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可观察的生化反应转变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仪器.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元件(抗体、适配体、蛋白质等)、转换元件(氧电极、光敏管等)和信号放大装置组成.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分子识别元件,由其识别并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由转换元件转换成可量化和可处理的声、光、电等信号,再经信号放大装置放大并输出,从而得到待测物浓度.生物传感器由传感器检测原理可分为热敏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介体生物传感器等,在食品检测、环境污染、临床诊断、药物发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表面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物传感器是一种光学生物传感器,具有无需标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简易、可靠、低成本、实时响应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细菌、病毒、生物毒素、重金属、蛋白、核酸等快速检测.本综述作者对SPR的原理、检测形式和近年来快速检测的应用进行总结,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7/CD28共刺激分子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一个需要一系列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参与的异常复杂的过程,这些免疫细胞及分子之间相互调节又相互制约。目前大多数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B7(CD80)位于调节CD4 +和CD8 +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上,通过与细胞上的糖蛋白CD28结合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增强或放大免疫反应的功能,或者与细胞毒性T细胞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结合后抑制免疫应答。通常肾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B7,然而某些肾小球疾病的发生与B7的增加有关,其降低了足细胞附着肾小球基底膜的能力,增加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当B7与CTLA-4相结合时,免疫反应就会被减弱。因此通过阻断CD28或增强CTLA-4信号可能阻止疾病的发生。该文就共刺激分子B7/CD28在足细胞损伤、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B7阻滞剂在部分肾脏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双链特异性核酸酶触发滚环扩增的microRNA-21太赫兹超材料传感方法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一种太赫兹(THz)超材料传感方法用于microRNA-21(miRNA-21)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首先构建THz超材料传感方法,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zeta电位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对传感器检测条件进行优化之后,对不同浓度的miRNA-21以及其他不同的miRNAs进行检测,并与其他microRNA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对该传感器的回收率进行了评价。结果: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通过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循环识别与滚环扩增(RCA)的双重信号放大策略,该THz超材料传感器对靶标miRNA-21的响应范围为10 fmol/L至10 nmol/L,检测限为8.49 fmol/L。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具备了从多种miRNAs中识别靶标miRNA-21的能力,并且在商业化人血清样本中的回收率可达94.33%到115.33%。结论:该THz传感器可以实现靶标miRNA-21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具备了在miRNA相关疾病无标记诊断与早期预警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致急性肝损伤中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但过量使用往往会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严重者会造成死亡,目前仍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识别出的在过量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害中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从APAP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的JNK信号通路、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氧化应激的放大、与JNK信号通路相关的其他通路或细胞过程、靶向JNK的药物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JNK信号通路靶点在APAP肝毒性中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方向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且为寻找其他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一定浓度的rSph2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乳酸脱氢酶(LDH)量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膜结构损伤情况;冷冻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的含量变化。商品化的HMGB1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MAPK及JNK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IL-1β、IL-6、KC(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rSph2可导致J774A.1细胞明显的细胞核消失、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裂解、膜泡胀;LDH释放量及HMGB1的含量明显增加;HMGB1增加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HMGB1上调J774A.1细胞IL-1β、IL-6、KC的表达且该上调作用可被3条通路抑制剂所抑制。