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U输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基于输血相关情况、临床资料筛选重症医学科(ICU)输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濮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258例ICU输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87例和预后不良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和临床资料,采用Lasso-Logisit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因子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以预测因子最佳截断值为界进行分层赋值构建预测评分系统,并采用ROC及AUC评价其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至入住ICU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红细胞(RBC)储存天数、RBC输注量、输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开放性输血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大量输血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输血前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asso-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RBC储存天数、RBC输注量、输血前CRP、PCT、开放性输血、大量输血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评分、输血前Hb、FIB为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RBC储存天数、RBC输注量、输血前FIB、CRP、PCT、Hb、开放性输血、大量输血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20、0.735、0.811、0.775、0.750、0.749、0.810、0.783、0.706、0.738、0.610,而预测评分系统预测预后不良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84.51%、86.63%.结论 基于年龄、APACHEⅡ评分、RBC储存天数、RBC输注量、开放性输血、大量输血、GCS评分及输血前CRP、PCT、Hb、FIB水平构建预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对ICU输血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背景 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临床诊疗效果及临床决策,目前缺乏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血小板输注后疗效的预测模型.目的 构建及验证ALL患儿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校正计数增量(CCI)预测模型.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初诊、初治的ALL住院患儿,以2022年12月31日为入院时间节点划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集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变量(性别、年龄、脾大或脾亢、出血等级、贫血程度、血小板储存天数、输血前使用药物、ALL形态学、危险度分组和治疗阶段等)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再行多因素COX回归确定最终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区分度和校准度的预测效能检测.主要结局指标 输注血小板疗效CCI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研究期间133例247例次输注血小板病例纳入本研究,建模组198例次,验证组49例次,两组变量的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终纳入性别、年龄、ALL危险度分组、输注前白细胞数、脾大或脾亢、感染情况六个因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建模组中,CCI为11.4(P25)、18.5(P50)和28.2(P75)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3、0.695和0.654,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765、0.714和0.580;校准曲线显示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CCI为11.4、18.5和28.2时模型预测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基本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ALL患儿血小板CCI预测模型;利用性别、年龄、输注前白细胞数、感染情况、ALL危险度分组、脾大或脾亢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不同血液保护模式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保护模式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应急总医院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OCS)组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ANH+IOCS)组,每组30例.IOCS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收,ANH+IOCS组术前经中心静脉采血并储存于枸橼酸钠抗凝采血袋内,同时经外周静脉输入等量羟乙基淀粉稀释血液,术中对术野出血采用1OCS技术;两组均在手术出血较多步骤结束后回输自体血液.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室指标、乳酸水平、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60~85岁,平均(70.3±6.5)岁.与IOCS组相比,术后48 h ANH+IOCS组Hb较高,APTT较低;输血前PAC-1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OCS组相比,术后24 h和48 h ANH+IOCS组CD62p值较低;输血后、术后24 h和48 h的PLT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水平、住院天数、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CS或ANH的血液保护方式均可节约血源,有效保护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单纯IOCS相比,ANH+IOCS的联合应用使患者术后48 h内Hb更高,对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的激活更少,更适合高龄THA患者安全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去白红细胞储存时间与输血反应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4 家医院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与输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恩施州4家医院自2018-2022年相关病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采集和输血日期、产生的输血反应信息.