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布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酶替代治疗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FD)患者临床表现特点、酶替代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F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突变类型、酶替代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6例FD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经典型12例,迟发型4例,临床表现各异。与迟发型组患者比较,经典型组患者发病年龄较轻( P=0.001),血浆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较低( P=0.016);脱乙酰基三己糖酰基鞘脂醇(Lyso-GL-3)水平较高( P=0.030)。经典型组[(13.50 ±10.08)年]和迟发型组[(10.75 ±7.27)年]患者延迟诊断时间均较长。7例接受规律酶替代治疗6次的患者血浆Lyso-GL-3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8),5例患者疼痛缓解。3例不规律酶替代治疗患者症状加重;1例患者在规律酶替代治疗期间仍有脑卒中发作。阿加糖酶β和α用药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酶替代治疗可有效降低FD患者血浆Lyso-GL-3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但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性,临床获益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随访。酶替代治疗要求患者依从性较好,且能接受长期规律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国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MSA)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就诊的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至少对质子泵抑制剂有部分反应)、食管酸暴露异常和食管蠕动正常的患者,排除裂孔疝最大径>2 cm和重度食管炎的患者。通过腹腔镜完成食管裂孔修补后将MSA植入食管远端。术后通过问卷了解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和手术满意度,并复查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食管pH值-阻抗监测。手术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 χ2检验。 结果:23例患者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纳入研究。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 M(IQR)]48(14)岁(范围:25~64岁)。所有病例成功植入MSA。主观指标随访17(18)个月(范围:14~53个月),客观指标随访时间17(1)个月(范围:12~23个月)。术后消化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90(20)%(范围:0~100%),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100(10)%(范围:10%~100%),总满意率为83%(19/23)。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为70%(16/23)。反流性食管炎比例由44%(10/23)降至9%(2/23)( κ=0.169, P=0.039),胃食管阀瓣形态Hill分级从术前的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改善为术后的22、1、0、0例。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正常的比例由70%(16/23)降至35%(8/23)( κ=0.170, P=0.012)。21例患者食管酸暴露恢复正常。11例患者存在长期轻度吞咽困难,但不影响生活。未发生MSA移位、腐蚀和二次手术移除。 结论:腹腔镜植入MSA操作安全,患者可耐受,可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减少用药,恢复正常的贲门形态和功能、食管酸暴露。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吞咽困难,但较为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R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行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空肠旁路术、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治疗代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96例;年龄为(32±8)岁,体质量指数为(38±7)kg/m 2。观察指标:(1)手术前后RE发生情况。(2)RE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3)影响术后发生RE的因素分析。(4)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临床指标中位值分组后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 结果:(1)手术前后RE发生情况。130例患者中,术前发生RE 5例[均为洛杉矶(LA)-A级];术后发生RE 35例(LA-A级26例,LA-B级8例,LA-C级1例),手术前后RE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RE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5例术前发生RE患者无明显烧心反酸症状,未进行治疗。35例术后发生RE患者中,22例合并烧心反酸症状,13例无症状。35例患者中,持续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10例,间歇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2例,饮食调整缓解症状10例,未进行治疗13例。95例术后未发生RE患者中,5例有典型烧心反酸症状,需持续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90例无烧心反酸症状未进行治疗。(3)影响术后发生RE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0分和术后烧心反酸是术后发生R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7.84,47.16,95%可信区间为2.04~30.20,11.58~192.11, P<0.05)。(4)随访情况。1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7(12~60)个月。患者术后12个月体质量指数为(25±4)kg/m 2,总体质量减少百分比为31%±8%,糖尿病缓解率为84.6%(22/26),空腹血糖为(5.6±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9%±1.3%。 结论: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存在增加术后发生RE的风险。术前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0分和术后烧心反酸是术后发生RE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食调整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缓解RE症状,但无法治愈R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细或细颗粒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福莫特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大小气道功能改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超细颗粒或细颗粒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联合福莫特罗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气道炎性反应和气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111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70%的典型哮喘患者和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7例,采用超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10例患者失访,最终完成随访101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49例。