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燥综合征发病免疫机制研究现状及靶向治疗策略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病理特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S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还可出现脏器(如消化道、肺、肾脏等)受累.我国SS患病率为0.29%~0.77%,其中老年人的SS患病率为3.00%~4.00%.欧洲地区SS患病率约为0.23%.SS发病涉及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唾液腺上皮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炎症小体等.目前,SS的腺体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系统性受累的治疗方案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获批的针对性药物.SS的靶向治疗药物中,B细胞靶向治疗药物中,研究最多的是利妥昔单抗,其对存在冷球蛋白血管炎的SS患者显示出改善唾液的疗效;BAFF抑制剂、靶向CD40和间充质干细胞等也显示了一定疗效.对于大多数存在系统损害的SS患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线治疗用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作为二线用药,用于GCs耐受或抵抗的SS患者.在SS的发病机制中已经确定了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但只有少部分药物可转化为临床应用.当前,需要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借助多学科协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现有药物,制定出相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低不良反应以及多药物联合仍是未来SS药物研究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多裂肌肌纤维变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健侧和患侧腰椎椎旁多裂肌形态及纤维类型的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对腰椎多裂肌肌纤维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腰椎手术的单侧病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5例,于术中取其L 4~L 5、L 5~S 1水平双侧椎旁多裂肌,冷冻组织后切片,然后行改良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TP)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中心和4个周边视野,共5个视野,计数5个视野内I、II型肌纤维的数目,并采用显微镜刻度尺随机测量20条I型肌纤维和20条II型肌纤维的直径,取其平均值为肌纤维的最小直径。 结果:5个视野下,患侧I型肌纤维个数为60个,健侧I型肌纤维个数57个,两侧的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II型肌纤维个数为39个,健侧II型肌纤维个数40个,2侧的I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微镜刻度尺测量,患侧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椎旁多裂肌的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即患侧与健侧多裂肌的组织学特性不同,均发生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47例 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因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就诊,病程中突发急性溶血、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完善相关检查提示患者同时存在冷凝集素综合征、Ⅲ型冷球蛋白血症。鉴于此时淋巴结活检组织病理尚未回报,给予利妥昔单抗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红蛋白回升,肾功能、心肌酶恢复正常。淋巴结组织病理最终明确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1程化疗后患者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冷凝集素、冷球蛋白转阴。AITL可出现丰富的免疫现象,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继发的冷凝集素综合征及冷球蛋白血症均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侧颈部胸腺囊肿切除术后发生甲亢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3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年"入威海市中心医院治疗,入院前1个月行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左右叶高回声结节,胸骨上窝偏左侧囊性占位(图1)。患者无怕热、多汗、多食善饥、大便次数增多、体重下降、突眼、怕冷、便秘、发热、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入院查体:左侧颈部可触及一个2 cm×3 cm肿块,质韧,无触痛,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入院后查:甲功: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 5.34 pmol/L,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FT4)17.5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2.92 mI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A-TG)326 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A-TPO)302 IU/mL。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左侧颈部可见一4.8 cm×3 cm×2.5 cm的肿块(图2)。行左侧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胸腺囊肿(图3A、3B)。术后第二天复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甲状旁腺素均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后患者因"怕热、多汗、大便次数增多3个月"就诊,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FT3为14.3 pmol/L,FT4为34.5 pmol/L,TSH为0.005 mIU/L,A-TG 544 IU/mL,A-TPO 577 IU/mL。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antibody,A-TSHR)为2.93 U/L。诊断为桥本甲亢,开始口服甲巯咪唑片治疗,多次于门诊复查,调整药物剂量,6个月后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FT3为4.49 pmol/L;FT4为18.1 pmol/L;TSH为1.79 mIU/L;A-TG为603 IU/mL;A-TPO为344 IU/mL;A-TSHR为0.80 U/L。嘱其停药,一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结果:FT3为5.16 pmol/L;FT4为16.3 pmol/L;TSH为1.24 mIU/L;A-TG为10.0 IU/mL;A-TPO为10.6 IU/mL,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的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为51岁男性,因"双眼睑水肿8年,皮疹3年,尿少1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血清免疫电泳可见IgGκ型单克隆M蛋白,Ⅰ型冷球蛋白(IgGκ型),冷球蛋白为530.7 mg/L。多次骨髓穿刺可见浆细胞轻度增多(5.0%~10.5%),肾活检病理光镜提示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肾小球内皮下见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插入,毛细血管袢腔内大量电子致密物,致毛细血管闭塞,符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该患者诊断为冒烟型骨髓瘤,继发冷球蛋白血症肾损伤。予六程抗浆细胞治疗后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冷球蛋白定性定量均阴性,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似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检测血冷球蛋白阴性,伴有游离轻链λ、骨髓异常克隆性浆细胞存在的疑似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女,54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1个月,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补体C3及C4均较低,类风湿因子正常,自身抗体阴性,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血清游离轻链λ阳性。肾脏病理光镜结果显示膜增生性肾炎伴毛细血管腔内血栓样物质,免疫荧光呈"满堂亮"。高倍电镜结果显示,电子致密物中有颗粒样及纤维样结构;支持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但检验血冷球蛋白为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09例 皮肤紫癜—淋巴结肿大—多浆膜腔积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冷球蛋白的检测对检测时的温度要求较高,并非临床常规开展的项目,有时会漏诊。本文报道了1例病程中曾有皮肤紫癜、肾功能损伤、呼吸衰竭、心包积液的病情危重的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经检查,确诊冷球蛋白血症合并小B细胞淋巴瘤。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现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的使用现状及单位间差异,为探讨输注合理性与规范性提供证据。方法:基于CHNN大规模极早产儿队列数据库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生后24 h内收入CHNN 57家NICU治疗、出生胎龄<32周且接受完整治疗的6 598例早产儿。收集患儿一般情况,描述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血小板、血浆、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冷沉淀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使用率及次数。输注过至少1种非红细胞血制品即为输注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输注组和非输注组组间比较。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单位间输注率和单位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6 598例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0(28.7,31.0)周,出生体重为(1 353±312)g,女2 877例(43.6%)。2 816例(42.7%)早产儿为输注组,输注次数为3(1,6)次。与未输注组相比,输注组患儿出生胎龄更小( Z=17.62, P<0.01),出生体重更低( t=18.64, P<0.01),小于胎龄、多胎以及产房高级复苏比例均更高(χ2=31.06、12.82、287.52,均 P<0.01),女婴比例以及本院出生比例则均更低(χ2=10.68、78.23,均 P<0.01)。总研究人群中,使用率高的非红细胞血制品依次为白蛋白25.4%(1 674例)、人免疫球蛋白21.5%(1 417例)、血浆18.9%(1 245例)。901例超早产儿中,60.4%(544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4(2,8)次;5 697例极早产儿中,39.9%(2 272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3(1,6)次。病情危重和非危重组中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分别达62.2%(1 693/2 723)和29.0%(1 123/3 875),输注次数分别为4(2,7)次和2(1,4)次。57家NICU中,调整与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相关的因素后,各单位间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53.48, P<0.01)。 结论:2019年中国NICU救治的极早及超早产儿中,接近半数曾接受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各单位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率存在巨大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