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 68Ga标记三七素类PSMA靶向探针的制备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新型 68Ga标记三七素类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靶向探针,并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评估。 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配体P151,测定其亲和性。将配体加入到 68GaCl 3与醋酸钠混合的溶液中,95 ℃反应10 min,使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标记率及体外稳定性。评估 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并进行细胞摄取实验。对正常昆明(KM)小鼠进行体内生物分布测定;对前列腺癌22Rv1荷瘤裸鼠注射 68Ga-P151后进行microPET显像,并与 68Ga-PSMA 617进行对比。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成功合成目标配体P151,其抑制常数 Ki为0.58 nmol/L,标记率和放化纯均≥95%;37 ℃放置2 h后, 68Ga-P151在生理盐水和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的放化纯仍≥95%,表明其体外稳定性好; 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65±0.17,表明其亲水性较好。注射 68Ga-P151后60 min,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总摄取值为(0.83±0.04)百分注射活度(%IA)/10 5个细胞,并可被PSMA抑制剂(ZJ-43)所抑制。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 68Ga-P151主要经肾脏排泄出体外,在其他组织中摄取较低;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显示, 68Ga-P151与 68Ga-PSMA 617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0.79±0.23和0.54±0.05; t=2.12)、肿瘤/肾脏比值(2.04±0.65和1.88±0.33; t=0.44)、肿瘤/肌肉比值(12.83±5.18和6.95±1.63; t=2.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68Ga-P151制备简单、标记率高、生物分布理想,可对PSMA阳性肿瘤显像,其显像效果与 68Ga-PSMA 617相当,有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177Lu-PSMA-3Q与 177Lu-PSMA-I&T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 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3Q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中的潜力,并与 177Lu-PSMA-I&T进行比较。 方法:制备 177Lu-PSMA-3Q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稳定性检测;对 177Lu-PSMA-3Q、 177Lu-PSMA-I&T在正常BALB/c小鼠和22Rv1荷瘤鼠体内进行药代动力学评价及生物分布研究;对2例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mCRPC患者(60岁和76岁)分别静脉注射 177Lu-PSMA-3Q、 177Lu-PSMA-I&T (7.40±0.74) GBq后24、72、120 h进行SPECT显像。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制备得到的 177Lu-PSMA-3Q总活度为74 GBq,未校正产率为95%,室温放置168 h后放化纯仍大于95%。 177Lu-PSMA-3Q和 177Lu-PSMA-I&T的分布半衰期分别为(0.75±0.22)和(0.86±0.19) min,清除半衰期分别为(24.74±3.77)和(29.53±3.42) min。正常小鼠生物分布结果示,注射后5 d 177Lu-PSMA-3Q在肝、肺、肾中的摄取值明显低于 177Lu-PSMA-I&T( t值:4.24~8.36,均 P<0.05)。22Rv1荷瘤鼠生物分布结果示, 177Lu-PSMA-3Q在注射后24 h的肿瘤摄取最高,且高于 177Lu-PSMA-I&T[(0.856±0.183)与(0.579±0.126)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2.78, P=0.024];快速的清除模式使 177Lu-PSMA-3Q有着高肿瘤/肌肉比值(99.604±11.106),且明显高于 177Lu-PSMA-I&T的摄取比值(45.078±10.444; t=7.80, P<0.001)。在患者SPECT显像中, 177Lu-PSMA-3Q和 177Lu-PSMA-I&T 120 h的病灶残余计数分别占24 h的0.32±0.04与0.58±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2, P=0.002)。 结论:177Lu-PSMA-3Q标记简便,产率和放化纯高,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患者体内靶向性好,滞留时间较长,背景清除速率快,是较理想的靶向PSMA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其代谢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 131I治疗的218例DT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 131I的剂量分为低剂量组(≤3.7 GBq)171例和高剂量组(>3.7 GBq)47例,使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在服用 131I后24、48及72 h测定体内 131I残留活度并探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果:服用 131I后低剂量组24、48及72 h的体内 131I残留活度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 t = -7.46、-3.31、-2.01, P<0.05);低剂量组24、48 h出院达标率明显高于高剂量组(21.0% vs. 4.3%、98.2% vs. 89.4%, χ2 = 7.23、5.91, P<0.05),且所有患者在72 h均可达出院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24及48 h体内 131I残留活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TSH水平越高,体内 131I残留活度越大,48 h时BMI越大、TSH越高,体内 131I残留活度越大;高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体内 131I残留活度越大。患者体内 131I残留活度达到400 MBq的时间以24、36 h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24 h为分界时,TSH水平越低,体内 131I残留活度越低;以36 h为分界时,年龄越小、TSH水平越低、 131I治疗剂量越小,体内 131I残留活度越低。 结论:年龄、BMI、BMR及TSH水平是 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影响因素,联合上述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 131I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 131I治疗的132例DTC患者[男34例,女98例,年龄(42.8±12.8)岁]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首次治疗(FT)组(88例)和复次( 131I治疗次数≥2次)治疗(RT)组(44例)。FT组中,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30例、辅助治疗33例、清甲兼顾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25例;RT组中,清甲18例、清灶26例。 