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至2023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15例[30侧髁突,平均年龄(13.27±1.67)岁],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导下颌向前治疗,分别在导下颌治疗前(T0)、导下颌治疗中(T1)[治疗时长(3.43±0.83)个月]和导下颌结束时(T2)[治疗时长(10.95±1.45)个月],采用下颌运动分析仪记录最大侧方运动、最大前伸运动和最大张口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比较治疗前、治疗中以及导下颌结束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组内左右侧髁突运动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下颌前伸运动中髁突位移量在治疗中明显减小,在导下颌结束时又增大[髁突前后位移量治疗前7.8(6.18,8.54) mm,治疗中5.8(4.52,7.04) mm,导下颌结束时7.83(6.49,8.66) mm, P<0.001;髁突空间位移量治疗前9.52(7.83,10.66) mm,治疗中7.99(6.02,9.53) mm,导下颌结束时9.71(8.65,11.36) mm, P=0.001]。在治疗前,下颌前伸运动中左右侧髁突位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中和导下颌结束时,左右侧髁突位移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治疗前、治疗中和导下颌结束时,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中髁突运动标准差逐渐减小。 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在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范围发生先减小然后增大的适应性变化,左右侧髁突运动的差异减小,髁突运动标准差减小,下颌运动更趋于对称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双期隐形矫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隐形功能矫治器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无托槽隐形功能矫治器对1例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患者进行双期治疗,一期利用其生长发育潜能前导下颌骨;二期单颌拔牙进一步调整咬合及前牙覆 、覆盖;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 结果:患者双期治疗结束后为I类骨面型,自然闭唇时无开唇露齿,ANB角减小,SNB角增大;重叠图显示下颌骨生长明显且软组织侧貌由凸面型变为直面型。结论:隐形前导下颌矫治器在刺激下颌骨的生长、引导下颌向前的同时还可以扩大牙弓、排齐牙列、解除 干扰,减小了对乳恒牙替换的影响而且还能进行萌出诱导;其将传统的双期矫治融合,有效缩短了治疗疗程,取得了令患者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下颌后缩隐形前导矫治的疗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隐形前导矫治器矫治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至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畸科经隐形前导矫治完成的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1.6±0.9)岁。应用Pancherz分析法评估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参数,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骨骼及牙齿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下颌骨颏前点前移(3.13±0.89) mm( P=0.029),长度增加(4.14±2.18)mm( P<0.001),下颌升支长增加(4.09±1.58) mm( P=0.018),下颌体长增加(4.25±2.87) mm( P=0.001),髁突位置后移(1.03±0.79) mm( P<0.001)。SNB增加(1.96±2.56)°( P<0.001),ANB减小(2.03±1.32)°( P<0.001),Wits值减小(2.90±1.72) mm( P<0.001)。上中切牙舌向倾斜(4.06±4.88)°( P<0.001);下中切牙唇向倾斜(1.23±0.40)°( P<0.001)。治疗后覆盖减小(4.31±1.43) mm( P<0.001),骨性效应占比58.7%,牙性效应占比41.3%;磨牙关系改善(3.87±0.78) mm( P<0.001),骨性效应占比65.4%、牙性效应占比34.6%。 结论:对于生长期骨性下颌后缩患者,隐形下颌前导能有效促进下颌生长发育,疗效以骨性效应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指导下的全口精准咬合重建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随着牙齿磨损、牙列缺损等导致正中(牙合)关系丧失的患者增多,咬合重建的临床需求也在增加.咬合重建是一种通过重新建立均匀稳定的上下牙列咬合关系以恢复口颌系统功能的一种特殊修复方式.如何进行咬合功能分析以实现精准的修复设计与调整是咬合重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报告了1例利用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获取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关参数用于咬合重建修复体设计的病例,达到术前设计、术中调整、术后验证的目的,使得咬合重建进行得更加高效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隐形功能矫治在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畸形在正畸临床中常见,其发病率高,对美观和功能影响较大。骨性Ⅱ类患者在临床中常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等矢状向发育异常,大部分学者认为矫治下颌后缩的最佳时机是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隐形矫治技术的快速发展,隐形功能矫治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将传统的双期矫治合二为一,在前导下颌的同时排齐牙列、协调牙弓,提高了矫治效率,扩大了隐形矫治的适应范围。本文就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生长发育特征和隐形功能矫治技术治疗青春期骨性Ⅱ类患者特点进行讨论,以便正畸医师更好地为此类患者进行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隐形矫治与SGTB治疗下颌骨后退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比较隐形矫治与SGTB双期治疗下颌骨后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未过生长发育高峰期的85例骨性下颌骨后退患者,隐形矫治前导40例,SGTB功能矫治导下颌45例.