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磁共振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心肌组织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心肌应变、native T1值及T2值,研究CKD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心肌组织特征.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CKD患者114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30例.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序列、T1 mapping及T2 mapping序列.根据左心室重构指数(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dex,LVRI)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将患者分为左心室正常几何构型(n=43)、向心性重构(n=22)、向心性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n=20)和离心性LVH(n=29)共四组.利用心脏后处理软件CVI 42测量受试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包括周向、径向和纵向的整体应变、收缩期整体应变率、舒张期整体应变率,以及native T1值和T2值.分析不同左心室构型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native T1值及T2值与生理变量的关系.结果除左心室正常构型组的整体周向应变[?18.40%(3.30%)vs.?19.71%±1.66%,P=0.063]、整体径向应变(30.63%±7.03%vs.34.07%±4.61%,P=0.324)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D患者的其余心肌应变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应变分析结果显示离心性LVH组的整体径向应变(22.02%±8.31%)最低;向心性LVH组的整体周向应变(?14.42%±3.24%)和整体纵向应变(?9.55%±2.79%)最低.应变率分析结果显示离心性LVH组的收缩期整体周向应变率[(?0.84±0.25)s?1]、舒张期整体周向应变率[(0.73±0.29)s?1]、收缩期整体径向应变率[(1.25±0.46)s?1]和舒张期整体径向应变率[(?1.18±0.50)s?1]最低;向心性LVH组的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0.62±0.16)s?1]和舒张期整体纵向应变率[(0.53±0.14)s?1]最低.向心性重构组的native T1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5.50(85.25)ms vs.(1262.53±38.18)ms,P=0.083];离心性LVH组的native T1值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1351.10±58.49)ms vs.(1262.53±38.18)ms,P<0.001].与对照组相比,四个患者组的T2值均显著升高(P均<0.05),离心性LVH组的T2值[(54.86±8.71)ms]最大.不同组CKD患者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tive T1值的独立决定因素是血红蛋白含量(校正的R2=0.216,β=?0.442,P<0.001)和血清肌酐(校正的R2=0.216,β=?0.220,P=0.010).结论CKD患者的心肌应变降低、native T1值及T2值增加,离心性LVH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改变最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18~79岁成年男性尿砷与睾酮水平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中国18~79岁成年男性尿砷与血清总睾酮水平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的横断面调查人群,共纳入5 048名18~79岁的成年男性。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家庭基本信息、生活方式、膳食频率及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随机尿以检测血清总睾酮和尿砷、尿肌酐,采用复杂抽样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尿砷与睾酮水平的关联。结果:5 048名研究对象年龄(46.72±0.40)岁,尿砷、肌酐校正的尿砷、血清总睾酮的几何平均浓度(95% CI)分别为22.46(20.08,25.12)μg/L、19.36(16.92,22.15)μg/g·Cr、18.13(17.42,18.85)nmol/L。加权后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尿砷低水平组比较,尿砷中、高水平组的睾酮水平较低,变化百分比(95% CI)分别为-5.17%(-13.14%,3.54%)、-10.33%(-15.68%,-4.6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 2组中尿砷与睾酮水平的关联更强( P交互=0.023)。 结论:中国18~79岁成年男性的尿砷和血清总睾酮水平呈负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超重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与骨转换指标、髋部骨几何参数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重绝经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女性骨转换指标、髋部骨几何参数的变化及MS各成分对其影响,并分析骨折发生风险与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江苏省丹阳市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超重绝经后女性患者505例,根据200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331例)和非MS组(174例),抽空腹静脉血测定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 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 CTX),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及自带的髋结构分析软件获得骨密度和髋部骨几何参数。