131I治疗剂量:清甲3.70 GBq,辅助治疗3.70~5.55 GBq,清灶5.55~7.40 GBq。采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测定患者 131I治疗后24、48和72 h的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比较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放射性残留活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FT组 131I治疗后24 h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明显低于RT组[(880.60±396.64)和(1 022.31±503.94) MBq; t=-2.765, P=0.035]。FT组中,辅助+清甲兼顾清灶亚组 131I治疗后24、48 h的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高于清甲亚组[24 h:(987.16±447.33)和(766.27±277.87) MBq, 48 h: (233.47±146.52)和(183.52±90.65) MBq; t值:-2.711和-2.021,均 P<0.05]。RT组中,清灶亚组 131I治疗后24、48和72 h的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分别为(1 246.90±531.69)、(244.57±131.35)和(90.65±67.37) MBq,均高于清甲亚组[(715.50±300.07)、(149.85±68.82)和(58.46±31.45) MBq; t值:-3.822~-2.682,均 P<0.05]。17.4%(23/132)的患者(FT组10例,RT组13例) 131I治疗后48 h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400 MBq,治疗后72 h所有患者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400 MBq。T分期、N分期、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及 131I治疗剂量影响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 t值:-2.562~4.211, χ2值:3.988~8.332,均 P<0.05),其中T分期及 131I治疗剂量是影响放射性残留活度的独立因素( Walds值:4.253~14.035,均 P<0.05)。 结论:DTC患者 131I治疗后24 h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较高,应注意指导隔离防护, 131I治疗后72 h可达国家规定出院标准。对于T分期高、 131I治疗剂量大(>5.55 GBq)的患者, 131I治疗后48 h残留活度可能不达标,隔离时间应延长至72 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31I标记PD-L1抗体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分子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单克隆抗体(PD-L1 McAb)的物理性质及其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进行分子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氯胺T法以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PD-L1 McAb,采用纸层析法测定 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并计算放射性比活度;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采用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分离纯化,采用纸层析法测定 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化学纯度,以及 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和健康成人血浆中的稳定性。培养人乳腺癌PD-L1阳性细胞株MDA-MB-231细胞,随机分为总结合实验(TB)组和非特异性结合实验(NSB)组,每组又分为6个亚组,各亚组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 131I-PD-L1 McAb溶液和PD-L1 McAb溶液,配制总量500 μL,使用GC-300型免疫γ-计数器测量各组细胞中 131I-PD-L1 McAb的每分钟计数(cpm)值。根据TB组与NSB组各亚组之间cpm值的差值,使用Scatchard作图分析方法计算 131I-PD-L1 McAb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评估 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取裸鼠3只,于右前肢前臂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悬液制备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接种部位成瘤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裸鼠肿瘤接种后第15天按200 MBq/kg尾静脉注射 131I-PD-L1 McAb溶液,分别于注射后5 min、30 min、60 min、24 h、48 h、72 h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进行放射性核素成像检查,观察 131I-PD-L1 McAb在荷瘤鼠体内浓聚情况;在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查图像上选择肿瘤部位、对侧前肢相应部位为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放射性计数靶(T)值和放射性计数非靶(NT)值,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部位与非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活度比值(T/NT)的变化情况。 结果: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为80.10%~82.20%(81.07%±1.06%),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比活度为(2.78±0.23)MBq/μg,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9.10%~99.60%(99.37%±0.25%)。 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与人新鲜血浆溶液中6 h内放射性化学纯度均大于80%。 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KD值为60~64(62±2)nmol/L。3只裸鼠均成功建立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接种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第6天触及肿块,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为0.92~1.12(1.00±0.11)cm 3。尾静脉注射 131I-PD-L1 McAb后,不同时间点小动物活体放射性核素成像显示, 131I-PD-L1 McAb早期主要在荷瘤鼠腹部浓聚,24 h时荷瘤鼠右前肢肿瘤部位开始显影,48 h时肿瘤显影最为清晰,72 h时肿瘤部位显影开始模糊。不同时间点放射性计数T/NT值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时T/NT值最大(6.66±1.10),72 h时开始下降,不同时间点T/N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04, P=0.011)。 结论: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标记率。