结果 2018-2022年4 家医院共输注去白红细胞69 761 袋,发生输血反应166例,其中过敏反应93 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3 例,其他10例,输血反应总发生率0.24%.发生输血反应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平均储存时间为(20.25±6.31)d,未发生输血反应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平均储存时间为(19.88±5.50)d.将储存时间以7d 为界值进行分析,储存时间为15~21 d 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最低.以21 d为区分界值分为储存天数≤21 d和>21 d 的2组,2组之间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发生的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且输血反应发生率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储存时间≤21 d和>21 d 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机采血小板成分输注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不同储存天数及数量的血小板(PL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收集南宁中心血站发往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机采O型PLT辫子12份,根据存放天数不同分为新鲜PLT组与陈旧PLT组,其中新鲜PLT组为储存1 d的PLT;陈旧PLT组则为储存4 d的PLT.两组PLT分别与人肝癌细胞Huh-7进行共培养,通过划痕实验观察各组Huh-7细胞48 h内汇合度变化,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各组24 h内Huh-7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 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uh-7细胞在与PLT共培养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加入相同数量PLT时,陈旧性PLT能够更强地促进Huh-7细胞增殖;当加入存储天数相同的PLT时,PLT数量越多,则普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刺激细胞增殖的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与划痕结果相似,当PLT数量相同时,陈旧PLT刺激Huh-7细胞发生侵袭的细胞数较新鲜PLT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Huh-7细胞中共培养的PLT数量越多,新鲜PLT组和陈旧PLT组发生侵袭的细胞数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强弱,与PLT存储时间和PLT数量成正相关,PLT制品的应用细则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肿瘤性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陈旧性PLT的应用,在不得不应用PLT治疗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PLT的输注,以达到减缓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LncRNA SNHG9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中表达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过程中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9(SNHG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符合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标准的正常机采血小板32份,保存于专用(22±2)℃恒温振荡保存箱内,在不同储存时间(1、3、5、7、9 d)通过外观、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残留量计数、白细胞残余量计数、pH值及细菌培养检测血小板质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NHG9在同一机采血小板样本不同储存时间的表达量,分析其对血小板储存损伤(PSL)的影响及意义.结果 在第1、3、5、7、9天SNHG9表达量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数据总体存在统计学差异(H=93.0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天数之间SNHG9表达量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第1天与第3天校正后的P值是0.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和第5天,第1天和第7天,第1天和第9天校正后的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5天(P=0.031),第3天和第7天,第3天和第9天(P<0.001)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于临床治疗的正常机采血小板伴随储存时间延长,第5、7、9天样本中SNHG9表达量比第1天明显增高,SNHG9对血小板储存条件敏感,有可能成为PSL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石家庄地区用血医院患者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长的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013-2016年河北省血液中心供血范围内用血医院患者输注红细胞的储存天数和过期报废单位数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中心的供血能力和患者用血的新旧程度,为中心合理调控红细胞库存量,规范血液发放原则提供数据参考和指导性建议.方法 统计各年发往不同级别医院去白悬浮红细胞及储存时长等相关数据,计算患者所用红细胞平均储存天数、不同血型储存天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4年来,总发血量、送血量和观察数据量(U)逐年增加;市区内医院用血量占总送血量的2/3以上,郊县医院用血量占比不足总送血量的1/3;除AB血型较低外,患者所用其它3个血型红细胞平均储存天数郊县医院均高于市区医院;各血型红细胞平均储存天数呈持续性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使用O型红细胞平均储存18 d左右,B型近20 d,A型和AB型在20 d以上;2013-2015年报废血量和千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出现回升.