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女性常见病,由于妊娠、分娩等因素导致盆底损伤时可引起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系列病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这类疾病的负担将会继续加重.目前的治疗策略是首选非手术治疗,尤其是对于轻、中症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如盆底肌肉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电刺激、生物反馈、磁刺激、子宫托、尿道填充剂和再生医学等.随着医学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治疗此类疾病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每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综述上述几种PFD的非手术方法,为治疗该疾病选择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妇脂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高脂血症孕妇脂血标本生化检验时的影响及处理效果,分析高脂血症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3年12月本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高脂血症孕妇102例纳入高脂血症组,同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孕妇102例纳入健康组.将观察组血液标本采取低温高速离心法处理,对比标本处理前后生化检验指标血肌酐(Cr)、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空腹血糖(FB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对比两组不良母婴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高脂血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评估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脂血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组血标本处理后Cr、ALP、CK-MB、FBG、AST和ALT水平均较处理前降低,且血TC、TG、HDL-C和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不良妊娠结局高脂血症组(23.5%)高于健康组(6.9%)(P<0.05),但不同孕期诊断高血脂症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脂血检测评估不良妊娠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特异性57.2%、敏感度90.3%,孕妇血脂水平与母体、胎儿不良结局均存在正相关性(均P<0.001).结论:孕妇脂血对其他生化检验项目均有影响,采用低温离心再处理有一定效果.存在脂血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与胎儿临床结局的相关性,重新认识胎源性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出生后证实的46例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病例,保守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胎龄(38. 42±0. 86)周;手术组11例(男8例,女3例),胎龄(37. 85±1. 65)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标准为腹腔内钙化灶,伴或不伴腹水、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等超声声像学表现。所有诊断病例均动态监测孕期过程至分娩,超声检查对病灶形态、大小或内部回声等发生变化进行分析和形态描述,结合产前临床胎儿学分析和孕期管理。生后进行临床追踪复查及随访,有明确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结果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粪性腹膜炎共46例,腹腔内钙化灶46例(100%),钙化灶合并腹水25例(54. 3%),合并假性囊肿18例(39. 1%),合并肠管扩张12例(26%),合并羊水过多11例(23. 9%)。46例胎粪性腹膜炎全部出生,生后体检和X线检查再次得到确定诊断,35例(76%)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11例(23. 9%)生后因肠梗阻新生儿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成活,随访1~5年均健康发育,有2例分别于6个月和8个月因腹股沟疝和隐睾腹腔镜手术检查发现腹腔钙化灶已经吸收。腹腔内钙化合并腹腔积液、腹腔内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的发生比例在各组手术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与胎儿临床结局关系密切,需要从胎源性疾病再认识。大多数胎粪性腹膜炎出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小部分需手术治疗,临床结局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房间隔膨出瘤并发心房扑动同步电复律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房间隔膨出瘤并发心房扑动早产儿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患儿男,胎龄35周 +2,因"心动过速、气促、呻吟15 min"入院。患儿母亲胎心监护提示胎动过速,胎心率230~240次/min,急诊剖宫产分娩。患儿入院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心房率440次/min,心室率220次/min,呈2∶1传导;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膨出瘤、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用去乙酰毛花苷、胺碘酮24 h,未恢复窦性心律,后用同步电复律电能为4 J(1.8 J/kg),患儿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2019年12月18日(纠正胎龄41周 +4),患儿心房扑动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0例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环孢素A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20例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组成,并观察环孢素A(CsA)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妇科就诊的12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并将6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URSA)按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环孢素A+地屈孕酮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地屈孕酮治疗,并随访截止2019年10月1日。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成功率及两组在孕6、8周外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和雌二醇(E 2)水平。 结果:120例RSA患者,父母染色体异常7例(5.83%),解剖异常10例(8.33%),内分泌异常6例(5.00%),凝血异常6例(5.00%),感染因素2例(1.67%),男方因素5例(4.17%),复合因素异常22例(18.33%),不明原因62例(51.67%)。观察组保胎成功率90.00%(27/30),足月分娩健康儿12例,15例在孕中期,3例再次自然流产;对照组保胎成功率66.67%(20/30),足月分娩健康儿8例,1例早产,11例在孕中期,10例再次自然流产。观察组孕6周和8周的HCG、E 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血清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SA病因以不明原因为主,其次为复合因素。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加用环孢素A治疗提高了保胎成功率,为URSA患者提供新的保胎药物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间隔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 OR=1.42, 95% CI为1.07~1.88, P=0.015)、46%( OR=1.46, 95% CI为1.13~1.88, P=0.004)和64%( OR=1.64, 95% 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 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2.87, 95% 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1.59, 95% 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 OR=1.58, 95% 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 OR=1.52, 95% 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OR=5.34, 95% 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4, 95% 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 OR=4.11, 95% 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6, 95% 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7, 95% CI为1.13~1.92, P=0.004)。 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病因及不同水平血小板计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相关病因以及不同血小板计数(PL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入院的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其中98例为围产期患者,根据妊娠期检测最低值分为PLT<10×10 9/L组(A组)和10×10 9/L≤PLT<30×10 9/L组(B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情况。 结果: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91例(占77.1%)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次11例(占9.3%)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形成瘀斑等。骨髓穿刺34例患者,其中26例确诊ITP,4例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确诊急性白血病。79例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使用,给予输注血小板共61例。围产期患者的剖宫产率约56.1%(55/98),产后出血率约14.3%(14/98)。与B组比较,A组患者分娩孕周缩短、剖宫产率增高、产后出血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存在明显负相关( r=-0.352, P<0.05),而孕期最低PLT、分娩前PLT与新生儿PLT均无明显相关性( r=0.301、0.197, P均>0.05)。 结论: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主要病因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明确病因,提升PLT水平,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产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相关肺栓塞的预防和诊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妊娠相关肺栓塞(PE)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在临床上日益得到重视。妊娠期和产褥期由于生理和解剖的特点,VTE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孕期,应对所有孕妇在妊娠期和分娩后采用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VTE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风险级别采取对应的血栓预防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和药物方法。对临床疑诊妊娠相关PE的患者,可根据是否具有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选择血管加压超声或胸部X线检查做初步检查,最终确诊依赖CT肺动脉造影或V/Q显像,对于休克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快速用于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旦诊断妊娠相关PE,其治疗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选择再灌注治疗或抗凝治疗,体外膜氧合(ECMO)在危重患者中也可作为有益探索。妊娠期防治PE的推荐总体循证级别不高,仍需进一步临床实践探索来促进孕产妇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分娩方式对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产妇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产妇431例的临床资料,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的瘢痕子宫妊娠早产产妇107例为研究组,行剖宫产的瘢痕子宫妊娠早产产妇32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子宫破裂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新生儿1 min、5 min和10 min 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量[(232.31±73.82)mL]、住院时间[(4.32±0.61)d]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354.27±89.49)mL、(6.23±0.94)d]( t=12.74、19.69,均 P < 0.05);两组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和10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产妇,选择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均能顺利完成分娩,但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是安全性高、可行性好的一种分娩方式,鼓励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选择经阴道分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