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醛固酮诱导多器官损害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建立与评价醛固酮诱导多脏器损害小鼠模型.方法 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 μg/(kg·d))、醛固酮低剂量组(150 μg/(kg·d)),醛固酮中剂量组(300 μg/(kg·d)),醛固酮高剂量组(450 μg/(kg·d)),通过手术在皮下埋置含有醛固酮的渗透性微泵,输注醛固酮4周建立醛固酮损害模型.每周记录小鼠体重、血压.4周造模结束后,小鼠处死取材,观察并分析小鼠血压及各脏器组织学形态等.结果 (1)输注醛固酮4周后,醛固酮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而醛固酮低剂量组无明显升高;(2)小鼠置入渗透泵后,第2周与第3周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但在第4周,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血压均有所下降;(3)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肾以及心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间质水肿、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醛固酮低剂量组肝出现了少量的胶原沉积;醛固酮中、高剂量组有不同程度的的肝细胞损伤、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结论 醛固酮可以诱导小鼠的多脏器损害,在该种造模方式下脏器的损伤主要表现水肿、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D4+T细胞糖代谢紊乱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4+T细胞的糖代谢特征,并阐明其对CD4+T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纳入92例ITP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渗透性荧光葡萄糖(2-NBDG)摄取及糖代谢相关酶(GLUT1、LDHA、PKM2、HK2和PFKPB3)的表达;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4+T细胞,采用2-脱氧葡萄糖(2-DG)抑制糖摄取后,流式细胞术评估淋巴细胞活化情况,CCK8检测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IL-4、IL-17及TGF-β1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CD4+T细胞离体、体外静息及重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加(离体:9.32%±1.67%比3.15%±0.41%,P<0.01;静息:12.92%±2.10%比4.87%±1.08%,P=0.02;重刺激:25.52%±3.44%比14.71±3.50%,P=0.03).ITP患者CD4+T细胞表面GLUT1表达增加(GLUT1:27.70%±2.13%比18.12%±2.22%,P<0.01).2-DG抑制葡萄糖摄取后,ITP患者CD4+T细胞增殖、CD25+晚期活化T细胞比例减少[增殖(OD):0.40±0.14比0.25±0.04,P=0.03;活化:14.65%±2.42%比8.71%±1.11%,P<0.01],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降低,而IL-4水平升高(IL-17:0.70±0.11 ng/L比0.44±0.06 ng/L,P=0.03;IL-4:1.36±0.25 ng/L比2.20±0.47 ng/L,P=0.02).结论 ITP患者CD4+T细胞糖代谢增加可能通过促进CD4+T细胞活化及极化偏移参与ITP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面膜中蓝铜肽经皮渗透性和改善皮肤衰老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考察面膜中蓝铜肽的皮肤渗透性和对衰老皮肤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离体小鼠皮肤为皮肤模型材料,应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Ⅰ代和Ⅱ代面膜中蓝铜肽在皮肤真皮层中驻留量和经皮累计透过量;采用D-半乳糖联合紫外光照射连续60 d诱导小鼠皮肤衰老模型,测定贴敷面膜后小鼠皮肤的含水量、透明质酸、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和血浆中MMP-1与MMP-2表达水平,以评估面膜中蓝铜肽对衰老皮肤的改善作用.结果 贴敷20 min后,Ⅱ代面膜中蓝铜肽在小鼠真皮层中驻留量和经皮累计透过量分别约是Ⅰ代面膜的5.8和4.6倍;与Ⅰ代面膜相比,Ⅱ代面膜能显著提高衰老小鼠皮肤中含水量、透明质酸、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小鼠血浆中MMP-1与MMP-2表达水平.结论 Ⅱ代面膜中蓝铜肽的皮肤渗透性更好,且具有较好地改善皮肤衰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制防护服在重症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防护服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气管插管时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带袖套的成人型号塑料雨衣和护目镜自制简易防护服。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甘肃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需行气管插管治疗的重症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医务人员穿戴标准防护服者,试验组医务人员穿戴自制防护服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比较两组防护服穿戴时间、操作者感染率、防护服成本的差异;行气管插管前用锥虫蓝稀释液喷洒患者口腔,于穿自制防护服前及气管插管结束脱掉自制防护服后对操作医师全身进行荧光拍照,以评估自制防护服的抗渗透性。