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2年华东地区临床分离念珠菌耐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监测中国华东地区临床分离念珠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质谱或分子的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集的菌株进行复核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10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依据2022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27 M44s-Ed3和M57s-Ed4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读.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3 026株,无菌部位分离菌株占65.33%,主要标本类型为血液38.86%和胸腹水10.21%.白念珠菌占比(44.51%)最高、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19.46%、热带念珠菌13.98%、光滑念珠菌10.34%和其他念珠菌0.79%.对测试的10种抗真菌药物:白念珠菌较为敏感,敏感率最低为93.62%,2.97%的菌株对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SDD为2.61%,耐药率为9.42%,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SDD为92.01%,耐药率为7.99%,泊沙康唑、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NWT)分别为32.27%、48.24%,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9.55%、26.24%,对泊沙康唑、伊曲康唑NWT分别为76.60%、21.99%,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为2.36%.结论 华东地区念珠菌的分离率和菌种分布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对氟康唑有一定的耐药性,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非敏感率较高.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均出现了对棘白菌素类耐药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一年集中监测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AHI)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设计为集中监测,监测对象为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并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所有患者,但在进行该药致AHI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时,排除患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或恶性肿瘤肝转移以及用药前肝功能异常者。对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并经主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判定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AHI者,由专人另行建立临床档案,并每个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当月应用该药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记录进行复核。监测期结束后,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监测对象的电子病历,记录纳入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总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检测结果,用药至发生AHI的时间,以及AHI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AHI组和无AH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 P<0.2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 OR及其95 %CI。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71例,其中发生AHI者34例,AHI发生率为12.5%。AHI组与无AHI组(23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身高、体重、静脉用药总剂量、联用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抗凝血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HI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比高于非AHI组[58.8%(20/34)比30.8%(73/237), χ 2=10.358, P=0.001]。2组患者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ALT、AST、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AHI组患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用药前[341(176,1 175)U/L比25(16,31)U/L, P=0.014;439(167,1 586)U/L比36(24,56)U/L, P=0.029;36.0(15.31,42.1)μmol/L比18.6(14.8,22.1)μmol/L, P<0.001],且均明显高于用药后非AHI组( P=0.006, P=0.026, P<0.001)。34例AHI患者中,用药第2、3和5天出现肝功能异常者分别为19、14和1例,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诊断AHI后,29例患者停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例改用利多卡因,2例分别继续用药1和3 d后停药。34例患者均接受保肝对症治疗,32例(94.1%)好转,至出院时25例(78.1%)肝功能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内,7例(21.4%)ALT、AST水平恢复至参考值上限2倍以内,TBil水平在参考值范围内;2例(5.9%)患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209,95 %CI:1.537~6.704, P=0.002; OR=2.437,95 %CI:1.083~5.486, P=0.031; OR=3.172,95 %CI:1.507~6.677, P=0.002)。 结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多发生在用药3 d内,起病急,临床体征和症状均不明显,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HPS的曲美他嗪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主动监测方法及人群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对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患者中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 883例次病例中,CHPS报警病例167例次,经人工复核后确定阳性病例26例次,CHPS阳性预警率为15.57%。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实际发生率为0.53%。26例次阳性病例的年龄为(75.08±10.79)岁,所有阳性病例无原发性帕金森病(IPD)病史、家族史;年龄 > 65岁者共21例次(80.77%),既往有缺血性脑病病史者19例次(73.08%),双侧肢体阳性症状者17例次(65.38%),颅脑CT或MRI检查显示异常者20例次(76.92%),用药剂量60~70 mg/d者21例次(80.77%)。26例次阳性病例中,女性患者18例次(69.23%),肾功能正常者18例次(69.23%)。随访结果显示,14例次(53.85%)未停用TMZ,症状未缓解或加重8例次(30.77%),症状缓解或消失18例次(69.23%)。结论:利用CHPS可及时发现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较传统监测模式优势明显。年龄 > 65岁、既往缺血性脑病史是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无IPD病史、家族史,双侧肢体阳性症状,颅脑CT、MRI检查显示异常有助于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鉴别。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以女性多见,肾功能正常及正常用量下也可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较为罕见,临床认知度低,诊断困难,后果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小细胞肺癌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信迪利单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使用信迪利单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并使用信迪利单抗的所有NSCLC和HL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诊断)、用药情况(信迪利单抗初治或复治,单次用药剂量和累积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干预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和国际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系统进行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和不良反应分级。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90例,NSCLC 75例,HL 15例;年龄16~81岁,中位年龄63岁。信迪利单抗初治和复治者分别为81和9例,单次剂量为200、100 mg/周期者分别为88和2例,累积剂量为200、>200~1 000、>1 000 mg者分别39、35和16例,单药治疗和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者分别为32和58例。90例患者中53例(58.9%)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发生1~2级和≥3级不良反应者分别为41例(45.6%)和12例(13.3%),发生时间为用药后1~242 d。