测量患者治疗前(T0)和矫治结束后(T1)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SPSS 16.0软件包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的SNB角、NP-FH(面角)增大,ANB角减少,均有显著变化(P<0.001).T1时,隐形组SNB角、ANB角、NP-FH角的变化量较SGTB组小(P<0.05);SGTB组的MP-FH角和MP-SN角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比隐形组大(P<0.001).结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前的下颌骨后退患者进行矫治后,下颌骨明显前移,隐形矫治和SGTB都能促进下颌骨位置改变,改善上下颌骨的协调关系,但后牙垂直向控制,隐形组强于SGTB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双(牙合)板式透明矫治器作用力值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双(牙合)板式矫治器作用力值测量的新方法,测量双(牙合)板式透明矫治器产生的作用力值,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初期纳入使用双(牙合)板式透明矫治器进行矫治的骨性Ⅱ类患者,利用薄膜压力测试仪分别测量左右两侧的作用力值.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作用力值的影响因素,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作用力值的回归方程.后期纳入新样本,验证回归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基于初期纳入的15 例样本,前导量2.6~7.4 mm范围内,双(牙合)板式透明矫治器单侧作用力值为(2.51±0.51)N,与前导量呈正相关,与咬合打开量呈负相关.生成作用力值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Y= 0.963+0.319X(X为前导量).经后期新纳入 8 例样本检验,预测力值与实测力值间一致性较好(ICC=0.79).结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双(牙合)板式矫治器作用力值的测量方法,为其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临床工作中记录该力值提供了工具;初步报道了双(牙合)板式透明矫治器的作用力值、影响因素,并建立了作用力值预测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前导下颌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前导下颌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下颌骨后缩合并OSAHS患儿40例纳入研究,用前导下颌型功能矫治器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上气道结构:口咽气道总体积(V总)、气道最小截面面积(Amin)、最小截面矢状径(V失)以及最小截面横径(V横),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最长呼吸暂停时间(MAX)、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Epworth斯嗜睡(ESS)评分、鼾声(SS)评分、主观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矫治10个月后患儿上气道V总、Amin、V失及V横均变大(P<0.05),MAX、AHI、AI明显变小(P<0.05),且夜间SaO2高于治疗前(P<0.05);患儿ESS评分、SS评分相较于治疗前降低(P<0.05);患儿打鼾声音、呼吸暂停、白天犯因等主观症状大部分均消失,没有无变化病例.结论 采用前导下颌性功能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合并OSAHS儿童,可有效改善其气道结构、嗜睡情况及各主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GTB矫形诱发髁突改建的生物机制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髁突生长的组织学核心机制是软骨内成骨,而髁突软骨的适应改建是SGTB(sagittal-guided twin block)矫形技术的生物学基础.对于含有颌位因素的突面畸形,SGTB通过下颌前导启动髁突适应性改建应答,使下颌稳定在新的位置,从而以重塑颌骨关系的治疗机制纠正深覆(牙合)与深覆盖.SGTB等矫形技术诱发髁突改建的原理也可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治疗,通过部分修复病理性吸收的髁突及盘-突-窝关系的重构,达到缓解或抑制TMD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持续前导对成年及幼年期大鼠髁突软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Micro-CT下髁突骨质变化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既往实验结果表明下颌前导能够使幼年期大鼠髁突发生改建,表现为促进髁突组织生长.但下颌前导对成年期大鼠髁突改建影响以及在髁突软骨超微结构等方面与幼年期大鼠的差异仍是研究的关键.目的:观察成年期大鼠与幼年期大鼠在下颌持续前导作用下髁突软骨的改建差异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30只4周龄的SD大鼠和30只9周龄的SD大鼠建立下颌前导模型.分别随机分为是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坚持佩戴上颌斜面导板,对照组不需要佩戴该装置,分别在第3,7,14,21,30天处死动物并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髁突中的表达及分布,Micro CT分析髁突骨质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成年期大鼠与幼年期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及灰度值在第7天开始增多,成年期大鼠实验组30 d时达到最高值(P<0.01);幼年期大鼠实验组21 d时达到最大值(P<0.01),30 d时灰度值较21 d时减小,但仍大于对照组;②与对照组相比,Micro-CT显示实验组的新生骨和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分离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③在下颌持续前导下,成年期与幼年期大鼠髁突软骨出现增生性改建,并存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但是幼年期大鼠更易发生适应性改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