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版ICFSR老年衰弱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旨在解读国际衰弱和肌肉减少症研究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railty and Sarcopenia Research ,ICFSR)2020年制定的《指南:初级卫生保健中衰弱的筛查和管理》,并分析老年衰弱评估工具的特点及衰弱老年人的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衰弱老年人的评估及管理提供新思路,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干燥综合征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中国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干燥综合征(SjS)是最常见的风湿免疫病之一,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为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通过循证查证及系统评价超药品说明书用药治疗SjS的依据,除参考已公开发布的指南、共识、诊疗规范等外,还对已上市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SjS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再评估,采用2022年提出的评价SjS治疗应答新工具(STAR)的单项分解条目作为结局,设计相应的临床问题,依据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PICO)原则完成证据检索、荟萃分析及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与推荐,最终形成针对12个临床问题的21条推荐意见,包括2条强推荐、14条弱推荐和5条基于共识的推荐,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用药依据并为药学部门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供方感知视角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签约服务的覆盖率稳步提升,但履约服务的提供仍存在诸多问题,家庭医生团队对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价尚不明晰.目的 研究家庭医生团队的履约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 2022 年 10 月,通过立意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中部、北部和东部的 780 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初级卫生保健质量评价工具-供方简化版(PCAT-PS)量表对纳入对象展开调查,涵盖首诊、连续性、协调性等 8 个维度、43 个条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成员PCAT-PS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775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9.36%.家庭医生团队成员PCAT-PS量表平均得分为(32.55±3.90)分.其中,得分较高的2个维度分别为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综合性(提供的服务),得分较低的 2 个维度分别为首诊(可及性)、连续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构类别、年龄、职称、团队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情况是家庭医生团队PCAT-P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价整体良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感知质量评分存在差异,以团队为形式开展的家庭医生工作模式有利于签约服务质量的提升.建议加快推进"质""量"并重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探索薪职一体化协同发展路径,打造"政府-社区-家庭"共同治理、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网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重庆市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康复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了解重庆市残疾人家庭医生团队的康复服务能力现状,为残疾人家庭医生团队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行动指南》配套工具"康复现状系统评估配套工具-康复信息收集模板",按照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的相关要求,对重庆市11个区县的187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团队内有护理人员(93.05%)、全科医生(84.49%)、公卫医生(82.35%)和乡村医生(74.87%)的占比较高,有康复医生(29.95%)和康复治疗师(16.58%)的较少;从年龄段看,18~30岁(34.48%)和31~40岁(37.97%)人数较多;从学历看,本科生最多占比高达60.96%.从有效收回的172份问卷分析来看,各残疾类别开展较多的为支持性服务中的康复知识培训、心理辅导、康复咨询,其中盲人和低视力分别为40.70%和52.33%、精神残疾为53.49%、智力残疾为60.47%、听力残疾为33.72%,肢体残疾为50%;且未开展任何服务的比例也较高,其中视力残疾为35.47%、精神残疾为30.23%、智力残疾为26.16%、听力残疾为38.37%,肢体残疾为26.16%;各残疾类别未开展原因说明栏信息中,与"专业技术能力或专业知识不足"相关的条目均最多,其中视力残疾29条(共52条)、精神残疾25条(共39条)、智力残疾26条(共43条)、听力残疾28条(共62条),肢体残疾24条(共40条).结论:目前残疾人家庭医生团队大多缺少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缺乏康复知识和专业技术,提供的康复服务项目主要以支持性服务为主;基于WHO初级卫生保健政策和我国《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在缺乏康复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可以对家庭医生团队进行康复服务能力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综合分析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为医疗机构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建议.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Scopus、Pro-Quest等中英文数据库,对建库至 2023 年 7 月 8 日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 286 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 13 篇.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的应用机构包含医院、社区药房、养老院、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等;实施对象主要为医生和护理人员;实施方法包含定性和定量两种.结论 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对改善安全文化有积极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在不同人群、不同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结合多种评估工具和干预方式,不断优化安全文化研究方案,促进医疗机构安全文化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医学中的全科医学
编辑人员丨2024/1/6
