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苯基丁酸对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4-苯基丁酸(PBA)对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PBA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4-PBA组采用左下肢、胫骨骨折和股部软组织损伤并失血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失血休克模型,假手术组仅行麻醉、结扎血管,不进行创伤失血。4-PBA组大鼠每天灌胃4-PBA 0.5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治疗72 h后,观察3组大鼠死亡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肝脏病理变化;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组大鼠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PBA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187.24±31.09)、(364.17±28.98) U/L]明显低于模型组[(367.12±44.19)、(872.34±30.4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30、6.091,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水平[(30.17±5.41) U/mg、(783.22±25.21) mg/g]高于模型组[(19.30±4.81) U/mg、(551.28±19.38) 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01、3.226,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MDA和GSH水平[(4.11±0.38) nmol/mg]低于模型组[(7.02±0.59) n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9,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1.63±0.22、1.99±0.28、1.53±0.20)低于模型组(2.31±0.23、3.09±0.31、2.89±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87、2.943、3.810,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凋亡比例[(8.12±0.28)%]低于模型组[(15.3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9, P<0.05)。 结论:4-PBA可显著减轻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与其抑制内质网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膨式聚氨酯泡沫在致命性出血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动物模型中评价自膨式聚氨酯泡沫(self-expand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PUP)的止血效果。方法:建立猪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进行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致伤后30 min将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纱布填塞组(gauze packing group,GP),泡沫材料填塞组(foam packing group,FP)和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每组各6只。监测48 h记录生存时间、生命体征、失血量、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并于死亡或处死后行肝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后三组动物均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其中FP组、GP组48 h生存率显著高于BC组(6/6 vs 4/6 vs 0/6)。FP组生存时间与G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 vs (44.58±5.53) h, P>0.05],与BC组相比显著延长[48 h vs (1.64±0.17) h, P<0.01]。F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GP组和BC组[(19.2±7.3) g/kg vs (41.3±8.6) g/kg、(51.5±7.3) g/kg,均 P<0.01]。与GP组和BC组相比,FP组的心输出量有明显改善[(5.0±0.53) L/min vs (4.13±0.41) L/min、(2.38±0.48) L/min,均 P<0.05]。FP组与GP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乳酸水平均好于BC组;FP组膀胱压明显高于GP组[(18.83±3.25) cmH 2O vs (3.83±1.47) cmH 2O, P<0.05, 1 cmH 2O=0.098 kPa],BC组未见膀胱压异常增高。FP组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继发性损伤。 结论:应用SPUP行腹腔填塞止血可以有效减少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的出血量,有效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短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碳酸氢钠林格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的效果。方法:采用Lamson's法制作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模型。日本长耳大白兔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乳酸钠林格液组(LRS组)10只,碳酸氢钠林格液组(BRS组)10只。在复苏期给予不同干预,NC组动物仅做颈动脉、股动脉插管及全身肝素化,未行击打及放血,LRS组经耳缘静脉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乳酸钠林格液,BRS组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复苏。于休克前即基础期(T1)、休克后(T2)、复苏期末(T3)、复苏后2 h(T4)各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于12、24、36、48 h记录各组实验动物死亡数量,并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各组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Kaplan生存分析的统计方法。结果:三组兔子月龄、体质量、基础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BRS组及LRS组实验动物的MAP、HR、乳酸及动脉血pH分别为(87.79±2.94)mmHg vs(79.24±3.81)mmHg(1 mmHg=0.133 kPa)、(191.9±16.8)次/min vs(211.3±15.6)次/min、(6.09±1.94)mmol/L vs(7.89±2.47)mmol/L、(7.31±0.04) vs (7.21±0.04),BRS组的复苏效果明显优于LRS组(均 P<0.05);BRS组实验动物12、24、36、48 h存活率均高于LRS组(90% vs 80%、80% vs 60%、70% vs 50%、60% vs 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BRS组比LRS组存活时间长。 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输注碳酸氢钠林格液可以明显降低血乳酸水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兔的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指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后,指导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指导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指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1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56%,指导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28 d预后痊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1.11%、死亡率为2.22%,对照组28 d预后痊愈率为75.56%、有效率为15.56%、死亡率为15.56%,指导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降阶梯思维模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12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急诊外科护士应用降阶梯思维模式进行培训,比较实施前后急诊外科护士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并于培训前后各选取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比较。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转运能力评分及批评性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培训前,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患者转运时间明显缩短,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患者输液管脱落、导管堵塞、供气中断、血压波动、设备故障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培训后患者救治成功率及转运安全满意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诊外科护士应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后,其转运能力明显提高,有助于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能提升患者转运安全性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的最佳证据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伤是全球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据WHO报道,2018年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创伤是5~29岁人群个体死亡的首要原因 [2]。预计到2030年,创伤将上升至全球第3位致残原因。致死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是可救治性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创伤急救面临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挑战 [3,4]。创伤性活动性出血是指机体受创伤作用后,较大的血管破裂,血液不停地从损伤血管流出,若不及时采取止血措施,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5]。针对创伤活动性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高效出血控制、允许性低压复苏、延迟黄金救治时间窗等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提出可有效的控制出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6,7,8]。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医护人员对于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急救存在止血药物使用时间、止血带使用绑定部位、止血带加压压力及时间等疑惑,影响患者的紧急处理。本研究以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本院自2022年3月至9月在急诊抢救室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项目,旨在促进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最佳证据的转化,建立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标准,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对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规范管理能力,提高止血效率及止血措施执行依从性,减少急诊停留时间,减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储存红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红细胞输注是临床输血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挽救生命和液体复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重度贫血、失血性休克以及严重创伤的患者,在医疗应急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在的保存方法延长了红细胞的保存时间、提高了保存质量,但随着红细胞体外储存时间的延长还是会引起其生理、生化以及形态学相应的改变,导致输血产生不良后果。如何提高红细胞保存质量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储存红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失血性休克致血管内皮糖萼损伤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因此,早期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可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目前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研究繁多,但临床尚无基于防治vEG损伤的失血性休克救治方法。笔者就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临床指南(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科创伤失血量大,是引起休克、预后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和股骨骨折等失血尤为严重 [1],出血量常在1 000 mL以上 [2-4],骨盆骨折出血量更是高达5 000 mL [5-8]。近50%的创伤骨科患者入院时已发生贫血、甚至重度贫血,部分患者在急诊手术前需要输血才能稳定生命 [9]。骨科常规手术后贫血的发生率超过80% [10-14],异体输血率高达45%~80% [10, 15]。贫血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延迟术后功能恢复,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增加其术后病死率 [9]。因此,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尤其是贫血的及时纠正对创伤骨科患者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