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105 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n=52)行经肛门Soave术,B组(n=53)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肠道菌群、排便功能、疼痛介质、并发症.结果:B组手术时间、肛管切除长度长于A组,肛门解剖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较术前升高(P<0.05),大肠杆菌较术前降低(P<0.05),B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数量高于A组(P<0.05),大肠杆菌低于A组(P<0.05);两组前列腺素E2、P物质、β-内啡肽亦较术前升高(P<0.05),B组低于A组(P<0.05).术后B组排便功能优良率高于A组[94.34%(50/53)vs.80.77%(42/52),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5.66%(3/53)vs.19.23%(10/52),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总体效果优于经肛门Soave术,可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减少疼痛介质释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肛微创手术治疗直肠尿道瘘的操作技术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直肠尿道瘘(RUF)是一种解剖部位特殊,病情复杂,甚至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的棘手疾病,常见病因是泌尿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医源性创伤、盆底外伤和局部放疗后损伤等。目前对于RUF的手术治疗进路方式包括经会阴进路、经括约肌进路、经腹进路及经肛进路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慢等局限性,经肛微创手术(TAMIS)治疗RUF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本文将就利用TAMIS治疗RUF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列腺癌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由于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逐步推广,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快速增长。目前超声引导下前列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准。明确肿瘤在前列腺内的空间分布,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评估、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指导后续诊疗措施、降低肿瘤相关死亡率,仍为前列腺癌研究上的热点问题。本文就PCa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参数MRI定位解剖分区预测前列腺癌危险度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定位解剖分区预测前列腺癌危险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前列腺癌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行bp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按照2014年国际泌尿系统病理学学会(ISUP)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组:将≤2 级定义为低危组,共纳入26例,年龄71(64.0,75.2)岁;将≥3级定义为高危组,共纳入66例,年龄70.5(63.0,74.0)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表现扩散系数(ADC)值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比较两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差异,比较移行区和外周区前列腺癌危险度差异。以前列腺癌高低危险度作为因变量,纳入解剖分区、tPSA、ADC平均值(ADC mean值)、ADC最小值(ADC min值)和年龄等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癌高低危险度发生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解剖分区、tPSA及解剖分区+tPSA的联合模型诊断前列腺癌危险度的效能。 结果:测量ADC mean值和ADC min值的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906和0.885,一致性良好。低危组tPSA低于高危组tPSA[19.64(10.29,35.18)ng/ml比72.42(24.79,187.98)ng/ml, P<0.001];外周区前列腺癌危险度高于移行区前列腺癌危险度(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解剖分区( OR=0.120,95% CI:0.029~0.501)和tPSA( OR=1.059,95% CI:1.022~1.099)是前列腺癌高低危险度发生的相关因素(均 P<0.05)。联合模型(AUC=0.895,95% CI:0.831~0.958)的诊断效能均优于解剖分区(AUC=0.717,95% CI:0.597~0.837)和tPSA(AUC=0.801,95% CI:0.714~0.887)的单一模型预测效能( Z=3.91,2.47,均 P<0.05)。 结论:外周区前列腺癌恶性程度高于移行区者。bpMRI定位解剖分区联合tPSA预测前列腺癌危险度效能最高,有望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神经血管束前列腺部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末端系膜游离过程中,神经血管束(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概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NVB前列腺部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保护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和尸体解剖研究的方法,对NVB前列腺部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活体标本的观察: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视频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的38例非连续男性患者的手术录像。通过回顾性复习手术录像,盲法分别评估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以及泌尿和性功能情况,泌尿功能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性功能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估,分析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与否与术后泌尿和性功能的关系。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4例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尸体标本解剖,其一:2个半盆标本,模拟TME手术进行分离,观察NVB前列腺部;其二:另2个半盆标本,采用莱卡刀片从横断面进行连续横切(层厚约1 cm),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最终将术中的活体解剖观察与相应尸体观察层面进行比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秩和检验。 结果:38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7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6(1~8)cm。21例(55.3%)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微出血组),17例(44.7%)未见出血(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IPSS评分高于无出血组[7(0~16)分比2(0~3)分, Z=-1.787, P=0.088;2(0~15)分比0(0~2)分, Z=-2.270, P=0.028],而术后12个月两组IP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功能方面,有23例术前性活跃(IIEF-5≥18分)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出血组7/8例患者术后12个月性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定义为IIEF-5下降<3分、且患者主观性功能满意情况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微出血组仅6/15的患者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模拟TME手术分离半盆尸体标本,见NVB前列腺部血管神经走行在直肠前外侧、前列腺后外侧和肛提肌前内侧所构成的狭小的三角空间内,血管神经组织缠绕成团,分支不易辨别。