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化学纯度及适宜的放射性比活度,在体外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较高,可用于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分子成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AlF-NOTATATE的自动化标记方法优化及PET/CT显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自动化合成 18F-AlF-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 D-苯丙胺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 18F-AlF-NOTATATE)的标记方法并进行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显像。 方法:基于GE-FASTLab2合成模块,通过氟化铝一步螯合标记的方法自动化制备 18F-AlF-NOTATATE,优化其标记条件,并对产品进行质量分析。对1例直肠下段NET患者(男,47岁)和1例胰腺NET患者(女,52岁)行 18F-AlF-NOTATATE PET/CT显像。 结果:成功制备了 18F-AlF-NOTATATE,总合成时间为35 min,优化后的放射化学产率为(23.8±3.1)%(未衰变校正, n=3),放射性活度为(4.63±0.68) GBq,放化纯>95%,稳定性好,产品质量均符合规定。 18F-AlF-NOTATATE在患者体内显像清晰,直肠下段NET患者显像可见直肠下段肠壁病灶SUV max为13.3,肿瘤/肝脏比值为3.3,肝脏、淋巴结、肋骨转移灶均显示较高的SUV max和肿瘤/肝脏比值;胰腺NET患者显像可见胰头钩突处局灶性显像剂摄取异常增高,SUV max为5.6,2 h后显像的SUV max为6.3,肿瘤/肝脏比值为2.3。 结论:利用GE-FASTLab2合成模块能高活度地制备 18F-AlF-NOTATATE,制备方法简单、稳定,产品放化纯高。 18F-AlF-NOTATATE PET/CT显像在NET患者体内显示出较好的显像效果,能够为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酮Ⅰ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阻抑放射性膀胱炎早期损伤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验证丹参酮Ⅰ(T-1)是否通过Nrf2-ARE通路的激活阻抑膀胱接受射线后早期放射性损伤的形成.方法 将人永生化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分为对照组(Control),T-1处理组(T-1),X-射线照射组(X-ray),T-1治疗组(X-ray+ T-1).使用cck-8试剂盒及DCFH-DA活性氧试剂盒比较各组细胞损伤情况.通过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总蛋白中Nrf2-ARE信号通路的变化.雌性6周龄美国费城癌症研究所小鼠(ICR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T-1处理组(T-1),X-射线照射组(X-ray),T-1治疗组(X-ray+T-1).每组小鼠预处理10 d后实验组予以盆腔放射.照射3d及1周后比较各组膀胱组织Nrf2-ARE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测量膀胱黏膜厚度及组织内SOD变化水平.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T-I治疗组与X-射线照射组对比,细胞活力较高同时活性氧水平较低(P<0.05).T-1治疗组中Nrf2 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高于X-射线处理组(P<0.05).在体内实验中T-1治疗组与x-射线照射组相比,膀胱黏膜厚度更小同时SOD水平较高(P<0.05).T-1治疗组总蛋白中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高于X-射线处理组.结论 T-1对于放射性膀胱损伤具有保护作用,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拿大提示丙硫氧嘧啶的出生缺陷潜在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20 年 4 月 3 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布对丙硫氧嘧啶的安全性评价总结,提示其出生缺陷的潜在风险.丙硫氧嘧啶(PTU)自1945 年起在加拿大以商品名 Propyl-Thyracil 上市,有 50 mg 和 100 mg 规格口服片剂在售.丙硫氧嘧啶的仿制药(Apo-PTU)于2010 年被许可销售,但从未在加拿大上市.2018 年,在加拿大约开出 36000 张 PTU 处方.PTU 在加拿大是一种被许可销售的处方药,用于治疗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各种疾病,包括: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种在体内生成过多甲状腺激素的病症);2.对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在等待放射性效应起效前进行治疗;3.在等待手术期间,控制以生成过多甲状腺激素为特征的甲状腺过度活跃(甲状腺毒症);4.治疗甲状腺危象,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甲状腺疾病,其心率、体温和血压可能远远高于正常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弹丸注射质量对Gates法测定活体肾移植供者GFR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高质量弹丸注射对Gates法准确测定活体肾移植供者GFR的重要意义.方法 收集在我院核医学科行肾动态显像的10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的检查资料,将这102例受检者根据弹丸注射质量分为两组:A组(弹丸注射质量良好)56例,B组(弹丸注射质量欠佳以及不合格)46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肾脏深度、注入体内放射性计数、分肾GFR、总肾GFR、eGFR差异,并将两组的肾动态显像测定的总肾GFR值与eGFR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 A、B两组的年龄、性别、肾脏深度、注入体内放射性计数、eG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左肾GFR、右肾GFR、总GF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的总GFR与eGRF有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 高质量弹丸注射对Gates法准确测定活体肾移植供者GFR具有重要意义,弹丸质量不佳将导致测定的GFR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PET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精准治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靶向和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单克隆抗体(mAbs)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mAbs及TKIs作为分子探针对NSCLC患者进行正电子断层显像(PET),可通过无创的方式完成相应靶点表达水平的检测。mAbs-PET的显像靶点是以程序性死亡蛋白及其配体[PD-(L)1]为代表的细胞表面蛋白受体,临床转化研究表明mAbs-PET显像可检测相应受体的表达程度,并且肿瘤的摄取程度可提示临床预后。TKI-PET的显像靶点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研究表明TKI-PET显像可提示相应激酶靶点存在与否,肿瘤的摄取程度与相应激酶表达程度及TKI治疗疗效相关,同时TKI-PET显像可辅助筛选临床可能受益的患者,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非侵入性靶向PET显像可直观显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情况并进行定量研究,可避免依赖于组织活检的有创性受体检测,同时其全身大视野成像可进行体内所有病灶相关特征的观察,从而更好的辅助疾病诊断及治疗疗效预测。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mAbs-PET及TKI-PET用于NSCLC的相关临床转化研究现状,并阐述其对于NSCLC临床个体化治疗的作用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