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 OR=3.640, 95% 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 OR=3.995,95% 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 OR=5.324,95% 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8月至2023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创伤性颅内压增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17岁[(5.9±3.3)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3±2.1)分,其中3~5分13例,6~8分15例,9~12分5例。19例行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错位骨瓣组),14例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去骨瓣组)。错位骨瓣组18例、去骨瓣组13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毕当时,术后24 h、72 h及7 d的颅内压,术后6个月内颅骨修补/成形术比率,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切口感染/坏死、癫痫)发生率。结果:患儿均获随访6~67个月[10(6,4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毕当时,术后24 h、72 h及7 d的两组颅内压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内错位骨瓣组无骨瓣吸收等问题,颅骨修补/成形术比率为0.0%(0/19),低于去骨瓣组的78.5%(11/14)( P<0.01)。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G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错位骨瓣组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0.0%(0/19),低于去骨瓣组的28.6%(4/14)( P<0.05);两组术后脑积水、切口感染/坏死及癫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相比,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内压增高能够避免颅骨修补/成形术、降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学习模型对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颅脑创伤后脑积水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颅脑创伤后脑积水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创伤后脑积水行VP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4例。比较分流术前与分流术后出院时最后一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确定进步组(GCS提高≥1分)和未进步组(GCS提高<1分)。采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颅内感染、后颅窝病变、脑室出血、颅骨缺损、脑室压力及脑积水类型(低压性脑积水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差异。采用Python 3.6和scikit-learn 0.23工具包进行机器学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算法作为机器学习分析的基本算法,随机进行训练测试拆分,其中70%的数据(65例)为训练集,30%的数据(29例)为测试集。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对分流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传统统计学结果显示,与未进步组比较,进步组患者的年龄大、分流术前的GCS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颅内感染、后颅窝病变、脑室出血及颅骨缺损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脑室压力、低压性脑积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训练集预测VPS术后临床进步的准确率为(67.4±20.0)%,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18;而测试集分别为62.1%、0.71。与临床诊断比较,基于机器学习模型预测VPS治疗脑创伤后脑积水不良预后的总体准确率为68.1%(64/94),灵敏度为71.4%(30/42)、特异度为65.4%(34/52),AUC为0.89( χ2 = 12.600, P<0.001)。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权重分析显示,低压性脑积水占50.8%、分流术前的GCS占22.7%、颅内感染占13.2%、颅骨缺损占9.7%。 结论:与传统统计学方法比较,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可捕捉到统计效应更微小的临床指标,对颅脑创伤后脑积水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探讨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37例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颅内压监护及脑室外引流。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 n=77),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n=6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预后良好(GOS为Ⅳ、Ⅴ级)率以及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GCS较高[(14.33±2.95)分对比(11.53±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37, P<0.001)。两组患者术中恶性脑膨出、术后出血、颅内感染、切口不愈合、癫痫、脑积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GO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4.40, P<0.001);试验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3.1%(64/77)对比51.7%(31/60), χ2=15.69, P<0.001],而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7)对比8.3%(5/60),校正 χ2=2.48, P=0.115]。 结论: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269例tSAH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并发SDHC 51例,未并发SDHC 218例。比较并发SDHC组和未并发SDH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SAH患者并发SDHC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SAH患者并发SDHC的列线图模型,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符合度。结果:与未并发SDHC组比较,并发SDHC组患者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低,合并脑疝、tSAH范围弥散、tSAH厚度≥5 mm、脑室内积血、中线偏移>12 mm、行去骨瓣减压术及出院时有硬膜外积液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13~15分( OR=0.134, 95%CI:0.024~0.740, P=0.021)、tSAH范围弥散( OR=4.391, 95%CI:1.680~11.475, P=0.003)、tSAH厚度≥5 mm( OR=4.114, 95%CI:1.689~10.018, P=0.002)、去骨瓣减压术( OR=3.283, 95%CI:1.278~8.433, P=0.014)及出现硬膜外积液( OR=3.302, 95%CI:1.137~9.593, P=0.028)为tSAH并发SDH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tSAH并发SDHC风险的列线图模型,C-index(0.877)和校准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符合度好。 结论:入院GCS评分低、tSAH范围弥散、tSAH厚度≥5 mm、行骨瓣减压术及合并硬膜外积液的tSAH患者易并发SDHC,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tSAH并发SDHC风险的效能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颅内压相关参数预测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预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常存在颅内血肿、脑积水等和全身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颅内压被认为是sTBI临床管理中最重要的目标导向参数,可实时监测颅内疾病进展,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继发性脑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单纯颅内压监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颅内压数据信息不完整及数据信息滞后等。