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LPR和FARI构建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凝血酶原时间比值(LP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I)等实验室指标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并构建新的肝衰竭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 114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99例,女215例;年龄18~90岁,中位年龄46岁。收集肝衰竭患者的首次入院时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基本临床特征。以肝衰竭确诊后90 d内死亡为患者预后结局指标,按7∶3的比例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再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肝衰竭预后影响因子并用十折交叉法进行验证,将影响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H-L)指数评价校准度。结果:1 114例肝衰竭中90 d内死亡317例,病死率28.46%(317/1 114)。Lasso回归筛选LP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Na、TB、FARI、P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年龄(Age)是肝衰竭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LPTFA,Logit P =-1.75-6.57×LPR(109/L·sec)-0.04×PTA(%)-0.006×Na(mmol/L)+0.001×TB(μmol/L)+0.08×FARI(%)+0.009×PT(sec)+0.03×NEU(109/L)+0.04×Age。绘制列线图预测肝衰竭患者90 d内死亡率,该模型特异度为0.74,敏感度为0.56。该模型AUC为0.704(95%CI:0.660~0.740),明显高于MELD评分AUC的0.612(95%CI:0.570~0.650)(Z=4.207,P<0.001)。验证组中LPTFA模型AUC为0.686(95%CI:0.62~0.75),亦明显优于MELD评分AUC的0.563(95%CI:0.490~0.640) (Z=3.143,P=0.001 7)。运用H-L指数验证,建模组P=0.41,验证组P=0.19,两组H-L指数均大于0.05,说明模型校准度较高。结论:与MELD评分相比,基于LPR及FARI建立的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是较为可靠的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外周血NLR和PLR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诊治的188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8例,女90例;年龄41~64岁,中位年龄52岁。根据术后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肝转移分为转移组(44例)和非转移组(144例)。以术前外周血NLR中位数2.4和PLR中位数216为临界值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PLR组、低PLR组。分析NLR、P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NLR、PLR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5 μg/L(OR=3.480,95%CI:1.157~10.467)、浸润浆膜(OR=3.332,95%CI:1.151~9.646)、脉管侵犯(OR=4.857,95%CI:1.650~14.293)、术后未化疗(OR=4.370,95%CI:1.429~13.362)、NLR>2.4(OR=6.800,95%CI:2.048~22.573)、PLR>212(OR=8.546,95%CI:2.490~29.326)是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7(95%CI:0.779~0.937),敏感度为0.818,特异度为0.834;PLR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预测的AUC为0.919(95%CI:0.868~0.969),敏感度为0.818,特异度为0.917;NLR联合PLR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预测的AUC为0.922(95%CI:0.873~0.970),敏感度为0.841,特异度为0.903。结论:术前NLR和PLR升高与结肠癌不良病理特征有关,NLR和PLR升高是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NLR和PLR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科技伦理视域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分级监管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现阶段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伦理监管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方法:结合"十三五"期间某重点专项立项项目实践管理经验,研究指南编制、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各阶段伦理监管问题,根据项目研究特点和涉及伦理风险的程度提出4类分级审查的建议。结果:较低风险项目仍由项目承担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此类项目主要由项目单位承担伦理监管责任并跟踪审查。敏感类项目和较高伦理风险项目除由项目单位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外,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加强伦理监管,在不同节点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具有较大伦理争议的项目和高风险项目建议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并构建重大科技伦理问题公众参与讨论机制。建议针对前沿新技术、新领域开展前瞻性伦理问题研究。结论: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加强伦理监管既要规范相关科技研究活动,又应不妨碍科技创新发展。针对不同项目可能涉及的伦理风险的差异进行分级审查,并采取分级监管措施,将有效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产前诊断Xq21.1q21.31微重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31岁,G 3P 1,健康状况良好,否认不良接触史、家族遗传病史、传染病史及手术史,系非近亲婚配。12岁时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8~30 d,经期规律。中孕期唐氏血清学筛查提示临界风险,孕19周孕妇无创产前检测提示性染色体异常,于2019年10月24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本研究通过了上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1-395),患者及其丈夫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孕妇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dup(X)(q21.1q21.3)(图1),羊水染色体微阵列检测提示arr[GRCh37]Xq21.1q21.31(84320022-91308217)×3,即X染色体长臂q21.1q21.31区存在约6.98 Mb重复(图2)。孕妇染色体核型为46,X,dup(X)(q21.1q21.3),丈夫未见异常,提示胎儿X染色体重复区域遗传自胎儿母亲。该重复区域包含 ZNF711、POF1B、CHM等9个OMIM基因,ClinGen数据库显示无基因三倍剂量敏感性证据,DGV数据库、DECIPHER数据库均未收录相似变异的报道,该重复片段致病性判断为临床意义不明。经遗传咨询,夫妇选择继续妊娠,于孕39周娩出1女婴,体质量为3.2 kg,身长50 cm,暂未见先天畸形等异常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弹力图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新生儿DIC并住院治疗的49例患儿,纳入DIC组( n=49)。选择同期本院临床表现与DIC相似,但不符合新生儿DIC诊断的50例患儿,纳入非DIC组( n=50)。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的凝血功能正常的5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 n=50)。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组新生儿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水平,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3组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与新生儿DIC发生的关系,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年KT第009号),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DIC组、非DIC组和对照组患儿PT、APTT、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R值、K值、α角、MA值和血小板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60.79、40.00、15.30、62.92、431.29、38.19、95.85、54.54、95.60, P<0.001);DIC组患儿的上述各指标分别与非DIC组(LSD- t=4.28、9.17、3.36、35.80、3.48、2.39、12.49、17.48、82.96, P<0.001)和对照组(LSD- t=4.55、19.70、3.55、39.90、6.56、3.20、20.36、19.80、120.07, P<0.001)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T、APTT、D二聚体水平、R值、K值与新生儿DI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r=0.513, P<0.001; r=0.321, P<0.001; r=0.561, P<0.001; r=0.608, P<0.001; r=0.237, P=0.018);FIB水平、α角、MA值、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DIC发生呈负相关关系( r=-0.458, P<0.001; r=-0.436, P<0.001; r=-0.431, P<0.001; r=-0.625, P<0.001)。