结果:MS组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MS组(21.1%对13.8%、4.8%对1.1%, P<0.05),而腰椎1~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显著高于非MS组,在校正年龄后仍存在( P<0.05),进一步校正体重指数后差异消失( P>0.05)。MS组P1NP、CTX、股骨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 FSI)、截面模量(section modulus, SM)、骨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显著低于非MS组,曲率比率(buckling ration, BR)显著高于非MS组,在校正年龄及体重指数后差异仍存在( P<0.05)。MS组骨折与非骨折者腰椎1~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P1NP、CTX无明显差异,但骨折者FSI、SM、截面惯性矩(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 CSMI)、CSA显著偏低,BR显著偏高( P<0.05),股骨强度下降。对骨折发生风险进行回归分析,显示BR是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SI、SM、CSMI、CSA为保护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和髋部骨几何参数的主要MS成分为腰围、舒张压和空腹血糖。 结论:超重绝经后MS患者骨整体转换率减慢,股骨强度下降,骨质量相对较差。髋部骨几何参数可作为评估MS患者骨折风险的方法之一。腰围、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是影响骨量和骨质量的主要MS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关系。方法:纳入来自2017—2018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9 821名18~7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人体血、尿镉暴露水平,使用尿肌酐校正尿镉水平;采用2009年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定义慢性肾脏病。统计学分析考虑研究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抽样进行加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本函数(RCS)拟合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与慢性肾脏病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研究对象加权后的年龄为44.75岁,男性占61.1%;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2.7%,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几何均值(标准误)分别为0.96(0.03) μg/L、0.61(0.03) μg/L、0.58(0.03) μg/g。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加权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最低五分位数( Q1)相比,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 Q5的 OR值(95% CI)分别为1.80 (1.02~3.20)、1.77(0.94~3.31)和1.94(1.11~3.37)。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血镉、尿镉和肌酐校正的尿镉水平和慢性肾脏病均呈非线性关联(均 P<0.05)。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慢性肾脏病的患病风险上升,暴露-反应曲线在低浓度时更为陡峭,并不存在风险阈值。 结论:在我国成年人中镉暴露与慢性肾脏病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几何结构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几何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6~12月于华东疗养院行常规体检的青年人235名23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4名,女性141名;年龄(34.89±6.15)岁;等效球镜度(SE)(-3.78±3.25)D。根据SE将受检者分为高度近视组(SE≤-6.0 D)、中低度近视组(-0.5 D> SE>-6.0 D)、正视组(0.5 D≥SE≥-0.5 D),分别为59(25.11%,59/235)、131(55.74%,131/235)、45(19.15%,45/235)名。应用计算机程序提取和分析视网膜血管几何参数,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当量(CRVE)、动脉分形维数(FDa)、静脉分形维数(FDv)、动脉曲率纡曲度(CTORTa)、静脉曲率纡曲度、动脉分支角(BAa)、静脉分支角、动脉分支系数、静脉分支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比较高度近视组、中低度近视组、正视组测量结果;线性回归分析SE与视网膜血管几何参数间的关系。结果:校正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动脉压、体重指数、眼压后,高度近视组、中低度近视组、正视组受检眼CRAE( F=65.11)、CRVE( F=61.52)、FDa( F=14.26)、FDv( F=8.31)、CTORTa( F=5.07)、BAa( F=6.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AE、CRVE与SE呈线性相关( P<0.05);高度近视组受检眼FDa、FDv、CTORTa、BAa随近视加深而减小( P<0.05)。 