临床上往往还需采用除颅内压以外的其他相关参数辅助进行全面监测,包括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RAP),颅内压波幅与动脉血压波幅的相关系数(IAAC)等,通过精确反映脑顺应性及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等进一步在临床中辅助指导sTBI治疗策略与评估患者预后。但目前临床尚缺乏对颅内压相关参数的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就颅内压相关参数在预测sTBI预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河南省15 345例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颅脑创伤(TB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规范TBI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方法,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建立由河南省35家不同等级医院组成的TBI住院患者临床特征研究协作组,设计临床信息调查表,并由经治医生填写,应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明确TB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TBI住院患者15 345例,男∶女为3.65 ∶1.00;年龄为(36.5±16.3)岁(1.5~89.0岁),16~55岁者占比最高(77.1%,11 831/15 345);重度TBI患者中,服用抗凝药物和(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的病死率(20.5%,69/336)高于未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10.4%,581/5 571)( χ2 =11.91, P=0.001);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占比最高(63.4%,9 731/15 345),其中骑乘电动自行车(25.5%,2 481/9 731)逐渐成为交通事故致伤主要原因之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占比为37.7%(5 785/15 345),其中去骨瓣减压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方式,占37.2%(2 152/5 785)。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中,脑积水的发生率为46.0%(990/2 152)。行保守治疗者占62.3%(9 560/15 345)。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Ⅳ、Ⅲ、Ⅱ、Ⅰ级者分别为12 445例(81.1%)、1 347例(8.8%)、476例(3.1%)、322例(2.1%)以及755例(4.9%)。 结论:河南省颅脑创伤患者以男性为主,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尤其是骑乘电动自行车。经过手术和保守治疗后,总体TBI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对TBI的救治水平,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31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损伤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进行评估,其中将轻残和良好(Ⅳ~Ⅴ级)定义为预后良好,将死亡、植物生存和重残(Ⅰ~Ⅲ级)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3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 ∶2.7;79.4%(104/131)的患者年龄≤60岁;80.2%(105/131)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6分;55.7%(73/131)的患者存在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类型以脑挫裂伤[50.4%(66/131)]和硬膜下血肿[42.7%(56/131)]为主。入院CT Marshall分型以Ⅴ型[71.8%(94/131)]多见。93.9%(123/131)的患者存在环池消失。131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脑梗死23例(17.6%),脑积水4例(3.1%),颅内感染3例(2.3%),脑出血、硬膜下积液及脑血肿扩大各2例(1.5%),癫痫1例(0.8%)。131例患者中,89例(67.9%)预后不良,另42例(32.1%)预后良好,死亡53例(4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瞳孔状态、损伤类型及环池状态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低( OR=2.961, 95% CI:1.074~8.158, P=0.036)和瞳孔出现散大( OR=0.415, 95% CI:0.206~0.838, P=0.014)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采用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型TBI患者入院GCS多为3~6分,CT Marshall分型多为Ⅴ型、环池多消失、以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多见。入院时GCS低和瞳孔出现散大的患者预后多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继发性脑积水的分流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9月至2022年4月手术治疗的继发性脑积水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分流手术情况及预后。121例接受初次分流手术的患者中,脑出血病史55例(45.5%),脑外伤史35例(28.9%),二者是继发性脑积水最常见病因。意识及认知障碍(106例,87.6%)、步态异常(50例,41.3%)、大小便失禁(40例,33.1%)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例,3.3%)、引流管堵塞(3例,2.5%)以及硬膜下血肿/积液(4例,3.3%)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本组病例术后各类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9%(11例次)。50.5%(54/107)的患者术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对于继发性脑积水,尤其是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应积极行脑脊液分流手术治疗。如合并颅骨缺损,可分期或同期修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颅骨修补对围绝经期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和脑积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修补对围绝经期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和脑积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23年11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80例围绝经期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后期行颅骨修补,观察组患者在早期行颅骨修补,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神经功能、脑积水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手术时间(2.13±0.45)h、术中出血量(538.32±23.81)ml及皮瓣游离时间(40.96±3.14)min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54±0.26)h、术中出血量(320.78±19.28)ml及皮瓣游离时间(15.37±1.36)min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80、44.910及47.300,均P<0.05).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27.50%(11/40)相比,观察组脑积水发生率10.00%(4/40)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5).术前,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22.82±2.07)分、(16.64±1.81)分,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10,P<0.05).与对照组(30.00%、57.50%、32.50%及27.50%)相比,观察组患者偏瘫(5.00%)、意识障碍(35.00%)、肌力缺损(12.50%)及言语障碍(7.50%)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658、4.073、4.588及5.541,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肿、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及硬膜下积液发生人数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5,P<0.05).结论 早期颅骨修补对围绝经期颅脑创伤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脑积水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