结果:共入选86例患者,试验组46例患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28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1例,腺病毒感染7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15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0例,腺病毒感染10例,病原菌不明确5例,两组患者呼吸道病原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89, P=0.435)。对照组穿戴防护服时间约为试验组的11.6倍(min:22.23±1.45比1.86±0.24, χ2=19.023, P<0.001)。标准防护服每套成本是自制防护服的12.5倍(元/套:500比40)。荧光拍照显示,气管插管后操作者全身均未染色,说明防护服抗渗透性较好,达到了防护效果。且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者均未出现感染。 结论:与标准防护服相比,自制防护服穿戴时间短、成本低,且具有等效隔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半胱氨酸蛋白酶-1基因缺陷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期血管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C57野生型(WT)小鼠和Caspase-1基因缺陷小鼠(Casp1 -/-)为研究对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通过构建糖氧剥夺(OGD)模型来模拟内皮细胞中的AMI环境。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心梗面积的大小;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血管渗透性及观察各组黏附连接标志物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检测细胞因子浓度,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Casp1 -/--AMI组梗死区域面积低于WT-AMI组(33.83±7.01比56.78±11.60, t=2.93, P<0.05);Casp1 -/--AMI组VE-cadherin的表达量高于WT-AMI组(0.87±0.14比0.43±0.11, t=4.37, P<0.05);OGD条件下VE-cadherin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变化;Casp1 -/--AMI组细胞因子浓度低于WT-AMI组[(57.41±5.34)、(52.40±6.00) pg/ml比(73.80±6.16)、(69.84±4.68) pg/ml, t=4.50、 t=5.13, P<0.01];Casp1 -/-+Echinulin组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asp1 -/--normal组(0.31±0.05比0.95±0.15, t=7.23,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aspase-1基因缺陷可以通过调控核因子-κB通路发挥维持血管通透性,保护心脏功能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D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以促进临床早期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治的COVID-19相关ODS病例,总结其病史、可能诱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共纳入5例COVID-19相关ODS患者。所有患者(5/5)在ODS前均存在电解质紊乱,4例明确存在低钠血症。4/5的患者最早表现为意识障碍,随后以肌张力障碍为主。所有患者(5/5)影像学均表现为孤立性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随病程延长信号可恢复,部分见病灶萎缩。患者临床症状在数天至数月内部分缓解。结论:COVID相关ODS的发生多与低钠血症相关,EPM多见。COVID-19应被视为ODS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水肿靶向离子通道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脑水肿及其导致的颅内压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细胞毒性水肿、离子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目前用于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渗透性药物和偏侧颅骨切除减压术,均为降低颅内压的对症治疗。近年来提出将抑制脑水肿形成过程中的离子通道作为治疗靶点,为脑水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增强MRI对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渗透性评估价值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增强MRI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小鼠模型组织渗透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实验动物为雌性C57BL/6小鼠27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分为3组,每组9只。将小鼠PDAC细胞(Panc02)与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以2∶1和1∶1的比例种植于小鼠皮下,构建不同组织渗透性的PDAC小鼠皮下瘤模型,分别为低成纤维细胞组和高成纤维细胞组,单纯Panc02细胞种植模型为对照组。利用组织染色对各组肿瘤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表达率、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阳性表达率、胶原纤维覆盖率、血管数量以及组织血管长径/短径进行量化评估,利用伊文思蓝(EB)染色的组织切面平均光密度值(AOD)量化组织渗透效率。对小鼠行增强MRI,获得20 min强化程度和20 min强化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小鼠肿瘤组织学指标和MRI增强参数的总体差异,指标间相关性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20 min强化率为因变量,α-SMA阳性表达率、胶原纤维覆盖率和血管长径/短径3种组织学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组小鼠肿瘤组织AOD值、α-SMA阳性表达率、FAP阳性表达率、胶原纤维覆盖率、血管长径/短径、20 min强化程度和20 min强化率的总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血管数量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50)。