芭芭拉·斯塔菲尔德教授(Barbara Starfield,1932—2011)以学者的严谨证实了基本健康服务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指引了后来者更有信心致力于全科医学和基础卫生保健事业.斯塔菲尔德,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接受儿科实习和住院医培训,然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公共卫生硕士,之后几乎所有的时间在该公共卫生学院工作,为卫生政策教授和儿科教授,直至逝世.斯塔菲尔德教授是国际健康公平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和首任主席.她领导的研究项目开发了很多方法学工具,其中包括基本健康服务评估工具(PCAT)、调整临床分组系统(ACG)儿童青少年健康的评估工具(CHIP)等.她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服务质量、健康状况评估、基本医疗服务的评估、健康公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将WHO《心理健康差距干预指南》应用于中国全科医学服务:一项德尔菲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 中国全科医生越来越期望能够识别和预防抑郁障碍,但其接受的心理健康培训有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s)也缺乏针对抑郁障碍的诊断和服务规范.WHO《心理健康差距干预指南》第 2 版(mhGAP-IG.v2)是为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的决策支持工具,可用于评估、管理、随访精神障碍、神经疾病及物质使用障碍患者.鉴于mhGAP-IG.v2 的通用性,其在中国的应用应根据抑郁障碍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性和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特点进行调整.方法 开展两轮基于网络的德尔菲(Delphi)调查.邀请来自深圳市的全科医生小组对mhGAP-IG.v2 中涉及抑郁障碍的 199 条表述进行五分制的赞同程度打分,即"如要把该表述用在深圳市,是否赞同调整其内容和结构".如果>80%的全科医生"有些/肯定赞同"调整某表述,则视为全科医生对调整该表述达成共识;如果>80%的全科医生"有些/肯定不赞同"调整某表述,则视为全科医生对不调整该表述达成共识.结果 全科医生对 79%的表述达成了需要调整的共识,平均得分为 4.26 分,即全科医生"有些赞同"对mhGAP-IG.v2 中涉及抑郁障碍的相关表述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建议包括:抑郁评估方法应考虑更广泛的抑郁症状,并考虑病情的发展阶段;增加抑郁筛查工具的使用指南;明确全科医生的作用,以及家庭参与和跨部门服务的转诊途径;药物治疗建议应与中国用药规范保持一致;指南所有章节要强调预防自杀;情境化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方法.全科医生认为,应维持mhGAP-IG.v2 中对经历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结论 对mhGAP-IG.v2 抑郁部分的调整研究反映出对指南的评估应考虑文化和国情背景,包括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健康优先领域、治疗可得性,以及多样化的社会心理教育需要.调整后的mhGAP-IG.v2 可以给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非精神病学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的老年综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与增龄有关的失能严重危害老年病人生命健康,占据大量医疗资源. 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人员是社区老年人群健康的"守门人",在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中快速筛查出即将失能的老年人,予以适当的指导干预,防止和延缓失能的发生,对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减少因失能增加的住院、长期照护、死亡及医疗费用尤为重要. 本文就国内外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失能评估筛查工具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背景下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体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是多病共存防治的主战场,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的重要保障.然而,鲜有文献研究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目的 探讨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多病共存患者进行基线调查,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背景下,分别于第6、12个月进行随访调查.采用初级卫生保健评估工具(PCAT)进行评估,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调查时社区健康服务评价总分平均为(84.57±19.72)分,第1次随访时总分平均为(93.74±15.34)分,第2次随访时总分平均为(98.39±15.15)分,各次调查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类型、有无签约家庭医生、近3年有无住院、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治疗负担是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呈逐渐升高趋势,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有更高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管理应以签约家庭医生为抓手进行全面、连续、整体、综合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美英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框架及"两病"质量指标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为实现整合式医疗服务,中国所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是如何改善卫生服务质量,什么是质量及如何衡量质量是我国和国际上正在辩论的主题.质量监测框架是帮助基层医疗服务评估质量状态、制定改进计划和激发对质量更广泛思考的系统工具.国内对基层医疗服务和质量的研究较少,尚未发现针对多个国家相关质量监测体系、疾病具体指标的横向对比案例研究报道.目的 通过整体分析中、英、美三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考核或认证指标体系,以及其中涉及的具体病种指标,理解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内涵,分析质量指标体系对服务质量改进的作用方式.方法 以Donabedian经典的基于系统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框架的质量框架为对比基线,检索案例国家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文献.分析各案例国家在体现各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内涵上的相关投入、过程和结果关注,以及质量考核方式对质量绩效结果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指标的横向对比,寻找政策关注差距.结果 三国人力资源结构和服务负荷不同,英、美平均每个全科医生团队服务1200人(全人群)左右,而中国达到了4632人.三国都将"两病"纳入基层医疗主流的考核范围.在质量监测结构上,中、英采用了类似的以病种或重点人群分类的临床循证指标监测方式,美国采用了以服务实践过程监测为主的方式;英、美都纳入了质量改进的监测领域.在质量指标上,英、美都采用了通过"例外报告"的方式考虑人群考核指标要求与患者个性化特征的平衡,中国主要采用了相对单一的抽样到个体来代表人群质量结果的方式.在评估结果反馈上,英、美都反馈到被评估对象和公众,中国主要在行政和考核体系内反馈.在信息化对考核和监测的支持上,英、美都配套了专业的数据抓取计划,最大限度规避了考核中用简单的个体抽样结果代替人群整体管理结果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反馈、面向社会公布、分析研究、开发患者健康类应用的重要数据基础.结论 3个国家根据需求和资源不同,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不同,但一直都随着供需和资源变化不断改进,并且呈现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鼓励"以人为中心"和"质量持续改进"的趋势.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较好的服务质量效果.在下一步质量指标完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宏观意义上的体制机制改革配合才能有效实施,比如基层人力资源培养和结构调整、医疗和公共卫生真正结合的签约服务考核方式、基于基层"守门"的医联体运行管理模式和医保支付机制、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数字化转型活动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