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条件性恐惧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模型小鼠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9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并完成以下实验:(1)32只小鼠分为PTSD组、PTSD+七氟烷组(Sev组)、PTSD+生理盐水组(NS组)、PTSD+SGB组(SGB组),每组8只。采用条件性恐惧实验建立PTSD模型,检测4组小鼠的恐惧记忆;(2)取3只小鼠,采用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逆行示踪观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到脑内的神经投射;(3)取2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Sev组、NS组、SGB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神经元(LC NE)中c-Fos的表达;(4)取3只小鼠,采用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逆行示踪LC到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的神经投射;(5)使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方法,借助病毒载体增强神经元活性,观察LC NE-BLA神经环路的化学或光遗传学激活对小鼠恐惧记忆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8.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造模后,NS组小鼠在测试阶段僵立时间百分比[(59.83±6.31)%]与PTSD组[(62.21±7.90)%]和Sev组[(63.61±8.48)%]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GB组小鼠僵立时间百分比[(47.78±7.02)%]低于NS组( P<0.05)。(2)SG注射PRV病毒示踪结合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C NE神经元投射至SG。(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LC NE神经元活动性,结果显示与NC组[(5.52±2.70)%]相比,NS组[(16.75±3.44)%]和Sev组[(14.90±2.73)%]小鼠LC NE神经元中c-Fos表达均明显较高(均 P<0.01),SGB组小鼠c-Fos表达[(10.90±3.29)%]较NS组低( P<0.05)。(4)CTB逆行追踪结果显示,LC神经元投射到BLA。(5)SGB小鼠经化学遗传激活后,其僵立时间百分比高于激活前[(67.02±9.49)%,(45.97±7.15)%] ( P<0.01);SGB组小鼠经光遗传学激活后,小鼠的僵立时间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激活前[(77.37±11.66)%,(47.76±9.63)%] ( P<0.001)。 结论:SGB可以有效降低PTSD模型小鼠的恐惧记忆,并降低了小鼠LC NE神经元活动性,这可能是通过抑制LC NE-BLA神经环路机制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伪狂犬病毒变异和流行特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伪狂犬病毒(PRV)是一种猪疱疹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其中猪是PRV的天然宿主。PRV自发现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人感染PRV的病例屡有报道,提示PRV存在跨种属感染人的风险。随着对PRV病原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和对PRV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避免PRV变成人类传染病成为当前研究和防控工作重点。为了解PRV变异特征,本研究从PRV变异特征、流行特征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示踪病毒工具在小鼠视觉环路各级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病毒工具研究视网膜到脑的神经环路中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并根据其示踪方向性和跨细胞突触性质,探索其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细胞形态和连接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实验小鼠随机分组,每组4只。野生型C57BL/J小鼠用于荧光金、腺相关病毒(AAV)、伪狂犬病毒(PRV)和1型单纯疱疹病毒129株(H129)示踪实验;转基因鼠 GAD2- Cre小鼠用于AAV的示踪实验;转基因鼠 Thy1- Cre小鼠用于狂犬病毒(RV)跨单突触示踪实验。病毒方向选择性示踪:(1)逆向示踪 在小鼠双侧上丘注射逆向神经示踪剂荧光金、AAV、PRV或RV,在特定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视网膜铺片,观察投射到脑的视网膜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2)顺向示踪 在小鼠玻璃体腔注射H129等顺向示踪剂,在相应时间点取小鼠的大脑切片,观察视网膜投射到脑的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 结果:逆向标记中,荧光金标记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比AAV标记到的数量更多,但AAV标记的神经节细胞有更多细胞突起的精细结构,荧光金仅能标记细胞的胞体。玻璃体腔注射H129和视觉投射脑区定位注射PRV能跨多突触后显示环路中串联起来的细胞分级投射。跨单突触示踪病毒,RVG缺失的重组RV在结合辅助病毒后,可有效逆向跨1个突触,标记下一级的细胞。结论:AAV病毒通过其携带的荧光蛋白可研究细胞精细的形态学特征。H129、PRV和RV可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神经连接。结合Cre/loxP、Caspase-3、DTA、Gcamp等基因元件技术,病毒工具能精确调控表达特定类型细胞的功能,同时进行非常细致的视觉功能和形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伪狂犬病毒PRV-2022毒株gD蛋白突变与人Nectin-1结合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为探究PRV-2022毒株gD蛋白不同突变对与Nectin-1受体结合的影响。方法:通过PCR、RT-qPCR和基因测序技术对PRV-2022毒株进行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RV-2022毒株gD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体外构建PRV-2022毒株gD蛋白胞外域第69位和第82位氨基酸突变的重组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通过His-pull down和生物层干涉技术比较了重组gD蛋白不同突变与Nectin-1受体的结合能力。结果:从伪狂犬病毒PRV-2022毒株中调取gD基因,通过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2022毒株与2011年之前分离的毒株分属于同一个分支,遗传距离较近。成功构建含有A69V和S82N氨基酸突变的gD蛋白胞外域表达质粒,表达纯化得到重组PRV gD胞外域蛋白,比较发现gD-69、gD-82、gD-2022、gD-Bartha蛋白均能与Nectin-1相互作用。相对于PRV经典疫苗株Bartha,gD蛋白第69位和第82位氨基酸双突变后与人Nectin-1亲和力最高,而无论单独任一突变位点都使gD蛋白与Nectin-1的亲和力降低。