③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ROC-AUC最高,为0.919(95% CI:0.874~0.963),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最佳临界值为7.5 min,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7.4%,约登指数为0.7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新生儿DIC的敏感度最高(85.7%),ROC-AUC为0.892(95% CI:0.836~0.947),其最佳临界值为2 mg/L,特异度为62.0%,约登指数为0.477。 结论:TEG对新生儿DIC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辅助手段,而二者结合则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对新生儿DIC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6,XY性别逆转的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年龄为27岁,未婚,因"先天性无子宫"于2021年6月28日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就诊。病史采集:2014年患者因原发闭经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无子宫。患者外观为女性,平素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等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无喉结,乳房发育饱满,腋毛稀疏;外阴呈已婚式,无阴毛;阴道通畅,分泌物量中等,呈乳白色,无味,顶端为盲端;内诊未触及明显子宫,左侧可触及4 cm × 2 cm包块。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阴道上端未探及明显的子宫图像,盆腔左侧见34 mm × 27 mm × 28 mm的不均质回声,内见条索状血流信号,其内侧见28 mm × 48 mm × 25 mm的无回声,边界清,形态不规则;盆腔右侧见22 mm × 24 mm × 29 mm的不均质回声,内见条索状血流信号,其内侧见32 mm × 2 mm × 12 mm的无回声,边界清,形态不规则;提示先天性无子宫,盆腔双侧隐睾,双侧囊性包块(图1)。性激素六项及抗缪勒管激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男性,黄体生成素、睾酮和抗缪勒管激素水平较高(表1)。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患者 AZFa、AZFb及 AZFc的6个区域均扩增成功(表2)。染色体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Y(图2)。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者 AR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c.1305G>A(p.Trp435*)半合子变异(图3)。本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2020yb008),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2024,成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主要的癌症病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部分进展期肿瘤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免疫治疗。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是决定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因素。肿瘤类器官可较好保留原始肿瘤的遗传学特征与生物学行为,可用于评价治疗敏感性。消化内镜对消化系统肿瘤取样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经内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后续相关类器官培养的共识。202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循证与生物实验证据,形成了内镜取样与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各医疗机构与类器官培养平台操作。本共识包括内镜取样适应证与伦理、内镜取样、样本存储与运输和类器官培养等4个部分,共15条陈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产前诊断int22h1/int22h2介导的Xq28重复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孕妇 28岁,G 1P 0,为 F8基因第22内含子倒位携带者,2023年1月于衢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遗传咨询。本研究通过了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KY-2023第11号),孕妇及其家属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8周接受羊膜腔穿刺,进行核型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同时对孕妇父母也进行WES检测。孕妇既往体健,夫妻双方否认近亲婚配和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羊水细胞G显带核型为46,XX;WES检测结果为seq[GRCh37]Xq28(154124531_154578447)×3,即胎儿染色体Xq28区存在453.9 kb重复,遗传自母亲(图1,图2),该重复包含 RAB39B、 CLIC2、 MTCP1、 FUNDC2、 CMC4、 BRCC3、 VBP1等7个基因,与 F8基因(第1~21外显子)部分重叠。该重复明确包含三倍剂量敏感和单倍剂量不足区域——Xq28的int22h1/int22h2区域(包括 RAB39B基因和 F8基因的第1~21外显子)。未发现与该重复区域相关的微重复综合征。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和临床基因资源库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致病性分类指南 [1],判定该重复为致病性CNV。夫妻经遗传咨询后于孕24周选择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士伦理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主要从伦理敏感性的定义概念、测评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4个方面介绍护士伦理敏感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学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提高护士伦理敏感性水平,切实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降钙素原浓度预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发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预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发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4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位年龄为37岁(2~72岁);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为17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CAR-T免疫疗法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其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CAR-T输注后血清PCT浓度,以及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发生情况。不同类别患者、同一患者不同观察时间点间血清PCT浓度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血清PCT浓度与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血清PCT浓度预测CAR-T免疫疗法相关重度CR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XYFY2016-KL002-01),并且与所有受试者或其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4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CAR-T免疫疗法后,缓解和未缓解患者分别为24例(60.0%)和16例(40.0%)。发生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为33例(82.5%),未发生者为7例(17.5%)。② 33例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的中位血清PCT浓度为1.62 ng/mL(0.73~8.95 ng/mL),显著高于未发生者的0.14 ng/mL(0.13~0.40 ng/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242, P=0.001)。③ 33例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CRS发生后的血清PCT浓度为1.32 ng/mL(0.42~6.45 ng/mL),显著高于发生前的0.14 ng/mL(0.10~0.26 ng/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136, P<0.001)。④ 33例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的血清PCT浓度与其CR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0.678, P<0.001)。⑤血清PCT浓度预测CAR-T免疫疗法相关重度CRS发生的ROC-AUC为0.850(95% CI:0.660~0.990, P=0.003),最佳临界值为3.19 ng/mL,其预测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78.7%。 结论:PCT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的预测指标。其血清PCT浓度在预测CAR-T免疫疗法重度CRS中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