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ISA)是一种高患病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伴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相比单独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可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可能会增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恶化OSA严重程度而不推荐用于OSA治疗.目前,NBZDs对COMISA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回顾的方式,整理了OSA和COMISA患者使用NBZDs的相关文献,分析NBZDs对AHI、氧减指数、睡眠质量等多个指标的影响,评价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COMISA患者如何合理使用NBZDs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7例急诊药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急诊中毒患者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97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时间、就诊时间、药物种类、药物毒检浓度、伴随症状、住院时长、治疗方式、液体复苏、患者转归及预后)。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符合急诊急性中毒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临床资料不完整;农药中毒;急性有害气体中毒;其他非药物中毒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药物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 结果:纳入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年龄为(38.9±20.4)岁,以青年患者居多,占比68.0%(134例),伴随症状以意识障碍106例、头晕56例、乏力38例、恶心呕吐42例常见。药物相关资料:就诊时间为7.17±0.89 h(0.5~96 h),服药种类分布以镇静安眠药105例(53.2%)、抗精神病药物73例(37.1%)、抗生素17例(8.6%)、解热镇痛药20例(10.2%)常见。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患者入室GCS评分(12.47±3.05)高于死亡组(7.60±4.43),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患者在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与转归:治愈187例,死亡10例,接受洗胃治疗159例,血液净化治疗23例,对134例进行毒检患者治疗前后的毒物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浓度均较前明显下降,其中艾司唑仑、佐匹克隆、西酞普兰、劳拉西泮、喹硫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急性药物中毒以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为主,临床上开展毒化实验室检查对指导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常见的急性药物中毒建立规范的监测系统和诊疗路径是未来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36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 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 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 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 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 HR=1.703,95% CI 0.167~0.233, 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 HR=2.626,95% CI 0.439~0.541, 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 HR=2.349,95% CI 0.603~0.696, 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 HR=1.806,95% CI 0.121~0.399, 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 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联合采用rTMS治疗,疗程均为两周。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14)评分,血清皮质醇(Cor)、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脑电各频段功率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指数中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催眠药物、日间功能、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14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14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or、5-HT、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5-HT、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脑电α段、β段、θ段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脑电α段功率高于对照组,脑电β段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能更有效的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减轻患者的疲劳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慢性失眠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眠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人失眠症36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舒眠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治疗的老年失眠症患者72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36)与观察组( n=36)。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眠胶囊治疗,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NPY、5-HT和BDNF水平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高于对照组的69.44%(25/36)(χ 2=5.67,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早醒好转时间、入睡困难好转时间分别为(8.43±2.13)d、(9.19±0.97)d,均短于对照组的(10.98±2.26)d、(11.86±1.73)d( t=4.93、8.08,均 P < 0.05);观察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为(7.36±2.43)分,低于对照组的(10.21±2.17)分( t=5.25, P < 0.05);观察组觉醒时间为(87.42±15.5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32±17.37)min,睡眠效率[(76.76±3.41)%]和慢波睡眠[(28.98±2.27)min]长于对照组[(72.13±3.26)%和(26.56±2.74)min]( t=4.35、-5.89、-4.08,均 P < 0.001);观察组血清NPY、5-HT、BDNF分别为(9.29±1.52)mg/L、(127.37±18.82)μg/L、(34.51±4.08)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1±1.43)mg/L、(98.28±15.54)μg/L、(28.84±3.42)μg/L( t=-5.98、-7.15、-6.39,均 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舒眠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血清NPY、5-HT和BDNF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利哌酮联合右佐匹克隆对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患者血浆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对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患者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于宁波市康宁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患者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右佐匹克隆片+利培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右佐匹克隆片+帕利哌酮缓释片进行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变化;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以及血浆中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为(52.71±6.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34±6.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68, P<0.05);观察组PSQI评分为(8.83±2.4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7,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DNF[(4 752.79±136.27)ng/L]、NT-3[(173.64±15.88)ng/L]、NGF[(39.14±2.23)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 417.85±138.54)ng/L、(150.06±15.49)ng/L、(37.51±2.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41、5.822、2.869,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DA[(70.25±6.41)ng/L]和5-HT[(43.42±7.11)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4±6.03)ng/L、(35.59±6.8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38、4.332,均 P<0.05)。 结论:帕利哌酮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对精神分裂症合并失眠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和失眠症状,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慢性失眠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rTMS组、药物组、联合组,每组30例。rTMS组为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进行rTMS治疗;药物组为右佐匹克隆3 mg/d治疗;联合组为rTMS+右佐匹克隆治疗。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清醒期脑电活动变化(α、β、θ、δ)及睡眠参数。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评估指标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联合组PSQI评分下降[(7.2±1.7)分,(13.2±2.9)分],其改善程度较rTMS组[(9.2±2.5)分,(12.1±2.8)分]和药物组[(7.5±2.8)分,(11.4±2.9)分)]明显,多重比较显示,联合组>药物组>rTMS组;随访时联合组>rTMS组>药物组( 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rTMS组和联合组HAMA、HAMD评分均下降,两组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药物组(均 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rTMS组和联合组β功率下降,α功率提高,δ及θ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组β、δ及θ功率增加( P<0.05),α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结果显示,rTMS组和联合组β、δ及θ频段功率均低于药物组,α功率高于药物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随访时联合组和rTMS组睡眠潜伏期缩短、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3期及快速眼动期睡眠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药物组各睡眠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可明显改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疗效优于单用rTMS和右佐匹克隆,并通过调控脑电活动降低皮质兴奋性,可作为慢性失眠障碍患者治疗的较理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宁神胶囊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中药宁神胶囊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12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就诊的150例失眠症患者,均符合中医不寐心肝血虚证的辨证标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50例。中药组采用宁神胶囊治疗,西药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宁神胶囊+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4周对3组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PSQI、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除催眠药物外的PSQI评分和ISI评分均明显改善(均 P<0.05);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除催眠药物外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中药组、西药组(均 P<0.05),ISI评分明显低于中药组、西药组( P<0.05)。 结论:宁神胶囊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6月-2021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专题门诊60例心胆气虚型不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于睡前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疗组采用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评估失眠严重程度,采用自拟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评估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DBAS-30)评估与睡眠相关的不合理认知;于治疗第4周采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对2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23/30)、对照组为80.0%(24/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8, P=0.754)。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5.15±2.66)分比(8.98±2.05)分, t=-1.552]低于对照组( P<0.05),DBAS-30评分[(125.84±20.57)分比(82.89±21.64)分, t=2.445]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可显著改善心胆气虚型不寐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与佐匹克隆片相似,在改善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方面优于西药,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佐匹克隆致共济失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8岁男性溃疡性结肠炎重度活动期患者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后出现睡眠障碍,给予右佐匹克隆3 mg口服、1次/每晚以改善睡眠。用药次日,患者出现头晕、行走时头部下垂、身体歪斜等共济失调症状。患者既往有帕金森综合征病史,服用多巴丝肼疗效明显。怀疑为多巴丝肼引起的运动障碍,停用该药并予对症治疗3 d,患者症状未改善。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共济失调,怀疑与右佐匹克隆有关。停用右佐匹克隆4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前患者恢复应用多巴丝肼,上述共济失调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