结论:PRV的gD蛋白存在A69V和S82N突变时明显影响与人Nectin-1受体结合能力且同时突变时与人Nectin-1亲和力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临床特征:1例报告与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感染伪狂犬病毒(PRV)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总结2020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人感染PRV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国内外发表的人感染PRV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脑脊液、二代测序、治疗、预后等。结果:本例患者为38岁男性,屠宰生猪后出现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癫痫等症状。磁共振成像示岛叶、颞叶、扣带回、额叶、基底节区、海马异常信号,左侧著。后并发ARN,双目失明。通过眼房水二代测序发现PRV序列。回顾文献,最终本研究纳入20例(含本例)人PRV感染患者。95%(19/20)病前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中位潜伏期7 d,脑炎伴(或不伴)眼内炎是该病的特征。脑炎患者19例,以岛叶(17/19)、颞叶(17/19)等边缘系统受累为主,也常累及基底节区(9/19)。脑脊液或眼内液二代测序可检出PRV序列。抗病毒药物,联合激素或免疫球蛋白对部分患者有效。90%(18/20)患者遗留严重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论:人PRV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重症全脑炎及眼内炎,预后较差。病猪接触史与神经影像学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脑脊液及眼内液二代测序检测到PRV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在线拉曼和在线活细胞检测的PAT控制PRV疫苗智能生产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减少乳酸和氨积累一直是动物细胞培养的一个目标,保持培养过程中较低浓度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工艺控制法是最便捷和高效的优化策略.基于在线拉曼检测技术和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自动反馈控制技术,实现了 BHK-21细胞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疫苗生产过程中低葡萄糖浓度(0.5 g/L左右)和低谷氨酰胺浓度(1.5 mmol/L左右)控制,乳酸和氨积累量分别降低了 26.0%和30.3%,病毒接毒时pH维持在6.75以上,并利用在线活细胞检测技术确定了最佳补料时间、最佳接毒时间及最佳收毒时间.经过补料操作后,细胞比生长速率最大值延迟了 12 h,且细胞高活性状态维持了更长时间(24~48 h),在保持单细胞产毒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接毒时的细胞密度,最大病毒滴度达到高糖对照组的10倍及手动流加组的1.4倍.替代传统手动补料操作,成功建立了基于低葡萄糖和谷氨酰胺浓度以及在线拉曼和在线活细胞检测的BHK-21细胞反应器过程分析技术(PAT)控制的PRV疫苗智能生产工艺,为实现生物药物的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下期内容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本刊2024年第4期报道专题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重点内容包括:新时代感染神经病学及其学科建设;人类伪狂犬病毒感染性脑炎诊断与治疗进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征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奴隶卡菌感染影像学特征分析;伴脑膜炎和(或)脑炎的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副感染性脑病三例;颅内肺炎链球菌感染两例;中枢神经系统曲霉菌感染一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脑炎一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病毒载体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病毒载体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本综述重点介绍神经科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重组腺相关病毒、慢病毒、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犬腺病毒、水泡性口角炎病毒等7种病毒载体的研究工作,通过举例解析其在神经通路标记、目的基因过表达/敲低/敲除调控、光遗传与化学遗传操纵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策略及验证方法,旨在为神经科学研究者遴选病毒载体提供思路与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新生产工艺病毒灭活/去除效果的验证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human immunoglobulin,IVIG)新生产工艺的病毒灭活/去除效果进行验证及评估.方法 选择4种脂包膜病毒[人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S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及非脂包膜病毒[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作为验证病毒,在缩小的生产规模条件下考察辛酸钠沉淀/深层过滤、低pH孵放和纳米膜过滤步骤对一种或几种指示病毒的灭活/去除能力.结果 辛酸钠沉淀/深层过滤步骤可灭活/去除PPV 1.88 Log;低pH孵放对HIV、PRV、SV和VSV的灭活效果最低分别为≥5.22、≥4.26、≥6.56和≥5.69 Log;Bio EX纳米膜可去除PPV达4 Log以上.结论 IVIG新生产工艺的病毒灭活/去除效果合格,可有效灭活/去除未知的、新出现的病原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伪狂犬病毒(PRV) GZ-JS2017株的分离鉴定及主要毒力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查明贵州省遵义地区某规模化养殖场猪只发生急性死亡的病因,以及明确病原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子特征.本试验采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动物试验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并对该病原的主要毒力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CR检测可扩增出PRV特异性核酸阳性条带,接种Vero细胞后可见明显CPE现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囊泡中呈圆形、160 nm左右的成熟病毒粒子,胞核中可见病毒包涵体和实心、空心2种无囊膜病毒粒子;接种健康猪可引起神经症状,最后麻痹死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毒株的gE、gC、gD及TK基因序列均与参考毒株中湖北HNX株和河南HN1201株相对应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且在gE基因的48位和496位都有1个天冬氨酸(Asp)的插入;根据gE、gC、gD及TK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本次分离毒株与2011年以后所分离鉴定的变异毒株属同一分支.说明本试验成功分离鉴定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以期为贵州省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流行及变异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