结论: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几何学结构发生改变,随近视屈光度加深,视网膜血管改变逐步加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唇点距测量校正一期单侧唇裂的手术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唇软组织移位对一期单侧唇裂修复设计的可能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行一期单侧唇裂修复的52例患儿,男33例,女19例;年龄2~10个月,平均4.6个月。测量方法为直尺和(或)角规直接测量上唇区特定标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分析该组患儿术前、术后即刻上唇区的标记点间点距测量结果。手术采用旋转推进法,术中充分解剖裂隙两侧软组织,复位并重建肌肉连续性。结果:52例单侧唇裂患儿的测量显示,术后即刻和术前相比,健侧和患侧的标记点间点距均发生改变。除健侧唇高和健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外,两侧唇长、患侧唇高以及患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唇峰-口角点距,鼻翼基底-口角点距,均较术前有明显延长( P<0.05)。两侧点距的对称性比值计算显示,越远离裂隙区,术前对称性比值越接近1。术后上唇区的对称性比值均接近1,术后对称性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结论:一期单侧唇裂修复术中,上唇区软组织标记点间点距变化不完全符合几何学原则,还受不同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弹性等生物物理特性影响,手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并校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辅助通气时应用食道测压管的气囊压力-容积曲线校正食道压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在辅助通气时应用食道测压管的气囊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校正食道压(Pe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术后进行气管插管压力支持通气、呼吸相对平稳且需要进行Pes监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气囊几何容积相对较小(2.8 mL)的食道测压管进行Pes监测。①对食道测压管进行气囊注气试验,即以0.5 mL为间隔向气囊内注气直至2.5 mL,记录呼气末和吸气末测得的Pes,并分别描记呼气末和吸气末的气囊P-V曲线。确定呼气末气囊P-V曲线中呈线性相关的中间段(即中间线性段),该中间线性段的注气容积范围即为气囊合理工作容积( Vwork),其斜率即为食道壁弹性(Ees),呼气末与吸气末Pes出现最大差异时的气囊容积即为气囊最佳工作容积( Vbest),Ees与 Vbest的乘积即为向气囊内注气时导致食道壁产生的弹性回缩力。为减少食道壁对Pes监测的影响,校正Pes为在 Vbest条件下监测的Pes与食道壁弹性回缩力的差值。分析在 Vbest条件下获得的校正Pes与在其他 Vwork条件下获得的校正Pes的一致性。②为方便临床应用,进一步提出一种校正Pes的简单方法。基于所有患者的 Vwork均为0.5~1.5 mL,通过计算气囊注气容积分别为0.5 mL和1.5 mL时测得的呼吸末Pes差值与气囊注气容积为1.0 mL时的比值来预估Ees,并通过该简单方法计算的Ees来校正气囊注气容积为0.5~1.5 mL时的Pes。分析该简单方法与上述标准方法获得的校正Pes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所有吸气末和呼气末的气囊P-V曲线均存在中间线性段,当气囊处于 Vwork条件下监测的Pes被校正后不再随气囊注气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并与在 Vbest条件下获得的校正Pes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差异的均值和95%可信区间(95% CI)为-0.02(-1.50~1.50)cmH 2O(1 cmH 2O=0.098 kPa);同时,应用简单方法计算的Ees和相应的校正Pes与应用标准方法获得的Ees和校正Pes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差异的均值和95% CI分别为-0.2(-1.0~0.6)cmH 2O/mL和0.2(-1.1~1.4)cmH 2O。 结论:在辅助通气条件下,应用几何容积相对较小的食道测压管进行Pes监测,并通过气囊P-V曲线校正Pes的方法具有可适用性。为方便临床应用,可采用简单方法,即通过监测食道测压管气囊注气容积分别为0.5、1.0和1.5 mL时的Pes来预估Ees,从而获得校正Pe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癌竞争性内源RNA网络的建立及C14orf132、GAS1表达关系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结直肠癌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对筛选出的ceRNA C14orf132-GAS1的表达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对结直肠癌数据集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采用倍数法(fold change)和 t检验识别差异表达基因,校正后 P<0.05且|log2 fold change|>1的基因被鉴定为差异表达基因。采用超几何检验方法筛选出lncRNA-mRNA形成的ceRNA对,并对可能的靶微小RNA(miRNA)进行筛选。从TCGA数据库下载结直肠癌临床数据集。使用R包的"survival"和"survminer"进行生存分析。选取30例新鲜的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筛选出的ceRNA对和miRNA进行检测,并对这些分子间的相关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肿瘤组织中上调的mRNA数量为1 731,下调的为3 691;上调的lncRNA为1 126,下调的为2 105;上调的miRNA为14,下调的为190。经过筛选,确定C14orf132-miR-33a-GAS1轴可能为结直肠癌进展中有重要意义的ceRNA。