小鼠PDAC组织的AOD值与α-SMA阳性表达率、胶原纤维覆盖率、血管长径/短径呈负相关( r=-0.888, P=0.001; r=-0.813, P=0.008; r=-0.915, P<0.001)。20 min强化程度与AOD值呈正相关( r=0.954, P<0.001),20 min强化率与α-SMA阳性表达率、胶原纤维覆盖率、血管长径/短径均呈负相关( r=-0.901, P<0.001; r=-0.837, P=0.005; r=-0.880, P=0.00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α-SMA阳性表达率是肿瘤20 min强化率的重要影响因素(R 2=0.813, P=0.001)。 结论:成纤维细胞的种植比例提高可显著降低肿瘤组织渗透效率。增强MRI 20 min肿瘤强化程度与组织渗透效率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乌司他丁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后呼吸窘迫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和呼吸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乌司他丁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后呼吸窘迫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血气指标、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因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入院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静脉泵入乌司他丁治疗,30万U/次,溶于50 ml生理盐水,每8小时1次。干预前、干预后48 h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内皮素1,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氧分压(arterial 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 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O 2,PaCO 2)、氧合指数,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记录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干预48 h后IL-6[(66.8±15.2) ng/L]、IL-8[(70.3±10.4) ng/L、TNF-α[(24.6±3.5) ng/L]较干预前[(89.3±21.0) ng/L、(288.4±33.5) ng/L、(101.3±9.0) n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704、21.215、30.281, P均<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90.4±22.4) ng/L、(162.4±16.6) ng/L、(62.3±4.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906、12.324、19.252, P均<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48 h后氧合指数[(208.5±55.4) mmHg和(315.3±49.8) mmHg]、PaO 2[(101.6±12.4) mmHg和(118.8±10.3) mmHg]较干预前[(114.8±24.6) mmHg和(112.3±20.5) mmHg,(70.6±10.5) mmHg和(70.3±10.2) mmHg]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5.663和22.387、11.216和16.214, P均<0.05),PaCO 2[(44.7±7.4) mmHg和(39.3±4.8) mmHg]、EVLWI[(12.42±3.66) ml/kg和(9.70±2.33) ml/kg]、PVPI[(2.34±0.48)和(1.82±0.35)]较干预前[(47.8±5.6) mmHg和(48.3±6.5) mmHg、(16.58±4.05) ml/kg和(16.60±4.10) ml/kg、2.86±0.55和2.90±0.53]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655和7.372、3.516和6.521、3.571和8.024, P均<0.05),观察组干预48 h后氧合指数、PaO 2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PaCO 2、EVLWI 、PVPI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106、4.213、4.037、7.122、3.976, P均<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48 h后一氧化氮[(76.65±30.25) μmol/L和(54.15±20.36) μmol/L]、内皮素1[(58.32±20.26) ng/L和(42.23±21.15) ng/L]、APACHEⅡ评分[(10.05±2.84)分和(7.14±2.74)分]较干预前[(90.30±33.33) μmol/L和(89.62±34.64) μmol/L、(71.64±28.35) ng/L和(70.36±26.56) ng/L、(23.46±4.13)分和(23.60±4.20)分]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61和8.063、4.031和7.376、6.193和11.531, P均<0.05),观察组干预48 h后一氧化氮、内皮素、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759、3.515、3.715, 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后呼吸窘迫能够抑制炎症递质的过度释放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减少毛细血管渗漏,降低EVLWI,提高氧合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