结论: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rSph2诱导小鼠J774A.1巨噬细胞产生损伤并释放大量的HMGB1,HMGB1经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放大rSph2造成的炎症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线整合型MRI信号放大器高清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线整合型MRI信号放大器(wireless amplified MRI detector,WAND)耦合常规头颈联合线圈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高清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颞下颌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断为TMD的患者85例(共160侧TMJ),其中男性16例,女性69例,年龄(32.7±14.2)岁(16~80岁),所有纳入对象均行张、闭口斜矢状位以及冠状位WAND耦合头颈联合线圈双侧TMJ高清扫描。基于TMJ及翼外肌高清成像,对比分析TMD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TMD患者关节盘位置,采用χ 2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翼外肌附着类型存在3种,Ⅰ型共51侧[31.9%(51/160)],Ⅱ型共77侧[48.1%(77/160)],Ⅲ型共32侧[20.0%(32/160)];TMD患者翼外肌不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存在强相关(χ 2=28.20, P=0.002, r=0.776);不同附着类型翼外肌与关节盘是否可复性移位之间无显著相关(χ 2=0.24, P=0.887, r=0.825)。 结论:TMD患者翼外肌不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相关,WNAD耦合常规头颈联合线圈TMJ高清扫描可为TMD患者在评估翼外肌附着类型及关节盘位置提供可靠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色荧光探针的滚环扩增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核酸滚环扩增(RCA)的简便快速、超灵敏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结核杆菌耐药相关基因的多重检测。本研究在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针对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耐药的高频基因突变位点katG315(AGC?ACC)、rpoB531(CAC?TAC)和rpsL43(AAG?AGG),分别设计锁式探针(padlock probe,PLP)、引物和捕获探针,构建了基于磁珠的固相RCA恒温扩增反应体系,并进行了实验参数的优化。通过多色荧光探针(Cy3/Cy5/ROX)对RCA产物精准捕获与信号放大,实现了对3种突变基因的单管多重检测。进一步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与线性范围等分析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同一反应体系中katG315的响应范围为1.0 pmol/L至0.1 nmol/L,rpoB531和rpsL43的响应范围为1.0 pmol/L至50.0 pmol/L和1.0 pmol/L至20.0 pmol/L,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在混合靶标中可精确识别单碱基突变,最低检出限低至1.0 pmol/L;在模拟血清样本的回收实验中,回收率可达95.0%~105.2%。综上,本研究构建的恒温扩增型多重检测方法可快速实现3种耐药突变位点的单管多重检测,该技术成本低廉、简便快速、不依赖大型设备,为病原体耐药基因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灵敏且简便的检测方法,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通过在石墨烯传感界面锚定化学小分子,然后修饰上DNA四面体探针,实现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通过测试传感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可将探针与目标物杂交结合的生物信号转化为器件的电学信号,并通过晶体管器件的信号放大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结果:靶向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RNA的 ORF1 ab序列的DNA四面体探针与目标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结合。测试了唾液中不同浓度条件的2019-nCoV的核酸模拟样本,观察到随着目标核酸的浓度增加,晶体管传感器件的狄拉克点产生规律性的向左偏移。在100 μl的待测液,传感器件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5拷贝/μl,且响应时间低至5 min。 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灵敏度并缩短了检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辅助性T细胞17介导桥本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是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以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甲状腺结构破坏、自身抗体阳性为主要特点。HT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紊乱、环境因素等有关。传统观点认为辅助性T细胞1(T helper cell 1, Th1)/辅助性T细胞2(T helper cell 2, Th2)失衡可引起HT发病,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 Th17)可通过非编码RNA调节、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调节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平衡机制对HT的发生、发展起调控作用。这一系列机制可通过刺激Th17分化而释放炎性因子、加剧HT病情,而HT的炎性环境也进一步刺激Th17的分化而放大炎症反应。HT的Th17的调节机制较复杂,仍未研究清楚,故本文就HT的Th17相关机制作一综述,为寻找新的临床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NMT1与DNA损伤应答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DNMT1不仅是一种重要的DNA甲基转移酶,维持子代与亲代甲基修饰的统一,它的N端还含有特异性序列,使其在DNA损伤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DNA损伤应答反应是细胞对DNA损伤反应的统称,包括对DNA损伤信号的识别和放大、招募DNA修复因子启动修复通路和协调周期调控、诱发细胞凋亡。本文对DNMT1的作用、DNA损伤应答反应过程以及DNMT1通过参与损伤信号的感知和传导,调控DNA修复、周期检查点停滞和细胞凋亡参与DNA损伤应答反应过程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