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C14orf132-GAS1作为ceRNA对,在肿瘤中表达水平(13.37±1.76、14.45±4.55)低于正常组织(15.71±0.62、16.00±2.42, t=-9.44、-2.40, P<0.05);miR-33a在肿瘤中表达水平(5.53±1.84)高于正常组织(3.25±0.77, t=4.10, P<0.01)。组织验证结果与生物信息学结果符合。 结论:由C14orf132-miR-33a-GAS1轴形成的ceRNA机制可能在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的餐后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国产与原研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的餐后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试验设计为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制剂、三序列、三周期部分重复的交叉设计,试验药物为国产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伊索佳(受试制剂)和原研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维固力(参比制剂)。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服药3个周期,但服用受试制剂(T)和参比制剂(R)的顺序不同,分别为TRR、RTR、RRT组。受试者分别在试验第1、4、7天进餐后30 min时口服试验药物。每次服药前1天晚餐后1~2 h(基线1)、服药前60 min内(基线2)、服药后15、30、45、60、90、120、150 min和3、4、5、6、8、10、14、16 h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各4 ml,离心后取血浆冻存。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样品中氨基葡萄糖浓度,计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包括从0时至最后一个浓度可准确测定的样品采集时间t的AUC(AUC 0-t)和从0时至无限时间(∞)的AUC(AUC 0-∞)]和药峰浓度( Cmax)等主要药动学参数。由于氨基葡萄糖为人体内源性物质,采用减去服药前基线值(基线1和基线2的平均值)的方法对测得的氨基葡萄糖血药浓度进行校正。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AUC 0-t、AUC 0-∞和 Cmax的几何均数比值( GMR)及其90%置信区间( CI)落在0.800~1.250范围内为等效。 结果:纳入试验的健康受试者共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1±7)岁,范围18~45岁。TRR、RTR、RRT组各10例。TRR组1例于第1周期服药后脱落,余29例完成试验。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未经基线校正的AUC 0-t、AUC 0-∞、 Cmax的 GMR(90 %CI)分别为0.985(0.941~1.031)、1.014(0.961~1.070)和0.937(0.827~1.062),经基线校正的AUC 0-t、AUC 0-∞、 Cmax的 GMR(90 %CI)分别为0.977(0.923~1.035)、0.976(0.922~1.032)和0.932(0.817~1.063),均落在等效范围内(0.800~1.250)。试验期间3组受试者均未发生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论:国产与原研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餐后服用情况下具有生物等效性,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剂量双价诺如病毒疫苗接种小鼠后的体液免疫应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GⅠ.1/GⅡ.4诺如病毒(norovirus,No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疫苗在小鼠体内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将GⅠ.1/GⅡ.4诺如病毒疫苗稀释成50、25、8.3和2.8 μg/0.5 ml,形成4个剂量组,同时设氢氧化铝佐剂为对照组。每组免疫10只7周龄BALB/c小鼠,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 ml疫苗或对照,免疫程序为0、21 d免疫。第35天采血,测定血清中GⅠ.1和GⅡ.4型抗体的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阻断效价,采用SPSS23.0软件统计各组间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首次免疫后第35天,50、25、8.3 μg/0.5 ml剂量组的GⅠ.1型和GⅡ.4型HBGA阻断抗体均为阳性。50 μg/0.5 ml剂量组的GⅠ.1和GⅡ.4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488(95%CI:249~955)、489(95%CI:302~790);25 μg/0.5 ml剂量组的GMT分别为278(95%CI:106~728)、738(95%CI:299~1 820);8.3 μg/0.5 ml剂量组的GMT分别为300(95%CI:158~570)、486(95%CI:222~1 068)。2.8 μg/0.5 ml剂量组的GⅠ.1和GⅡ.4型阻断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和70%,GMT分别为23(95%CI:10~51)、85(95%CI:24~304),对照组抗体均为阴性。50、25、8.3 μg/0.5 ml剂量组的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 P<0.05),3个组的GⅠ.1型抗体与2.8 μg/0.5 ml剂量组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校正 P<0.05),25 μg/0.5 ml剂量组的GⅡ.4型抗体与2.8 μg/0.5 ml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 P<0.05)。 结论:(50~8.3) μg/0.5 ml剂量组的GⅠ.1/GⅡ.4诺如病毒VLP疫苗均可诱导小鼠产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