结论 本中心在充分满足临床用血需求的同时,整体库存周转量不断加大,红细胞平均储存天数延长,供血辖区内患者输注的血液均超过2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北省供血系统现状调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12家血站供血科基本情况调研,以了解河北省血站供血系统现状,为今后供血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调查问卷方式向河北省12家血站发放,问卷涉及内容包括2014-2016年度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及冷沉淀的发放量、日均库存量、合格品库最大库存容量,供血科岗位职责、岗位人员数量和员工职称情况,供血科场地面积,计算机管理情况和直供血医院数量及与用血医院联网情况等,各类血液制剂均按U数计算,反映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小以人均日工作强度表示,反映工作场地大小以面积强度表示,反映库存量多少以囤积天数表示,并做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2016年全省血站发放量除红细胞2015年低于上年度外,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红细胞库存量逐年减少、血小板和血浆逐年增加;本中心红细胞和血小板3年日均囤积天数均大于全省平均值并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全省血站血浆储存空间严重不足;供血岗或管理岗人员职称为高、中、初级,非卫技人员和工人基本分布在包装岗位;全省其他血站供血岗位人均工作强度及供血科工作面积强度与本中心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本中心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在全省血站居首位;全省12家血站均与用血医院联网,有5家血站所供血医院实现网上订血、网上入库、网上配血和网上出库四项规范性基本操作,有4家血站所供血医院只执行网上订血、网上入库、和网上出库三项操作,另有3家血站所供血医院只执行网上入库和网上出库两项操作;有4家血站存在工作场地不足、人员设备不足、场地不足、人员审核疏忽等因素,曾出现甚至隐藏着血液出库漏扫信息的隐患.结论 各血站血浆积压问题严重,呼吁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各血站特别是年供血量较大的血站,在供血岗位人员配置方面,应该考虑到人均工作强度,将工作强度作为定值再根据年发血量来配备人数.解决血液成分储存空间不足问题,一方面建造扩大冷库,另一方面减少血液的囤积天数,既扩大了储存空间使血液出入库保持有序循环,又能有效应对突发大量采血事件,还能提升发往临床血液的新鲜度.供血岗位人员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发血,而要达到一专多能,加强对输血专业知识的培训,及时有效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咨询指导服务.无论哪级血站,从系统管理差错和有效保证血液安全考虑,在供血科安装RFID系统是有效防范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在NICU母乳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NICU母乳的安全管理方法,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减少母乳喂养相关并发症.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1例<34周早产儿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在常规母乳喂养宣教基础上,试验组利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HACCP)方法,建立NICU母乳喂养评价计划表,从采集、家庭存储、运送、接收、NICU储存、遵医嘱喂养等关键点切入,通过培训、实施、反馈不断完善,将母乳喂养中可能发生的安全危害消除在过程中,采集的母乳取消巴氏消毒;对照组发放母乳喂养宣教手册,提供采集工具,采集的母乳按常规做巴氏消毒,观察2组患儿喂养相关性并发症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2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日平均体质量增长量、停肠外营养时间、达到全经口喂养时间、住院天数等数据.结果 取消巴氏消毒后试验组早期临床败血症发生率未增加,对照组患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有4例,试验组无.试验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5.92±2.26)d,日平均体质量增长量(30.52±12.13)g,停肠外营养时间(12.65±5.33)d,全经口喂养时间(16.32±12.68)d,住院天数(29.46±12.18)d;对照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7.48±1.84)d,日平均体质量增长量(23.70±15.00)g,停肠外营养时间(17.54±10.20)d,全经口喂养时间(28.69±18.34)d,住院天数(35.67±15.86)d,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66,P<0.05).结论HACCP母乳喂养评价方法适用于NICU早产儿母乳的安全管理,早产儿院内母乳喂养取消巴氏消毒,无早产儿母乳相关性感染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渝东南近100年石笋灰度变化及气候环境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采自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天坑洞的石笋TK22-1为研究对象,利用230Th测年、210pb测年和石笋纹层等计年法建立了近100年来高分辨率、精确定年的石笋灰度序列,并与器测气象资料对比,重建了渝东南近100年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进一步明确石笋灰度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石笋TK22-1灰度值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湿度、降雨天数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这表明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是驱动石笋灰度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渝东南岩溶槽谷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薄层土壤对降水的储存能力较弱,水分是主导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当降水量和地表湿度较大时,雨水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较少、下渗速度加快,水岩作用减弱,土壤水中溶解的有机质和杂质浓度降低,最终在石笋表面结晶出较为纯净的方解石矿物,进而使石笋灰度值降低;反之亦然.当温度较高时地表蒸发量较大,地表及土壤中湿度较小,水在土壤和石灰岩地层中滞留时间长,土壤中有机质和CO2的释放量增加,洞穴滴水中有机质和杂质浓度升高,导致石笋中方解石结构疏松、杂质较多,石笋灰度值较高;反之亦然.重庆东南岩溶槽谷区近100年期间的干旱事件与石笋TK22-1灰度序列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干旱事件发生的年代对应着石笋灰度峰值,即当地降水减少,发生伏旱时,石笋灰度值升高,进一步表明土壤湿度和水岩作用是影响石笋灰度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