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术后伸膝迟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数文献将伸膝迟滞定义为膝关节主动伸直的角度无法达到被动伸直的角度,也有文献将膝关节无法完成最后15°的伸直定义为伸膝迟滞。伸膝迟滞是膝关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长期制动导致的废用性萎缩、因疼痛和(或)肿胀导致的关节源性肌肉抑制、术中对伸膝装置的直接损伤以及支配股四头肌的神经功能障碍均会造成伸膝迟滞。通过加强康复锻炼、物理因子以及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伸膝迟滞症状,但因伸膝装置损伤所致的伸膝迟滞必要时需手术治疗。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康复介入的不断提前,预防伸膝迟滞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术后伸膝迟滞的角度需引起患者、医生及研究者的足够重视。通过对膝关节术后伸膝迟滞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明确病因、治疗、预防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8例儿童滑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并总结我国儿童滑雪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63.3%,62/98),女36例(36.7%,36/98);患儿平均年龄为9.8岁,范围在4.4~14.0岁;单板滑雪运动致伤患儿51例(52.0%,51/98),双板滑雪致伤患儿47例(48.0%,47/98)。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总结儿童冰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98例患儿中,软组织损伤15例(15.3%,15/98),以膝关节扭伤(33.3%,5/15)及大腿损伤(20.0%,3/15)最为多见;骨折83例(84.7%,83/98),以胫腓骨干骨折(38.6%,32/83)和尺桡骨远端骨折(20.5% ,17/83 )发生率最高。单板滑雪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腕关节周围(27.5%,14/51)及小腿(27.5%,14/51),而双板滑雪以小腿损伤最为常见(40.4%,19/47)。35.7%(35/98)的患儿因不慎摔倒受伤,19.4% (19/98)的患儿因装备型号不匹配受伤,6.1 % (6/98)的患儿因雪板脱离装置失效受伤,其余受伤原因包括操作不熟练、被人撞伤、跨级别滑雪及疲劳。15例软组织损伤患儿中,1例(6.7%,1/15)患儿因大腿软组织裂伤行清创缝合,其余保守治疗。83例骨折患儿中,11例(13.3%,11/83)患儿接受手术治疗;24例(28.9%,24/83 )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固定;47例(56.6%,47/83)接受原位石膏或支具固定;1例(1.2%,1/83)患儿予制动休息观察。结论:我国儿童滑雪伤与传统滑雪国家报道的临床特征整体类似,但又具备自身特点:①我国儿童参与单板运动比例较高,上肢伤比例相对较高;②整体运动水平相对较低,体验式滑雪受伤比例较高;③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外伤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救治流程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67例创伤骨科患者资料。在全程防护下进行筛查,根据病情进行门急诊处置或住院手术。门急诊治疗26例,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9.5岁。6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14例肢体骨折患者予手法复位后固定制动,2例皮肤裂伤患者予清创缝合,4例髋部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住院手术41例,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8.5岁。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接受后凸成形术,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肘关节置换术,1例跟腱断裂患者行跟腱探查缝合,其余27例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结果:患者以骨质疏松骨折为主,分别占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61.5%(16/26)和68.3%(28/41)。41例住院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 d,住院时间平均为4.5 d,较2019年同期患者(3.1、11.5 d)减少。住院患者中入院伴发热4例、术后发热26例,皆与原发伤或手术创伤相关。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结论:COVID-19防控仍要继续;通过严格的筛查、防护和监督来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行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例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所增加;血源短缺是影响患者救治的主要问题;对于应手术治疗的创伤骨科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急性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比较和总结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并发症(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末次随访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92~115 min,平均(104.69±7.08)min;住院时间4~10 d,平均(7.42±1.84)d;术后制动时间21~35 d,平均(28.08±3.78)d;患侧喙锁间距术前为10.2~27.3 mm,平均(17.35±5.35)mm,术后12个月为6.9~8.9 mm,平均(7.98±0.58)mm,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6.9~8.9 mm,平均(8.02±0.56)mm( P<0.01);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61±0.98)分,术后12个月为0~3分,平均(1.69±0.9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0~2分,平均(1.00±0.80)分( P<0.01);CMS评分术前39~51分,平均(44.50±3.91)分,术后12个月为90~97分,平均(93.42±2.3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92~98分,平均(95.19±2.22)分( P<0.01)。术后并发症3例(11.54%),2例过度复位,关节僵硬,1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胛骨支点处骨吸收,取出后复查消失。 结论:带骨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术后可提供足够肩锁关节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大隐静脉入路髂静脉病变的腔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入路途径进行髂静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6例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明确非血栓性左髂静脉压迫病变患者,按照入路分为2组,经患肢大隐静脉入路的为A组(46例),经患肢股静脉入路的为B组(40例)。对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消耗时间、术后卧床制动情况及治疗期间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7.8%(45/46);B组穿刺成功率为100%(40/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平均穿刺时间(9.4±2.7)min,B组平均穿刺时间(5.5±1.3)min( P<0.05);A组术后无需制动,B组术后髋关节制动12 h。A组穿刺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 P<0.05)。随访复查静脉彩超或造影示髂静脉支架通畅率100%。 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进行髂静脉病变的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创伤更小,术后易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距下关节制动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柔性平足症疗效良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距下关节制动器是距下关节制动术的关键,对患者预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距下关节制动器不断改进优化,相关认识和理念不断更新,包括不同类型制动器的比较、可吸收材料制动器的应用、解剖型制动器概念的提出等。本文就距下关节制动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普通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普通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43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1例;年龄13~17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9例(使用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对照组34例(使用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最大弯曲度、B?stman评分及复课人数,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B?stman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膝关节最大活动度[90.0°(85.0°, 102.5°)]、B?stman评分[21.0 (18.5, 21.0)分]和复课人数(7例)均优于对照组[22.5°(15.0°, 30.0°)、11.0 (10.0, 13.0)分、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末次随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7±0.5)个月 vs. (2.8±0.5)个月)、B?stman评分[30.0 (30.0, 30.0)分 vs. 30.0 (30.0, 30.0)分]及并发症发生患者数(1例 vs. 2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比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效果更好,允许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可缩短患者术后制动的时间,使青少年患者获得更好的早期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角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斜角度的变化。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术前存在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5例,双侧20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1.2±2.2)岁(9~1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手术治疗。术后规律随访,并在术后3个月、1年、2年拍摄双下肢站立X线全长片及双足站立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部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双侧踝关节平面高度差、骨盆高度差、骨盆倾斜角及骶髂距离差F值。结果:本组患者平足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Meary角在术后3个月(3.1°±1.5°)较术前(25.9°±4.3°)明显改善( P<0.001),且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对比无明显变化( P=0.748)。Pitch角在术后3个月(16.6°±2.4°)较术前(9.9°±1.5°)明显增高(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对比亦无明显变化( P=0.542)。踝穴高度差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P=0.159)。术后3个月骨盆高度差为(7.1±1.2)mm,较术前的(12.4±1.7)mm明显减小( P<0.001),术后1年为(3.6±1.8)mm,较术后3个月仍有改善( P<0.001);术后2年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3)。术后3个月骨盆倾斜角和骶髂距F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亦均进一步改善(均 P<0.05),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距下关节制动术可矫正伴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平足,且术后其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和不等高会有所改善,但在术后2年的随访期仍不能达到完全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40、19.62, P值均<0.001)。 结论: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