病房智能化,节省人力和等待时间;操作简单,改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使用体验;系统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结论:传统病房智慧升级有助于患者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使用体验,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改进,可为同类病区的智慧升级提供实践路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接收的寰枢椎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7 d、30 d的视觉模拟(VAS)评分[(2.2±0.7)分、(0.9±0.1)分]低于常规组[(3.5±0.6)分、(1.9±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384、10.296,均 P<0.05);研究组术后30 d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 [(16.6±1.4)分]高于常规组[(14.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200, P<0.05);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基础知识[(24.1±0.9)分]、并发症防治知识[(22.6±3.4)分]、合理用药知识[(24.6±0.4)分]、康复锻炼知识[(23.1±1.8)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14.5±3.3)分、(15.5±4.6)分、(13.3±2.8)分、(13.5±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689,15.419,13.228,12.767,均 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5.12%(39/41),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3.17%(30/41)(χ 2=6.822, 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2%(3/41)]显著低于常规组[21.95%(9/41)](χ 2=15.134, P<0.05)。 结论:对寰枢椎骨折患者给予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痛感,促使其颈椎功能显著改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进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