进一步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尸体和活体比对观察发现,在尸体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NVB前列腺部脂肪垫与直肠系膜关系密切,两者投影线存在较大重叠,是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高危区。手术视频观察发现,在对应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术中因主刀医师和助手的对抗牵引,使该处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呈横向走行。其转为纵向走行处为NVB发出的直肠支,张力最大,为易出血区。可清晰锚定数支NVB直肠支,需要采用超声刀紧靠直肠固有筋膜预先凝结。比对发现,该直肠支即为尸体投影线重叠区。 结论:NVB前列腺部损伤是TME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NVB前列腺部神经纤维细小,术中无法辨别其功能分区,需要将NVB血管神经组织和相应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术中充分理解NVB前列腺部形态,保持适当对抗牵引张力,采用超声刀及时凝结直肠支可保护NVB前列腺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尿控及性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列腺癌早期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如何在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保证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轻性功障碍和促进术后尿失禁恢复,对泌尿外科医生来说是非常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本文对前列腺相关解剖理论新进展和各种针对促进尿控早期恢复和保护性功能的手术新技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解剖性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切术(ThuVEP)与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解剖性剜除术(Thu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ThuVEP或ThuLEP治疗的1 638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huVEP组916例,年龄(68.8±12.9)岁;ThuLEP组722例,年龄(67.3±10.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 max)、残余尿(PVR),以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等的差异。 结果:ThuVEP组和ThuLEP组患者的年龄、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QoL评分、Q max、PV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huVEP组和ThuL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剜切或剜除时间、组织粉碎时间、剜切或剜除组织重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huVEP组拔管后轻微肉眼血尿的发生率为7.8%(56/916),低于ThuLEP组的9.4%(65/722)( P=0.026);ThuVEP组术后1个月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5.2%(38/916),低于ThuLEP组的11.9%(86/722)( P<0.001)。ThuLEP组中有3例(0.4%)患者因术后严重血尿导致二次手术止血,而ThuVEP组无患者发生该严重并发症。 结论:ThuVEP与ThuLEP的手术疗效相当,ThuVEP能够显著减少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且在止血效果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声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光声成像是一种基于光声效应的混合模式生物医学成像方法,能实时反映前列腺的解剖、分子信息,且成本低、无辐射。近年来,以光声成像为基础的光声检测发展迅速,已在方法、深度、范围和机器学习等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光声检测在前列腺癌细胞系、大体标本、动物肿瘤移植模型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试验性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在体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转化前景。本文就近年光声检测的技术、设备等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组(改良组)59例和常规筋膜间保留血管神经束组(常规组)48例。改良组和常规组的年龄[(61.8±8.9)岁与(62.2±8.1)岁, P=0.71]、体质指数(BMI)[(24.8±1.3) kg/m 2与(24.3±1.4)kg/m 2, P=0.89]、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6.8±0.9)ng/ml与(7.2±1.1)ng/ml, P=0.44]、前列腺体积[(47.9±18.4)ml与(48.3±17.9)ml, P=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分期均为cT 1~T 2aN 0M 0期,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均≤7分( P=0.76)。两组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均≥22分。改良组术中不打开双侧盆底筋膜、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保持Denonvillier筋膜完整,采用筋膜内技术游离前列腺,完整保留双侧血管神经束,并且在吻合尿道和膀胱颈后,将两侧前列腺筋膜、耻骨膀胱/前列腺韧带以及DVC与膀胱颈前壁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以解剖性重建前悬吊系统。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控尿、勃起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改良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121.8±41.3)min与(106.7±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105.34±34.1)ml与(90.6±26.4)ml,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pT 2a、pT 2b、pT 2c、pT 3a期分别为14例(23.7%)和11例(22.9%)、25例(42.4%)和18例(37.5%)、17例(28.8%)和5例(31.3%)、3例(5.1%)和4例(8.3%),切缘阳性分别为7例(11.9%)和6例(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术后6周tPSA分别为(0.09±0.07)ng/ml和(0.08±0.06)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吻合口漏尿,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 d拔除尿管。改良组和常规组拔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尿控率分别为52.5%(31/59)和16.7%(8/48)、64.4%(38/59)和29.2%(14/48)、52.1%(25/48)和77.9%(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勃起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3.7%(14/59)和8.3%(4/48),49.2%(29/59)和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的尿控率和勃起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完全重建了尿道周围解剖结构,减少了对盆底肌肉、筋膜及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术后早期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氨甲环酸在前列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列腺疾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的主要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前列腺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决定了出血是其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术中出血可影响手术视野、延长手术时间,且不利于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需要输血治疗,造成医疗费用增加、血液资源浪费。因此,在前列腺外科手术中,如何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衍生物,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本文利用MEDLINE、万方等数据库进行关键词为氨甲环酸、前列腺和止血的文献检索,对氨甲环酸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