基线期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评估临床症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评价气道炎性反应,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及支气管舒张试验。记录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后重新评估以上各指标。 结果:两组治疗后FEV 1、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呼出剩余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MEF 50)、用力呼出剩余2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MEF 2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和A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CT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5.90 ± 2.25)分比(4.10 ± 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和FEV 1、PEF、MEF 50、MEF 25、MMEF改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78例,其中39例采用超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观察亚组),39例采用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对照亚组),观察亚组ACT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亚组[(6.05 ± 2.22)分比(3.95 ± 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亚组症状改善时间和FEV 1、PEF、MEF 50、MEF 25、MMEF改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F 50改善度、MEF 25改善度和MMEF改善度与基线FEV 1舒张改善、FEV 1/FVC舒张改善、MEF 50舒张改善、MEF 25舒张改善、MMEF舒张改善呈正相关( r = 0.22~0.58, P<0.05),与PEF舒张改善无相关性( P>0.05)。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未影响药物治疗。 结论:FEV 1%pred>70%的哮喘患者采用超细颗粒ICS联合福莫特罗治疗能够更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且潜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基线支气管舒张试验中小气道改善度能够预测治疗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典型与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子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cHCL)和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生存,并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H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30例患者包括21例cHCL和9例HCL-v。诊断时年龄30~86岁,中位年龄为55.5岁;男女比例为2.75∶1。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乏力11例(36.7%)、腹胀7例(23.3%)和感染4例,8例无临床症状。诊断时脾大者24例(80.0%),其中巨脾7例(23.3%)。HCL-v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外周血毛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cHCL患者,而cHCL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减低、单核细胞减低的比例显著高于HCL-v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HCL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的阳性率显著高于HCL-v患者(11/14比0/9, P<0.001)。免疫表型方面,cHCL患者CD25、CD103、CD123和CD200的表达率(20/20、20/20、4/7、7/17)均高于HCL-v患者(3/9、7/9、0/4、2/8)。30例患者中22例接受治疗,13例(12例cHCL、1例HCL-v)采用克拉屈滨方案,9例(4例cHCL、5例HCL-v)采用干扰素治疗。克拉曲滨与干扰素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及总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范围1~125个月)。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总体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25个月,HCL-v患者相比cHCL患者5年总生存率呈现劣势(50.0%比9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7)。 结论:HCL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乏力、脾大和反复感染。HCL-v临床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反应及预后均与cHCL有差异,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区分二者的重要依据。cHCL患者应用克拉曲滨治疗反应率高,预后满意,而HCL-v的疗效及预后仍有待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囊型棘球蚴病15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3月5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腹部影像学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78岁,中位年龄为51岁。15例患者中,农民12例,自由职业者2例,不明职业者1例。11例患者因腹部胀痛、乏力就诊,1例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3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为体格检查中发现。8例患者的棘球蚴囊肿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2例为肝左、右叶多发。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未出现胆瘘、膈下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腹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4~23 d,所有患者均服用阿苯达唑(400 mg/次,每日1次)。结论:肝囊型棘球蚴病以肝右叶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需规律服用阿苯达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库欣病经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库欣病患者经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且术后达到缓解标准的164例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脂代谢异常史、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术前体质量指数(BMI)、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直径、是否向鞍上进展以及是否具有侵袭性)、手术方式、是否为二次手术以及随访时间。收集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天清晨的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以及术前24 h尿游离皮质醇水平。将患者术后已达到缓解标准,而随访期间再次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高皮质醇血症定义为复发。