53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28~80岁;NSCLC 48例,HL 5例,NSCLC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HL患者[64.0%(48/75)比33.3%(5/15), χ2=4.856, P=0.028];信迪利单抗初治、复治者分别为48和5例;单次剂量为200、100 mg/周期者分别为52和1例,累积剂量为200、>200~1 000、>1 000 mg者分别16、26和11例,不同累积剂量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1, P=0.01);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者14例,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者39例,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者[66.1%(39/58)比43.8%(14/32), χ2=4.701, P=0.03]。53例患者共发生信迪利单抗不良反应101例次(发生1、2、3、4、5种不良反应者分别为24、16、9、2、2例),52例次病历中有记载,49例次通过复核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发现;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和可能者分别为1、3和97例次;1~2级不良反应89例次(88.1%),≥3级12例次(11.9%)。不良反应涉及血液、肝胆、胃肠道、内分泌、呼吸、皮肤及附件、心脏、骨骼肌和结缔组织、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或器官,以血液、肝胆、胃肠道、内分泌、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5位,分别为24.4%(22/90)、15.6%(14/90)、14.4%(13/90)、12.2%(11/90)和11.1%(10/90)。1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停用信迪利单抗;4例仅密切观察无特殊治疗,49例接受对症治疗(1 d~ 7个月);治愈8例,好转29例,未好转6例,不详9例,死亡1例。 结论:信迪利单抗可导致NSCLC和HL患者发生血液、肝胆、胃肠道、内分泌、呼吸、皮肤及附件等多个系统或器官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均低于该药说明书记载,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称重法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成品剂量复核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建立新生儿肠外营养液(Parenteral nutrition,PN)成品剂量称重复核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测定新生儿PN处方中单品种药品的体积质量转换值及盛装新生儿PN的百特输液袋的平均质量,用于计算新生儿PN成品理论质量.统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护士配制新生儿PN的平均质量误差率,称重复核新生儿PN时,以此平均质量误差率作为新生儿PN成品剂量合格放行的衡量指标,建立新生儿PN成品剂量复核称重法.将称重法复核应用前后PIVAS护士配制新生儿PN的平均体积误差率进行比对,观察称重法应用效果.结果 新生儿PN的配制平均体积误差率从应用前的3.47%下降到应用后的1.75%.结论 称重法在新生儿PN成品剂量复核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其有效拦截了配制误差偏大的新生儿PN成品,提高了护士配制新生儿PN操作精确度,保证了患儿精准用药、安全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院PIVAS新生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保障新生儿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新生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工作模式.结果:我院新生儿静脉用药医嘱由医嘱审核药师审核后,统一进行批次编排、标签打印和摆药贴签等工作,并按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统计医嘱数量转交调配药师进行药品调配.采用的预配方法包括中浓度集中预配法、单瓶定容预配法和终浓度集中预配法.调配完成后,调配间内由调配人员复核成品质量,调配间外由核对药师复核成品终剂量.除此以外,新生儿用药每个批次调配完成打包装箱后由配送人员优先配送.结论:在PIVAS集中调配新生儿静脉用药,不仅提高了药品调配的质量,保障了新生儿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而且还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床药师在心内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参与医嘱审核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心内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参与医嘱审核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3 360例,对其医嘱进行回顾分析.实施临床药师参与医嘱审核干预后收治的1 680例为观察组,另1 680例为对照组.选择资深临床药师、医师成立复核小组,比较2组医嘱不合理情况(药物数量、剂量、配伍等),并对医嘱干预被采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医嘱合格1 320例(78.57%),不合格360例(21.43%);观察组干预前合格1 330例(79.17%),不合格350例(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师干预后,290例(82.86%)干预被采纳,合格率9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14例(89.71%)为药物不合理问题.降压药、治疗冠心病类药物干预次数最多,分别为86次、52次,降糖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类药物干预效果最好,采纳率分别为42/44(95.45%)、38/40(95.00%).药物不合理问题以漏服92/314(29.30%)、剂量不当87/314(27.71%)、服药方法不当68/314(21.66%)较为突出,煎法不当53/314(16.88%)和配伍不当14/314(4.46%)发生情况较少.结论:临床药师在心内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参与医嘱审核的干预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提高用药合理率,临床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药物问题较为突出,可加强对此类药物的干预以提高用药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住院药房口服单剂量调配的差错案例分析与措施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降低该院口服单剂量调配差错,为提升医院住院药房口服单剂量调配工作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统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6月口服单剂量调配差错数据,应用差错类型分析法对各类型差错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措施实施3个月后,统计分析2016年9-12月的差错数据以观察实施效果.结果 制定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业务培训及复核确认、系统软件优化等;措施实施后差错发生率由0. 231‰下降为0. 062‰,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由152例下降为33例;机器自身因素导致的差错由105例下降为38例.结论 所采取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口服单剂量调配的差错发生率,提高了工作质量,保证了病人口服用药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质量分析法的PIVAS成品输液称质量复核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复核和分拣质量进行管理,为降低静脉用药调配差错率、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与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量分析法测定输液成品中主药、溶媒、输液瓶的质量,并在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维护质量信息,计算成品输液标示质量,并用于成品核对.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2019年3-5月,n=83006)、实施后(2019年6-8月,n=83173)的日均成品核对量、成品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核对时间、配制差错检出率、外部差错、成品输液批次及时性,评价成品称质量复核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与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前比较,称质量复核管理实施后的日均成品核对量、液体标签贴错造成配制错误的差错检出率和送药批次不及时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品核对时间、每袋成品平均核对时间和药品加减错误检出率、药品剂量配制错误检出率、总差错检出率均显著延长或增加(P<0.05),且外部差错发生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称质量复核管理提高了PIVAS药品配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能显著提高差错检出率,减少外部差错的发生;但其延长了核对环节的工作时间,亟待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手段予以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014-2016年北京市某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剂量异常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现场复核和问卷调查,结合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资料,分析2014-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剂量异常增高的原因.结果显示,三年共计调查26人次,其中医学应用22人次、非医学应用4人次,产生异常剂量的主要原因有剂量计留置机房内、介入工作人员将剂量计佩戴在铅衣外、剂量计被水洗、工作量大、佩戴剂量计床旁扶持受检者照射、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体检和非工作目的个人实验等.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均为环境本底值,不是导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增高的原因.提示,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