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模式及实践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双通道"管理是破解国家谈判药品"进院难",提升药品可及性的重要管理机制。国家明确将部分社会药店纳入谈判药品供应保障通道,与医疗机构共同构成"双通道"供应模式。作者梳理了我国国家谈判药品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各统筹地区各阶段谈判药品管理模式与具体措施,总结与具体措施,总结"双通道"管理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建立适宜的"双通道"药品分类管理标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异地通办机制,推进建立"双通道"药品用药循证医学证据清单,实施定点医疗机构"双通道"职能分级管理,提升"双通道"定点药店建设和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推进融合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科技伦理视域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分级监管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现阶段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伦理监管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方法:结合"十三五"期间某重点专项立项项目实践管理经验,研究指南编制、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各阶段伦理监管问题,根据项目研究特点和涉及伦理风险的程度提出4类分级审查的建议。结果:较低风险项目仍由项目承担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此类项目主要由项目单位承担伦理监管责任并跟踪审查。敏感类项目和较高伦理风险项目除由项目单位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外,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加强伦理监管,在不同节点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具有较大伦理争议的项目和高风险项目建议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并构建重大科技伦理问题公众参与讨论机制。建议针对前沿新技术、新领域开展前瞻性伦理问题研究。结论: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加强伦理监管既要规范相关科技研究活动,又应不妨碍科技创新发展。针对不同项目可能涉及的伦理风险的差异进行分级审查,并采取分级监管措施,将有效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行风风险防范预警指标及信息化管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从源头上预防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围绕医疗服务规范化管理要求,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等,梳理相关行风风险点,从"合理住院、合理收费、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用耗"6个层面构建行风预警框架,并明确14个行风预警指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行风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行为的信息化监管。实践发现,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量化分级的方式,实时关注行风指数,起到了行风精准管理的作用,提高了行风管理效率。行风预警体系可促进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并可作为临床医生、科室行风管理的重要手段及考核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治疗计划自动化分级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放射治疗计划自动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发展迅速。放疗计划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和监管等工作,需要仔细考虑自动化的程度及其适用环境。对于自动驾驶车辆,国内外定义了其自动化水平,但对于放疗计划自动化没有类似的定义。为了促进和规范放疗计划自动化发展,并激发行业讨论,我们参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制定了此分级建议,将放疗计划自动化分成6个等级(1级至6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受试者抱怨案例分析与对策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探讨伦理委员会对受试者抱怨事件的管理,发现并改正临床试验过程中损伤受试者权益的问题,提高伦理委员会保护受试者权益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2021年1至12月受理的13例临床试验受试者抱怨事件,分析抱怨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结果:受试者抱怨中存在关于补偿费用的发放、研究者沟通态度和技巧以及受试者理解偏差等方面的问题。结论:伦理委员会要高度重视受试者抱怨,采取闭环管理流程,进行分级管理,严格伦理审查,提高全过程跟踪监管能力,针对性对研究者开展培训,为受试者提供咨询服务,改善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的沟通,有效减少和避免抱怨事件的发生。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共同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患者电子病历数据提取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诊疗数据分散在电子病历相关的各个临床系统中,只有经过统一整合才能更好应用于应急防控、医学科研和政府监管。作者通过分析国内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当前的建设水平,梳理了直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就诊患者诊疗数据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数据未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整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深度不足、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够、数据存在缺失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电子病历数据的提取提出了严峻考验,针对不同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医疗机构,作者给出了分类、分时段数据提取的可行性分析,并建议医疗机构从根本上加强信息化认识,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实现数据整合和统一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保付费制度改革促使医疗服务实现从价格医疗到价值医疗的转变,对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至关重要。作者对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下的行医与就医秩序进行了探讨:对医疗服务供方而言,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助力推动更紧密的医联体建设,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助力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对医疗服务需方而言,医联体内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比例政策,更有利于吸引群众基层首诊,同时患者的就医选择面更广、选择更自由。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实行以价值医疗为核心的多种医保支付及绩效制度深化医联体发展,由医保系统与市政补贴协同承担下沉医务人员的薪资补助,借助医保付费工具整合基层碎片式卫生健康业务,并推动各地基于政策指导的医联体医保改革覆盖扩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心电智能平台的心房颤动患者远程监控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借助心电智能平台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院后监管,评估该平台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22年7月至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或住院的房颤患者纳入心电智能平台后,多学科团队提供数字增强下的健康教育及医疗指导,并基于电子问卷及贴片式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收集患者基线与院后6个月房颤及早搏负荷、生活质量、心功能和不良事件,分析比较患者健康结局变化状况,剖析不良事件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47例房颤患者,其中男83例,女64例,年龄(57.45±14.01)岁,年龄范围18~87岁。6个月时患者无失访,且房颤负荷(1.84±11.77对8.25±26.16, P=0.004)、早搏负荷(0.36±1.94对1.49±4.14, P<0.001)均降低,心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无影响者显著增加[91.8%(135/147)对73.5%(108/147), P<0.001],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占比显著提升[85.0%(125/147)对66.0%(97/147), P<0.001]。不良事件包括栓塞缺血15例(10.2%,15/147)、出血20例,相关性分析显示房颤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房颤负荷、心功能相关生活质量及心功能分级是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 结论:基于心电智能平台远程监管下的房颤患者随访依从性高,房颤负荷、早搏负荷、心功能等相关健康指标显著改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严重烧伤患者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严重烧伤患者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的最佳证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Joanna Briggs Institut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Data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等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2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严重烧伤患者PiCCO监测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原始研究。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从中提取证据并进行评价分级,总结最佳证据。结果:共检索纳入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追溯2篇系统评价)、2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队列研究和1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质量均较高。从操作前评估、置管操作、建立监测系统、管路维护、监管与教育方面总结出37条有关严重烧伤患者PiCCO监测的最佳证据。结论:从5个方面总结出37条有关严重烧伤患者PiCCO监测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施科学、规范的PiCCO监测与护理管理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介绍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将向产品多样化、垂直功能加深、模型多任务化、软硬件一体化、全栈式全流程平台化、诊疗一体化等方向发展,并通过结构化报告落地,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分级诊疗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指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技术、产品、监管、落地、商业等环节依然存在许多瓶颈问题,需要上下游通力合作突破,但常态化、标准化和基础建设化的临床使用还是值得期待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