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 n=25)和未复发组( n=13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术前有脂代谢异常史患者的占比、术前BMI、术前清晨血ACTH水平、垂体大腺瘤者占比、侵袭性肿瘤占比、术后第1天清晨血ACTH和皮质醇水平均较高,而随访时间较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较高( OR=1.39,95% CI:1.012~1.910, P=0.042)以及术后第1天清晨血ACTH( OR=1.02,95% CI:1.002~1.037, P=0.027)和皮质醇水平较高( OR=1.01,95% CI:1.003~1.020, P=0.010)均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BMI较高以及经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后第1天清晨血ACTH和皮质醇水平较高的库欣病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11例AL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8例,女性为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本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主要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AL患儿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特征AL患儿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AL患儿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批准文号:2021-KY-0594)。结果:①本组11例AL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为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8例;首发症状均为面神经麻痹;发病至确诊中位时间为11.0 d(8.0,24.0 d);出现伴随症状者为10例,首诊科室系非血液科者为6例。②本组11例AL患儿的血常规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均显示异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异常者分别为3、5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AML-M2、AML-M5患儿分别为3、7和1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阳性者分别为7、8和8例。③本组11例AL患儿中,既往应用糖皮质激素者为5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者为10例,其中复发者为7例。④中位随访23.3个月(8.3,31.9个月)时,死亡患儿为8例。本组11例患儿的3年总体生存(OS)率为27.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既往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AL患儿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2.170,95% CI:1.373~107.847, P=0.025)。 结论: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AL患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长,预后差。对于病因不明或治疗效果差的面神经麻痹患儿,需首先排除AL可能,并且在未确诊前应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aCP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肿瘤仅累及一侧侧脑室及其三角区,行单侧三角区入路肿瘤切除术;另2例累及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1例累及颞、顶、枕叶,行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肿瘤切除术+硬膜下或脑室外引流术,后期行硬膜下-腹腔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1、3、6个月,1年以及之后每年对患儿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术后是否行放化疗、二次手术治疗,有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像学随访有无肿瘤播散、转移。以术后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颅内瘤腔未见强化为肿瘤全切除。结果:10例患儿的中位就诊年龄为1岁(3个月至11岁2个月),其中8例年龄<2岁。所有患儿的病变均位于小脑幕上,均达肿瘤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10例患儿的病理学分级均为世界卫生组织(WHO)Ⅱ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波形蛋白均为阳性,细胞角蛋白(CK)和S-100均为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30%。10例患儿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6个月至8年)。9例患儿术后未行化疗,1例术后2年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相关化疗。至末次随访,3例后期行分流手术的患儿均未出现分流相关并发症,且肌力均较前进一步改善;另7例患儿中,1例术前合并颅脑外伤的患儿死亡,余6例症状缓解。9例存活患儿的头颅增强MRI结果显示,颅内瘤腔未见强化,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或复发。结论:儿童aCPP多于2岁前发病,多起源于小脑幕上脑室内脉络丛。经开颅手术治疗,肿瘤可达全切除,总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的有效性(附手术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PPNAD)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6例PPNA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15例。年龄(19.4±4.7)岁。25例表现为典型库欣综合征,16例诊断为Carney复合征。10例行基因检测,其中8例检出PRKAR1A基因突变。CT检查示双侧肾上腺多发小结节14例,单侧肾上腺小结节或轻度增粗而对侧腺体正常8例,双侧肾上腺无明显异常4例。所有患者24 h尿游离皮质醇(24 h-UFC)水平升高,中位值为408.35(334.28,800.78)μg/24 h,正常血皮质醇节律消失,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5 pg/ml。22例行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均为不被抑制。26例均行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左侧肾上腺全切8例,右侧肾上腺全切18例。结果:本组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5.2±28.7)min,术中出血量均<50 ml。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中位值为3(2,3)d。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术后需激素替代治疗。中位随访64(31.5,103.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均缓解,其中19例(73.1%)术后8.5(5,46)d 24 h-UFC水平降至正常,中位值为42.0(22.4,58.3)μg/24 h;7例(26.9%)24 h-UFC水平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为(73.2±10.4)%。术后13例(50%)未复发,中位随访时间51(7,89.5)个月,其中2例随访10年未复发;13例术后皮质醇水平再次升高,中位值为225.6(188.9,397.2)μg/24 h,术后至24 h-UFC升高的中位时间为27(13.5,50.5)个月,最长达104个月,其中9例伴临床症状、体征复发。13例复发患者中9例行对侧肾上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4例随访观察。结论: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可作为PPNAD手术治疗的可选择方案之一,尽管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复发,但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确能有效、迅速、长期地降低PPNAD患者皮质醇水平并缓解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